关键词: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之女安庆公主简介 她是怎么死的?她的丈

安庆公主,是明朝的嫡公主。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母亲是马氏孝慈高皇后。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十六个女儿,这十六个女儿分别是:临安公主、宁国公主、崇宁公主、安庆公主、汝宁公主、怀庆公主、大名公主、福清公主、寿春公主、十公主、南康公主、永嘉公主、十三公主、含山公主、汝阳公主、宝庆公主。安庆公主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女儿,据民间流传安庆公主是一个倾世美人。 公元1382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安庆公主下嫁欧阳伦。欧阳伦,进士出身,曾“奉使至川、陕”,官至都尉。朱元璋的许多女儿,最后都是嫁给开国元勋之后,诸如临安公主的驸马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宁国公主的驸马是汝南侯梅思祖的儿子,福清公主的驸马是凤翔侯张龙的儿子,寿春公主的驸马是颖国公傅友德的儿子,南康公主的驸马是东川侯胡海的儿子,永嘉公主的驸马是武定侯郭英的儿子等。安庆公主,最后却嫁给仅仅是进士出生的欧阳伦,这实在令人诧异。 我们只能猜想,也许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牵涉朝中,安安乐乐,幸福的过一辈子就好。又或者是,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安庆公主与驸马相遇,从此便爱上了他,最后恳求自己的父亲,成全自己的爱情。 在明朝的时候,女子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纵然你是公主,也还是一个女人,所以明朝关于各位公主的介绍都极为少。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安庆公主嫁给欧阳伦之后,生活的是否幸福。但是我们知道,无论安庆公主到底是因为什么嫁给欧阳伦,她最后的结局都不怎么样。 我们知道,洪武年间发生了许多大案,其中最受后世瞩目的便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件案子,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的铁血残暴。他毫不念旧情的将跟随自己打江山的开国功臣胡惟庸和蓝玉处决,并且其中牵涉出诸多朝中大臣,也一并处死。牵涉面之广,打击度之大,让后世侧目。 公元1397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再次发生了一件大案。这桩案子之所以加个“大”,并不是因为他的牵涉面有多广,涉及的金额有多大,而是因为这个案子再次让我们看见了朱元璋的“法之严”。这件案子,便是欧阳伦驸马案。 欧阳伦与公主成亲之后,仗着自己皇亲的身份,数次遣私人贩茶出境,所至绎骚,虽然大吏不敢问。盐铁茶叶等,一直都是官府控制的商品,不允许私人经营,更不用说卖个少数民族了。那个时候,茶叶是明朝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物资,他们用茶叶换取西蕃地区的马匹,因而严禁私自出口。所以明朝对于茶叶的控制极严,作为皇亲带头走私茶叶,其后果自然极大。 欧阳伦走私茶叶就算了,偏偏还极为高调。他手底下有一个家奴周保,极为蛮横,运送茶叶之时,但凡有小吏过来询问,就将人捶打一番。后来有个小吏不堪欺辱,将这个事情捅到了朱元璋那儿,这下欧阳伦就悲剧了。 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便想严惩欧阳伦,而安庆公主为了保住夫婿的性命,便想出了自己顶罪的方法。安庆公主本以为自己是朱元璋的女儿,应该没有性命之忧,哪知道朱元璋为了维护法制,硬是大义灭亲,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斩杀。如此一代公主,一位娇花就此香消玉殒。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朱元璋还是发现了主谋是欧阳伦,将其一并斩了。

朱元璋的妃子郭宁妃是叫郭宁莲吗?郭宁莲的父亲郭山甫

在明太祖朱元璋还只是个到处乞讨的贫苦百姓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一看到他就感到很吃惊,果断把两个儿子送给朱元璋当手下,把女儿献给朱元璋当妻子。后来,朱元璋带着一大群文臣武将,一统天下,建立了明朝,当上了皇帝。当年的两兄弟凭借军功当上了列侯,而那位嫁给朱元璋的女子则被册封为妃,一家子都当上了皇亲国戚。 史书称濠人郭山甫善于相人,郭山甫有两个儿子郭兴、郭英,还有一个名叫郭宁莲的女儿。儿子英俊善武,女儿美丽贤淑。有一天,郭山甫见到一位衣衫褴褛的青年从他家门前经过,他只不过偶然一瞥,就看到了那青年的全貌,心中大惊。这可是难得的大富大贵之相啊,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好机会不能错过,于是郭山甫出声叫住了青年。 郭山甫问青年家住何方?是哪里人士?是否需要他的帮助等等。把人家小青年问得一头雾水。 