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历史

历史上的司马懿和张春华有多狠毒?不要被电视欺骗

【历史上的司马懿和张春华有多狠毒?不要被电视欺骗】司马懿是一个十分狠毒的人,这点子狠毒家族遗传: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狠毒至极的人。老司马家族的狠毒不是盖的: 司马懿曾经干过一件事,让天下人都领略了一把他的狠毒公元238年,割据辽东公的孙渊来犯魏国,司马懿纵兵击败他,并将他斩杀。然后攻占领了辽东。这时,他竟然下命令将辽东男子年十五已上全部杀掉,就这样,他硬是杀掉了七千余人!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魏国皇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事件。之后把曹爽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狱,全都被诛灭三族。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司马懿狠毒,他俩儿子也狠毒,这都不稀奇,毕竟嘛,玩政治的嘛。可谁能想到,他老婆也狠毒!真可谓一家子狠毒!他老婆曾干过一件事,话说当年司马懿为了逃避曹操的征辟,就在家里假装中风。这天,司马懿在院子里晒书,不料突降暴雨。那司马懿可是嗜书如命呀!本能地自己起来收书,却没想到这个过程被家里一个婢女看到了装病欺骗曹操这要是传出去,那是死罪呀!张春华女士唯恐这件事走漏消息惹来杀身大祸,竟然亲手杀死了这个婢女。司马懿是何许人也?好色!这点也是遗传的。据说他的孙子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因为嫔妃太多,不知晚上挑谁侍寝你,居然想出了一个办法,让羊来着自己的车,走到谁宫里就与谁亲近!这司马懿也不例外!偏偏自己的原配老婆张春华很丑,司马懿不喜欢她。有一天司马懿病了,张春华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来见司马懿,司马懿竟然骂道:“老东西,谁叫你来看我了?”张女士不由得既惭愧又伤心又怨恨又生气,竟然决心绝食自杀。这是本来正合老头子的意,谁承想,他的宝贝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竟然也加入抗议队伍集体宣布绝食。司马懿听说后大惊失色,连忙就自己喜新厌旧的严重错误行为向老婆正式道歉并作出深刻检讨,并坚决保证,就算在柏夫人那里彩旗飘飘,也务必保证在张女士这里红旗不倒。你道他认识到错误了?哼哼,根本没有!有时候老司马对别人说:“其实我家这黄脸婆要是饿死了一点都不可惜,我只不过是害怕我的两个宝贝儿子饿死罢了!”古人讲:脏糠之妻不下堂!能对老婆下如此毒口的,司马懿当真狠毒!

历史上为秦始皇殉葬的美女是用什么手段处死的?