小青年一一回答了郭山甫的问题,不好意思地对郭山甫说自己已经好几天没吃上饭了,郭山甫一听,立刻将小青年拉进了自家院子,请小青年吃了一顿饱饭。 小青年就是年轻时候的朱元璋,朱元璋也是濠州人,他是濠州钟离孤庄村人,因家中贫苦,元朝压榨得厉害,父母死后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他与他那唯一的兄弟好不容易安葬了父亲,又不得不与兄弟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吃饭的过程中与郭山甫细细说了自己的经历,把自己对元朝庭的不满全部倾诉了出来。郭山甫就对朱元璋说:“小兄弟,不瞒你说,我在看相上还是很准的,我看你的面相简直贵不可言啊!”朱元璋正处于人生低谷时期,哪里肯相信郭山甫的话,郭山甫见他不信,也没有多说,而是直接把自己家的两个儿子郭兴与郭英交给了朱元璋,对朱元璋说:“以后你有什么事,吩咐他俩就可以了!” 郭山甫把两个儿子拉到一边说:“我说的话你们可一定要记住了,只要你们兄弟俩好好跟着那青年,将来必定能封侯!”郭家两兄弟听了,自然相信父亲的话,于是心甘情愿跟随朱元璋。 安排好了两个儿子,郭山甫也没有忘记女儿郭宁莲,他对朱元璋说:“我家有位女儿,正值芳华,可以让她侍奉您。”朱元璋见郭山甫一家人对自己都这么好,就答应了郭山甫,带着郭兴、郭英两兄弟闯天下,同时迎娶了郭山甫的女儿。 后来朱元璋果然成为了乱世中的一方人物,还打败了各方势力,成功建立了明王朝,登上帝王宝座。郭家也满门尊贵,郭山甫被封营国公;郭兴被封为陕国公,郭英被封武定侯,郭宁莲则被封为妃子。 朱元璋的正妻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将后宫大权交给了李淑妃,李淑妃逝世后,朱元璋又把这一大权交给了郭宁妃,郭宁妃一家都无比尊贵。

朱元璋真的砍了常遇春妻子的手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常遇春又称常十万,智勇双全,号称给他十万兵他就能替朱元璋横扫天下!一生从未吃过败仗!人们赞其为“天下奇男子”,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可惜的是,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在柳河川病逝了。相传,常遇春的病来得很急,还和朱元璋有脱不了的干系! 常遇春娶了一位妻子,那女子是个“悍妇”,长得倒是漂亮,可那脾气简直了。常遇春在外面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回到家就是软绵绵的小绵羊,根本不敢与他的悍妻作对。夫妻俩成婚多年,始终未曾有子,不止他们着急,朱元璋作为旁观者也着急。那时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只要他想,还有他办不成的事,于是他就好意的赏赐给常遇春两名美貌的妙龄宫女。 常遇春心里苦哈哈的,美女是有了,但是他不敢碰啊,这就是家有悍妻的悲哀之处了。鉴于妻子脾气不好,嫉妒心强,自那两名宫女被领进家门以后,常遇春只敢把她们当做一般的使唤丫头,根本不敢多动心思。有一天,常遇春早起上朝,其中一名宫女端了一盆热水上来伺候他洗面。常遇春见那宫女的手肤如凝脂,白白嫩嫩的,就随口夸了一句:“你这手倒是长得好,挺白的!”洗漱完他就出门上早朝去了。 常遇春不知道,他说的这句话恰好被善妒的妻子听全了去,等他下朝回到家,妻子就拿出一个红盒子给他,一开始他以为妻子开窍了,这是送给他的礼物。但是仔细一想,今日又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为何要送礼物呢?他带着满心的惊喜和疑惑打开了盒子,当即就吓得神魂俱失,盒子中静静躺着一只血淋淋的断手! 常遇春很熟悉,毕竟这段时间他天天都能见到这只手,他被妻子的举动吓到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精神严重恍惚,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不好。朱元璋见此,下朝以后就把常遇春留了下来,他问常遇春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开始常遇春不敢说,结果朱元璋就生气了:“你都不敢正视朕的眼神,莫非是想着怎么谋害朕吗?” 听到朱元璋这样说,常遇春再也不敢隐瞒,毕竟那宫女可是面前这位皇帝陛下好心赏赐的,如今却成了断手之人,命在旦夕,他只好把事情的经过都交代了。朱元璋听了很是生气,但他脸上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安慰常遇春说:“你不要怕朕怪罪你,不过是个宫女,我再赐你一个就是了。走,今天你陪朕喝几杯,不醉不归啊!” 朱元璋一边领着常遇春朝喝酒的地方走,一边对身边的侍卫使眼色,让他们出宫抓住常遇春的悍妻,把她的肉切下来分给了各个大臣,并写了四个字“悍妇之肉”。常遇春对此事毫不知情,回到家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被大卸八块了。在接二连三的惊吓之后,常遇春眼前一黑,癫痫发作,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这个故事出自于王文禄著的《龙兴慈记》中,古往今来的悍妇不少,贾南风就是出了名的善妒悍妇,还是个皇后呢!最让人惋惜的,还是一代名将常遇春,最后竟然落得这么个下场!唉,只能叹一句世事无常啊!

朱元璋北伐战略是如何制定的

朱元璋北伐战略 明朝建立后,仍有元朝旧部在草原一带活动,北方草原幅员辽阔,当时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仍受到元朝的统治,这对初步建立政权的明朝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明朝疆域图 因而发起北伐战争迫在眉睫,朱元璋亲自坐镇,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方针,其中就包括了朱元璋北伐战略,该战略是根据元蒙所占领的地区,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其中第一阶段便是将攻占目标定在了山东地区,接下来专攻河南,最后占据潼关。 第二阶段则是直捣元朝大都腹地,攻克河北一带,从中心地区覆灭元王朝。第二阶段是整场北伐战争的关键时刻,若不能在此阶段将元蒙势力一举拿下,那么谈及收复北方实现统一的目标将遥遥无期。 最为艰难的阶段便是第三阶段,朱元璋下令调取各部主力从元大都南下攻取山西,并且收复陕西、甘肃一带,从疆土领域上实现北方地区的大一统。 朱元璋北伐战略大致就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的,北伐战争前后共持续了二十六年之久,可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难度之高,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统一中原的决心,对铲除元蒙残余势力的明确目标。 朱元璋北伐背景 朱元璋北伐背景是在清除漠北蒙元残余势力的基础上,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北元发起的八次军事行动,共历时二十六年之久,终于将蒙元势力彻底从中原境内铲除,使其不再有卷土重来的威胁。 朱元璋北伐背景 明朝建立后,对元朝的打击是无疑是沉重的,以至于元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鞭长莫及,元朝旧部只得在草原一带活动,但北方草原幅员辽阔,当时许多地区仍受到元朝的统治,这对初步建立政权的明朝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时刻感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决定北伐歼灭蒙古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分别先后八次北伐,逐步将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清除干净。 元明两朝交替的时代背景与朱元璋北伐背景是相互补充与包含的,此次北伐战争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明朝边境的危机,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长城沿线的管理与控制,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明朝封建统治的威胁,巩固了明王朝。 尽管在历时二十六年的战争期间,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损耗,连续的军事行动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支撑,北伐战争之后,明朝实行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朱元璋北伐路线 北方草原幅员辽阔,当时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仍受到元朝的统治,而朱元璋北伐路线便是针对元朝控制领域的地理位置,从北向南,由外向里的方针制定了北伐路线。 朱元璋北伐路线 朱元璋北伐路线,该路线是根据元蒙所占领的地区,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其中第一条北伐路线是相对靠近沿海地区,离明王朝腹地将近,威胁最为迫切,但另一方面,因距离经济中心较近,军事行动的物资供应方面较为方便,因此首战便选中了山东转河南,最攻克潼关的战略路线。 第二条北伐路线则是直捣元朝大都腹地,攻克河北一带,从中心地区覆灭元王朝。第二阶段是整场北伐战争的关键时刻,若不能在此阶段将元蒙势力一举拿下,那么谈及收复北方实现统一的目标将遥遥无期。 最为艰难的阶段便是第三条北伐路线,朱元璋下令调取各部主力从元大都南下攻取山西,并且收复陕西、甘肃一带,从疆土领域上实现北方地区的大一统。但因深入西部地区,军队物资难以及时供应,战争需速战速决,因此战事极为紧迫,威胁万分。 朱元璋北伐路线大致就是按照这三条从北向南、由里向内进行的,北伐战争前后共持续了二十六年之久,可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难度之高,但从这三条明确的北伐路线布局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运筹帷幄的军事头脑及力挽狂澜的君王霸气。明朝实现中原的大一统是指日可待的,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朱元璋北伐为什么可以成功 朱元璋北伐为什么可以成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可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层面民族主义的帮衬,第二层面则是朱元璋个人的雄才大略。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北伐的对象是曾霸主中原的元朝,元蒙族是在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竟然敌不过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元朝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朝代,但在民族歧视面前,却注定了这个王朝短暂的命数,虽然元朝元祖忽必烈并未有强烈的种族主义,但其后人逐渐疏远汉人官僚,甚至将百姓划分为四等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种等级矛盾愈演愈烈,成为了推翻元王朝的致命点。 当社会矛盾日益激烈的时刻,朱元璋成为了被时代选中的民族英雄,而他身边也具备了助其称王的能人贤才,在中原争夺王权最为激烈之时,北有刘福通,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这些都是反元的重要力量,而此时的朱元璋则在大后方加紧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发展经济实力。中原各种势力混战之时,朱元璋一举歼灭其他割据势力,成为中原霸主。 而之后北伐战争的胜利也是靠着朱元璋稳扎稳打的北伐战略,一路直取潼关,夺取陕西,统一北方,步步为营。朱元璋北伐为什么可以成功的原因想必一目了然了吧。

朱元璋在称帝后为何要杀功臣?杀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大明王朝的江山确定之后,他就开始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清除异党,特别是对他的淮西弟子们,也不肯手下留情。在洪武十年之前,他以违制的罪名,杀害了曾经为朱元璋清除小明王立下大功的德庆侯廖永忠等几位功臣。这主因当然是怕廖永忠走露他害死小明王真实目的,而起杀人灭口之心。在洪武十三年期间,又以胡惟庸一案为由,清除了对他的地位有威胁的另一大集团“淮西党”,诛杀人数也达到近二万余人。使一大批早年和他一起“闹革命”的淮西弟子们,成为他刀下的“冤魂”。在洪武二十六年间,由朱元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的告发为由,蓝玉“谋反案”。前后又诛杀二万余人,这其中包括:十三侯、二伯。在朱元璋洪武年期间,也以各种借口,体面地清理掉了,包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邓愈、冯胜、刘基(刘伯温)等一大批,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战功的老臣们。然而,只有三二位老臣得以善终,汤和因低调放权做人,返乡后才得以逃避了朱元璋的诛杀。 朱元璋为什么会对这些功臣们痛下狠手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元璋诛杀功臣们?实际上,历史学者,早对此有过各种结论,其根本原因就是:朱元璋为了他的皇孙能继承他的皇位,而采取清除异党,所采取的手段,到不如说,是朱元璋的出身及他个人的私心成为他诛杀功臣的一大主因,而另一大主因,是早年和他一起“闹革命”的淮西党的弟子们,由于认为大明的江山,是他们为朱元璋所打下的,自身产生了“骄兵悍将”的思维,他们拉帮结党的行为,处使朱元璋不得不对他们痛下杀手,以便清除对他身后的江山所构成的潜在威胁。这一切,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诛杀功臣事件的发生。由此,朱元璋背上了,乱杀功臣的骂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元璋如此地诛杀,那此曾经一起“闹革命”的淮西弟子们的呢?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家庭出身赤贫,在元朝末年的大旱年期,父母、兄妹先后饿死,使朱重八不得不走上贫僧的讨饭生涯。朱元璋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中,为了生存,处使朱元璋,可望每天生活在吃一顿“大饼子”理想的梦中,他对财产的占有,就极为的强烈。这也是朱元璋称帝后,容不得他人有丝毫的行为,侵犯他的帝王的统治地位。所以,在朱元璋称帝后,疑心他人的思维,就更为增强。因为,朱元璋太可望他的江山,象当年秦始皇一样,让他的子孙们,做朱n世皇帝,并永传世世代代。然而,当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当年跟随他一起反元的淮西弟兄们,也因此成为了“骄兵悍将”。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帮派,形成了一股驾空皇权的势力。特别是胡惟庸继承了李善长的左丞相之后,其拉帮结派思维,就更为严重。从而,造成了朱元璋预感其皇权地位大有被胡惟庸之流,驾空之势。这也是朱元璋在等待时机成熟后,对胡惟庸集团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并清除了和胡惟庸有任何关系的异党分子。近二万人成为了朱元璋的刀下之鬼。至于“蓝玉”谋反案,朱元璋也是采用相似的手段,清除掉了所谓的蓝玉集团,而朱元璋清除蓝玉集团,更多地是因为朱标死后,而朱允文年纪太小,朱元璋怕他的百年之后,无法控制蓝玉这帮“骄兵悍将”。为朱允文将来能继承皇位,扫除障碍。在朱元璋的思维中,不希望在他死后,有老臣活在世上,以便防他们争夺朱家皇位。这些都是朱元璋对功臣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 历史应该公正地讲,尽管朱元璋杀功臣,其手段之狠,范围之大,是中国历代皇帝都不无法相比的。但朱元璋做为一代帝王来讲,他执法之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皇家亲信违法,他也“按章办事”。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赞赏的地方。另一方面,朱元璋对于贪官的腐败行为,也毫无手软。而朱元璋在大明建立之初,对恢复农业生产,对下层百姓,却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从这些方面来讲,朱元璋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历史上是最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但无论如何,这一切和朱元璋起兵反元,最后建立大明王朝的经历来讲,朱元璋是一位相当成功的一代帝王。他的王朝体系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所以,我们应该正面地评价朱元璋。虽然他诛杀过本不应该死去的功臣们,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朱元璋对中国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大明王朝影响着中国周边国家的能力,是历代帝王都无法与之相比。当然最著名的是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国打开海上的“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朱元璋诛杀功臣,也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曾经发生过的不光彩事件,刘邦也曾经如此。他们的都是疑心太重,怕异性功臣,争夺其家族的天下。这一切,都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那就是私利在作怪。在当今的社会也同样如此,利益的争夺,每天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历史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前行着。所以,朱元璋诛杀功臣,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由于他的自身的所处的环境,所产生的私心;另一方面,那此死去的冤魂们,自身的行为,也处使了朱元璋痛下黑手。嗨!历史就这样!朱元璋如此,刘邦也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元璋评元末起义者:忘恩负义的盗贼愚民妖人

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这怎么解释? 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军)忽至,误入其中。”(《洪武实录》卷37)在《皇陵碑》中又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他宁肯污辱自己,也不能给臣民作坏的榜样。 后来他又进一步解释:“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参加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万民于水火。天下取自群雄,而非元朝之手。 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他这样半路参加起义的人。《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就是说,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愚民作乱。朱元璋认为,带头做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因为这些人引起了战乱,造成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殃归首乱。” 朱元璋还举大量例子论证他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确实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至于那些后来才参加起义的人,就没什么责任了。因为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他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兴”。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取得成功后,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绞尽脑汁,朱元璋的理论其实是要落脚于天下无道,为了生存,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说他狡猾也可以,说他愚蠢也可以,说他阴险也可以,说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为了说服愚民,他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他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迢天灾,“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所以宁可饿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他又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造反其实没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除了那些“乱雄”和文武官吏外,“其泛常,非军即民,须听命而役之。呜呼,当此之际,其为军也,其为民也,何异于居承平时,名色亦然,差役愈甚。” 他在《大诰三编?造言好乱》一节中说: 且昔朕亲见豪民若干,中民若干,窘民若干,当是时,恬于从乱。一从兵后,弃撇田园宅舍,失玩桑枣榆槐,挈家就军,老幼尽行,随军营于野外……与官军拒,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饮食不节,老幼悲啼,思归故里,不可得而归。不半年,不周岁,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 也就是说,从概率论上分析,参加起义和叛乱,获得功名富贵的可能性是极低的。相反,给人家当炮灰的可能性却几乎是百分之百。通过这种“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理论,朱元璋郑重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是中国古代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不同于历史上很多出身显赫的开国帝王,朱元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莽皇帝,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还曾经给地主家放过牛。 朱元璋画像 元朝末年政治愈加腐败,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生存,朱元璋曾经剃度出家,做过50天的小和尚。寺庙断粮之后,他又被迫四处乞讨、化缘为生。三年的流浪生活艰辛而苦难,既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襟,锤炼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却也为他一生都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为其晚年残忍猜忌的行为打下了铺垫。 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朱元璋在25岁的时候,机缘巧合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为英勇善战,很得郭子兴的赏识,不但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还正式给他取名朱元璋。这位马氏,就是我们后来常常说到的“大脚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两人患难相守几十年,感情深厚。 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部队。他知人善任,很有领袖气质,麾下聚集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明政治策略,韬光养晦、暗中扩张。大败陈友谅,接着消灭张士诚,再后来又歼灭方国珍。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成功扫平了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力量,随即在应天府称帝登基,国号明。 朱元璋在位期间,英明神武,很有远见,通过各项有力的措施,使得社会和生产逐步恢复正轨。后世称之为“洪武之治”。但是早年的经历,造成了他残忍嗜杀、猜忌无度的性格。34位开国功臣几乎被斩杀殆尽,仅郭英一人,得以善终,惹人唏嘘。 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于应天,葬于南京明孝陵,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朱元璋圣旨 朱元璋农民出生,没读过书,所以大字不识几个,他的圣旨更是奇葩可笑。当皇帝后圣旨就小学生水平,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元璋圣旨。 图为朱元璋的画像 古代圣旨代表皇帝的威严,皇帝颁发的圣旨神圣不可侵犯,圣旨里的用词也都非常的讲究。朱元璋圣旨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他的圣旨白话连篇,在里面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家乡话。虽然如此,大家似乎都不怎么在乎,反而觉得皇帝平易近人,可见朱元璋是靠民心获得天下。下面我们看看朱元璋圣旨到底是怎么写的,甚是好笑。 我现在说给户部的官员听咧,现在天下都太平了也,但是户口还不怎么明白哩。去告诉中书省核对人口并实地勘察,榜文在每家的门口贴上,叫那些个当兵的仔细核对清楚了。要写真实了,不可以报假。现在我的大军不打仗了,如果配合就是好百姓,不配合就拉过来充军。如果那些当官的敢做假,就把当官的给砍了。他这道圣旨读书人听了都得笑皇帝水平这么低,老百姓看了觉得挺平易近人的,都是家乡土话。圣旨里面还出现了错别字,把“府”写出“附”。 他接着又出了一道圣旨,这道圣旨还要搞笑,怎么感觉诺大的国家像个山寨头在统领一样。前面一句是圣旨的套话,好笑的开始了。圣旨内容是这么写的:告诉老百姓准备好刀子,那帮家伙要来了,杀了再说。朱元璋因为没有文化出了很多笑话,所以他很重视子孙的教育问题。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明朝时期开国帝王,在元末的时候带领起义军最终攻破皇宫,成为一代帝王。朱元璋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放牛的男孩,但是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帝王。朱元璋画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朱元璋像 朱元璋画像一般都是在他成为帝王之后的,当然也有一点起义的时候率领战士战争的画像,但是却没有一张他年少时候的照片,一代帝王是绝对不允许自己放牛的照片被挂出来,留给后世之人的。朱元璋的画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画像上面,朱元璋穿着明朝时期皇帝的服装,龙袍加身很有风范。但是他的模样确实尖嘴猴腮的样子,脸非常的瘦,而且很黑很黑,一眼看过去就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朱元璋本人猜忌心很重,而且对待臣子也非常严厉,甚至会在朝堂上杖刑大臣,在民间虽然他官员治理的比较清明,但是由于锦衣卫的存在,使得百姓生活惶恐不安,所以百姓们对他的印象就是喜怒无常,暴虐不堪,因而他的画像是这样的大家也能理解。 第二种就是朱元璋穿着龙袍,端正的坐在那里,圆圆的脸,滚滚的身子,给人一种非常祥和的感觉,仿佛他是邻家的老爷爷一样。这幅画就表现出了人们对他的尊敬,朱元璋注重官吏管理问题,给了百姓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生活环境,所以这类型的画就比较好了。 无论朱元璋的画像是什么样的,都是后世人根据各种描述臆想出来的,都不是真实的他,所以我们一定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评价他才最为合适。 朱元璋是暴君吗 关于朱元璋是暴君吗这个问题不能光看历史记载,历史记载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要看朱元璋带给百姓的东西,在来看朱元璋是暴君吗这个问题。 朱元璋图片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暴君,其实不然,大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于国家之事十分的勤奋,他关心百姓的穿衣温饱,最值得赞扬的就是朱元璋明察秋毫,对于那些抢夺百姓粮食的贪官更是严加打击,朱元璋当时颁发的国法对贪官可谓是严厉之极,对百姓不负责任的直接杀,贪污老百姓的粮食以及对老百姓使用暴力的杀,有违背朝廷的杀,反正当时的情况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平稳了,但是当官的好日子就结束了。 朱元璋还立出了许多残忍的刑法,命人用可以大清朝的十大酷刑有的比的刑法来处置贪官,这其实是在给其他的贪官一个警告,不过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就有那些为了自己私欲的人,朱元璋的刑法那么残忍依然还是有人想往火坑里面跳。 朱元璋严抓贪官实际上也和朱元璋小的时候有关系,因为贪官将粮食扣押,导致了自己的家人死亡,朱元璋去当了和尚,不仅如此,他还曾近在大街上讨饭,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已经使得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朱元璋大杀贪官也是合理的。 其实在老百姓的心中朱元璋永远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皇帝,但是在那些贪官的眼里,朱元璋就是比老虎还凶猛的暴君,朱元璋终究功大于过。 朱元璋遗诏 朱元璋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从朱元璋遗诏中就能看到一些端倪,下面是遗诏中的一段话: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扇拭餍⒂眩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剧照 从朱元璋遗诏中我们看到几个重要信息,首先是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桑认为朱允墒歉鋈拭骷婢叩娜耍同时又天下归心,所以可以继承自己的皇位,嘱咐大臣要尽力辅佐。 其次是简单举行葬礼,朱元璋遗诏中表示希望自己的葬礼要简单举行,不要太多的陪葬物品,也不用用金玉等物品进行陪葬。在山中建设的陵寝就很好,不要在该别处了。同时全国百姓只要悼念三天就可以了,不要时间太长,不要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朱元璋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贫民身份成为皇帝的人,所以对于民间的疾苦是非常了解的。因此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一直勤政爱民,是一位非常爱惜民力的好皇帝,可以说正式朱元璋颁布的很多惠民措施,才让大明从最早的战乱中逐渐强盛起来。 朱元璋的女人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关于他的研究和传说有很多,但是在他身边除了有谋士和战将,还有很多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妾,朱元璋的女人对朱元璋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朱元璋的正妻,马秀英,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脚马皇后。 朱元璋与马秀英画像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女人之一,也是后来朱元璋的皇后,说到马皇后绝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在朱元璋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就跟随朱元璋了,还救过朱元璋的性命。朱元璋因为太过耀眼而被郭子兴猜忌,于是郭子兴就将朱元璋抓起来,同时命令军士不给朱元璋饭吃,想要把朱元璋饿死。 这时候,马秀英来看望朱元璋,她在胸口藏着刚做好的大饼给朱元璋吃,每次都会将自己烫伤,但是每次她都会这么做,直到朱元璋被放了出来。可以说这是贫贱夫妻的典范,也正是马秀英的所作所为,让朱元璋对她非常尊敬,很多事情都会和她商量。 马秀英本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温柔贤惠,知书达理,是朱元璋的贤内助,一直以来他都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帮助朱元璋,也帮她保住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 作为朱元璋的女人马皇后做到了为朱元璋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她的帮助下朱元璋减少了很多错误决策,也保住了一批忠臣。到了晚年,朱元璋弑杀也是马皇后在劝导,这时候的朱元璋也只听她一人的,她甚至成为了朱元璋的精神支柱,她去世后朱元璋极为伤心,进行了厚葬。

李善长参与胡惟庸谋反案:只是朱元璋的找理由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诬告者往往就是接收者本人,确切地说,是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在这些皇帝中,开国皇帝占了一大半,刘邦与朱元璋是其中的顶尖诬告者。汉朝初年的韩信案和明朝初年功臣的集体被屠杀案就是明证。由于这类人原本就是接收者,所以当他们把自己的这一身份与诬告者合二为一后,其所诬告的对象绝对在劫难逃。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事前,有人告丞相胡惟庸“谋反”,证据是此人在城外看到他家里刀枪林立。朱元璋立即逮捕胡惟庸,严刑拷问,逼他承认谋反。胡惟庸虽然最终也没有承认,但将其灭族的罪名仍旧是谋反。胡惟庸案可看成是朱元璋对功臣集团开刀的一个前奏。他之所以杀胡惟庸,是因为胡惟庸本人受到朱元璋的优待好几年,他独揽丞相大权,随便提拔人和处罚人,很多人奔走于他的门下,给他送的金银财宝多不胜数。甚至有时候,很多该让朱元璋知道的事情也没有让朱元璋知道。实际上,朱元璋对于胡惟庸最恨也最怕的是他的专权。而作为一个皇帝,不能随便杀丞相,所以才有了“谋反”这一罪名。 不过,胡惟庸案所牵扯进来的功臣并不多,由于胡惟庸平时就自视甚高,与他来往的功臣很少,所以朱元璋把诬告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也没有杀掉多少功臣。但十年后,通过李善长一案,他终于有了发挥诬告才华的机会。 李善长是如假包换的明朝功臣,朱元璋刚起兵时,他就跟随左右,可谓是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正是因此,所以当洪武二十三年(1930年),在李善长已经七十多岁还没有死掉的情况下,朱元璋开始焦虑起来。李善长在胡惟庸死后被封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廷中的名望颇高,朱元璋必须要把这个老功臣处理掉。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帝国都城南京有许多人因罪被迁往边地受罚,这些罪人中就有李善长比较亲信的丁斌等人,李善长舍出一张老脸向朱元璋求情,请求赦免他们。朱元璋立即找到了机会,先将丁斌下狱审讯。丁斌这个人背景有些复杂,他十年前是胡惟庸的一员幕僚。朱元璋所以要拿他开刀,就是因为他有这个背景。果然,在严刑与引导之下,丁斌回忆往事,突然就想起了十年前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常常出入胡惟庸府。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心花怒放,立即逮捕李存义父子。十年啦!李存义上了年纪根本记不起十年前的事情了,但这并不要紧。朱元璋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他亲口说出来。严刑之下,李存义居然承认了这样一件事:当初胡惟庸想谋反,派我去说服我哥哥李善长,并许以事成之后封我哥哥为淮西王。 审讯官问:李善长可曾答应? 严刑之下,李存义回道:虽没有答应,但心已动。 此人在朱元璋的严刑下已经变成了一位心理学家,能看得到别人是否心动。但是,朱元璋并不想就这样把李善长治罪,想要彻底来一次大清洗,就必须要有确凿证据不可。所以,询问官继续让李存义说出了下面这段话:后来胡惟庸亲自来劝说,李善长还是不答应,但他却说,等我死后,随便你怎么做。 这是知情不报,明知别人欲谋反不上告,不但不上告,还暗示别人等自己死后再动手。朱元璋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证据可以把李善长绳之以法。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正视。那就是胡惟庸谋反案原本就是一种栽赃,这在近十年来的朝野已经隐约地有了议论。朱元璋当然懂得民心的道理,所以,他必须要拿出另一份证据来证明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一丘之貉。 果然就有人来诬告,据这名诬告者说,自己是李善长家的奴才,十几年前,胡惟庸的确与李善长有过礼物上的往来,并且二人来往密切。朱元璋狂喜,立即逮捕李善长,诬以与胡惟庸同罪,并将其家人七十余口全部斩杀,但这还没有完,他趁势把屠刀伸长加宽,因李善长案而被诛杀的有三万余人。 李善长是否犯了谋反罪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朱元璋这种赤裸裸的诬陷实在让人不寒而栗,同时也让人感觉他是一个丧尽天良的动物。 或许是李善长被诬陷得太过于暴露了,第二年,就有大臣上疏为李善长辩冤。这位大臣认为,李善长出生入死为皇帝取得天下,在勋臣中居首位,其子娶公主为妻,他绝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去帮助胡惟庸谋反。况且即使他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所得到的也和在太祖朝中的地位差不多,难道胡惟庸还给他一个二皇帝当不成?以李善长七十多岁的高龄,他绝不可能这么做。 朱元璋在看了这道奏章后,无话可说,也没有怪罪这位臣子。这无疑就说明了李善长并非是死于有罪,而是死于皇帝老儿的诬陷。 三年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发生蓝玉谋反案。蓝玉本是开国公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当兵,临敌勇敢,所向披靡,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明朝建立后,蓝玉清扫北元势力,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但就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有人揭发蓝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划在朱元璋出宫耕种时行不轨之事。朱元璋大怒,于是,蓝玉被族诛,牵连进来的一万五千多人被杀。朱元璋这个时候在诏书中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经过这一次杀戮后,明初的功勋宿将差不多都被杀完了,各军府卫所被株连诛杀的军官达几万人。蓝玉和胡惟庸与李善长一样,都是被诬告的。蓝玉不可能谋反,明末清初的史家谈迁就这样评价这位功臣道:“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不善为容,彼犹沾沾一太师,何有他望!富贵骄溢,动结疑网,积疑不解,衅成钟室。”他的意思是说,蓝玉就是脾气粗暴一些,骄傲跋扈,情商有点低,不善于讨好人,才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终于招致灭门之祸。 明朝开国,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于洪武二十五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赏于洪武二十三年前,也就是胡惟庸案发生前。在洪武二十三年前,因真正有罪被诛的仅三人,剩下的则多死于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的胡蓝之案。 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不计子嗣诛废和病死的,公侯被杀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于胡蓝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当初被封的功臣中只剩下了兴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可以说,整个洪武一朝功臣几近整体覆灭。 在这些功臣里,廖永忠第一个被杀。廖永忠在诸多战斗中立有功勋,其在鄱阳湖之战中的骁勇让朱元璋刮目相看,并在建国后封其为德庆侯。洪武八年,朱元璋将其诛杀,罪名是“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也就是私自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逾制。在他之后,永嘉侯朱亮祖、曹国公李文忠、信国公徐达先后死于非命。关于徐达的死,有一种说法是: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就死掉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追胡党”,在“胡案”中,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大臣株连被杀,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连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诛连死者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狱”。两狱合称“胡蓝之狱”。 此外,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被绑赴刑场腰斩。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辞请告老还乡,朱元璋哪里肯放过?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迸裂而死。淮安侯华云龙、太史高启、右丞相汪广洋、户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兴、靖宁侯叶升、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宋国公冯胜、监察御史王朴等,都因各种“罪名”被处死或赐死。 据说,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会跟家人诀别。倘若晚上平安归来,全家会当做节日庆祝一番。朱元璋血洗功臣,自然和他的“刚猛治国”有关。但倘若只以“刚猛治国”四字解释其大杀功臣就流于皮相之识了。在所杀功臣里,的确有几位“骄横跋扈”。国公蓝玉“虎将粗暴,不善为容”,骄纵有之,却“非反也”,可杀他的罪名却是“谋反”。但这只是个别人,当时的功臣情况是:“公卿大臣,猛将谋卿,外拥数十万众,驰以一介之使,拱手听命,莫敢后时。”用现在的话来讲,当时的功臣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是相当老实的。即使如胡惟庸那样飞扬跋扈,闭塞朱元璋之视听,蓝玉粗暴不顾礼仪,骄恣有失,但他们心里并没有谋反的心思,否则就不可能被朱元璋那么容易地捉拿。 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处理功臣的习性上很像汉高祖刘邦。他们是为了杀功臣而杀,所以,使出什么样的卑鄙手段,即使是诬告这样的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四菜一汤”分别指的是什么

相比起来,前朝的朱姓皇帝就没有清皇那么讲究,这可能与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吃不饱肚子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要饭时饿得头昏眼花,一个讨饭婆给了他一碗瓦罐汤。朱元璋吃了还想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妇人顺口胡侃一句“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记下了。当了皇帝后,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做的味道怎么都不对。后来在盱眙祖籍地找到了当年的老婆子,才知道这仅是一道用烂白菜、玉米粒、剩饭混在一起的“杂烩汤”。 “珍珠翡翠白玉汤”,据说从此成为明朝御膳里的保留菜单。 不过,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比较节俭应该不是假的。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应该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常吃的。 如今反腐倡廉提出的“四菜一汤”,也是朱元璋发明的。 南京坊间是这样传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但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十分看不惯,如此下去大明朝也要亡国,决心整治这股奢侈风气。 时适逢皇后生日,各路人马都来贺寿。待全部坐齐之后,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 大臣听罢知道朱元璋的用意。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怠。” 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廷传到民间,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皇帝也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天天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蓝玉因一句话被“朱元璋”剥皮,诛九族?蓝玉说了什么

蓝玉(?D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 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他恃功骄纵,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在明朝时期是一代名将,跟随开平王征南讨北,所向披靡,是开平王最重视的将士,也时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朱元璋也愈来愈信任他,封他为太傅。 但是蓝玉却愈发变得嚣张,三番几次在大会上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而且还在朱元璋没有应允的情况下擅自非法占有百姓的田地,蓄养家奴和干儿子。 朱元璋看在眼里,觉得不治蓝玉,蓝玉都要骑到自己的头上了,况且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太子刚死,皇太孙又还只是个孩童,皇位岌岌可危。 于是,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捕,虽然他一口否定他没有造反的心,但是皇上要让臣子死臣子不得不死。 古代剥皮,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其残酷程度与凌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刑罚并不在规定的处刑之列,但是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朝代都行使过这种刑罚,明朝皇帝朱元璋处死功臣蓝玉就用了剥皮的刑罚。 剥皮的方法就是从脊椎处下刀,使得背部的皮肤分成两部分,再利用刀把皮肤和肌肉慢慢地分开来。最初剥皮是人死后再进行剥皮,但在后来逐渐演变成活剥皮。 蓝玉遭到被剥皮的悲惨下场,人皮还进行全国巡演,最终是他的女婿向皇上奏请,才使他的人皮留在了四川。 蓝玉将军被剥皮,他的人皮还被巡回展览?除他以外受牵连的人数达到1.5万人,让人不寒而栗,这也算是历史上一大惨案。 被蓝玉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1名,侯爵13名,伯爵2名,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15000人。 红柯小插曲:蓝玉将军到底多张狂,而引来杀生之祸 蓝玉的性格特征,蓝玉虽有胆有谋,屡次立下战功,在打仗方面也算是个有胆识的将士,这方面也是朱元璋重视他的地方。 但是,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在军营中擅自提拨士兵,私自培养自己的军中势力; 在众多大臣面前不顾皇帝的威严竟说出我难道不配当太师吗的糊涂话;在回城的关口,由于守关口的卫兵没来来及开门,竟毁关而入...... 总的来说就是祸从口出,这个道理很多人都都懂,但是还是有人爱犯浑。 简单的说人生最大的修养就是知人不评人,但很多人总会和同事导论领导的和抱怨领导,从中为自身按下定时炸弹。 警言:切记世上好人还是很多的,但是小人也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