据文献记载推测,中国历史上殉葬美女最的帝王,是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在为其老子处理后事时,是如何处决秦始皇生前众多嫔妃的?这在史书上没有交代,成了一个历史谜团,但推测就是坑杀。《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灵柩下葬以后,有人对秦二世说,机关工匠们制造,他们随葬宝物都非常了解,如此贵重的宝物,早晚会被他们泄密。安葬大事完结,秦二世多了一个心眼,在珍贵宝物埋藏后,便立即封闭了墓道中门,随即又将墓道的外门放下来,把工匠和负责填放宝物的人全部封闭在墓道里边,没有人再能出来。 这也是反盗墓手法中最为惨烈,也没有人性的一招――“活口坑杀”。胡亥究竟坑杀了多少活口,具体无数据。但可以想见,被灭口的不会是几十人,成千上万也极有可能。在早期帝王级葬事中,一般都会将工匠和知情人“坑杀”,美其名曰“殉葬”。传说当年慈禧下葬时,负责工程的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等善后事宜。告诉工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当时心就凉了,这是要灭口啊,据说有一个石便耍招侥幸活了下来。不论此事是真是假,从中透露的信息是有用的,清代皇家下葬时也注意反盗。这些工匠被坑杀殉葬,实在是太悲惨,太冤枉了。秦始皇殉葬的嫔妃,会不会以“坑杀”手段来处决? 秦始皇的后宫是古代帝王中人数最为壮观的,他在灭了六国后,将六国后宫里的美女,也一并“接收”了。秦始皇后宫内可谓是真正的“美女如云”,因为美女太多,住的地方都没有,秦始皇还专门为这些美女建造了一两百里相连的华丽宫室,给她们居住,供自己戏乐。秦始皇一死,这些女人惨了。秦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意思是,秦始皇后宫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不宜放他们出去”。这些女人最后没有人能再活着,统统被处决殉葬。可以想见,当时决算的场面是十分十分恐怖的,恐怕哭得是地动山摇,闻者浑身发拌。到底有多少漂亮的女人殉葬了秦始皇?《史记》上也没有确数,司马迁用春秋笔法,以“死者甚”一带而过。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死的人很多,数量巨大。 这些女人最后是怎么被处死的?如果带到“行刑室”,显然是很费事的,生前地位显赫的宫妃可能是这样的死法,死后以棺材收殓,随葬地宫。但绝大多数可能都享受不到这样的“死法”,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坑杀,这种处决手段也是最省事、最能保留全尸体的方法!这种“坑杀”不会是挖个大坑,让这些女人站到坑里,或是将这些女人推进坑里,应该是以与秦始皇最后道别的理由,将这些嫔妃诱引进秦陵的地宫中的不同厢室,然后突然关室门,将这些可怜的女人永久封死在厢室内,秦二世说不宜放出去,也许就有这意思。有朝一日,秦陵被考古发掘了,可能就会真相大白。但我这种推测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因为在先秦及三代时期,这样处决殉葬者的事例很多,也是常用手段。 西汉时,出了一个“盗墓大王”――广川王刘去,刘去盗了等级很高的古墓。其中有一座是周代最后一位帝王周幽王的墓。周幽王的墓修得十分高大,墓门打开后,刘去发现,往下全是白垩土。这土实际是一种石炭岩石,有一丈多厚。刘去的手下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将挖去白垩土。再往下又看到了大量的云母石。再往下挖了一尺多深,意外看到的100多具尸体,纵横交错,相互枕靠,叠压在一起。其中只有一个男的,其余全是女的。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得一样。周幽王地宫中出现这么多女人是一回事情?就应该是殉葬的女人。这些殉葬的女人形态、姿势各不相同,就是坑杀造成的。如果是之前处死的,应该是有规律地摆放,人不是乱七八糟。

商朝疆域的历史背景介绍,商朝疆域有多大?

商朝疆域的版图有多大,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殷商王朝是一个由邑土国家逐步向领土国家过渡的发展中的早期国家,并非是一个完全拥有四土之境的疆域辽阔的领土国家,更不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大帝国。继续看下文了解商朝疆域的历史背景。 商朝疆域的历史背景: 继夏朝兴起的是商朝,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族相传是东方的古老部落,始祖是契。传十四世至汤,才灭了夏朝。 现除殷已经考古证实为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外,其余4处均未定论。不过从商代遗址发现的地域分布来看,上述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即为其统治的中心区。盘庚(第二十商王)迁殷后,国势强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扩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脉,东至海。武丁以后疆域更为扩大,东北可能到达了辽宁,南抵江淮(湖北黄陂盘龙城即为归附商朝的一个方国),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成为古代东方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商朝疆域的版图范围: 商朝的周围还有许多部族和方国(即已归属的部落国家)。在今东北的有肃慎,滦河下游有孤竹,内蒙古东南部和山西境内有鬼方、方、土方,陕西北部有羌方、犬戎、熏育(荤粥),西部有周、氏,西南为巴、蜀,长江中游为濮、楚人,淮河流域为淮夷等等。 具体疆域北至蒙古,东北至辽宁朝鲜半岛,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于甘肃新疆,东至海滨东海。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广西、广东、珠江三角州等地区) 商前期在这些据点之间的空隙地带,存在着听命于商朝的诸侯、方国、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大商王朝是一个由邑土国家逐步向领土国家过渡的发展中的早期国家,是一个完全拥有四土之境的疆域辽阔的领土国家,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分封帝国或奴隶制大帝国。 (加上商朝在海外建立国家的地区疆域商朝应该拥有很大领土的朝鲜半岛的箕子王朝和美洲玛雅文明以及墨西哥一带的奥尔梅伯文明等。。。随着考古资料证明商王朝比夏周秦等版图要大制度也不太一样。)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恢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蒙恬仅仅是一介武夫吗?历史上的蒙恬是怎样的人物?

秦朝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那么历史上的蒙恬将军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吗?仅仅是一介武夫吗? 一、出身官宦世家 蒙恬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虽然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为秦国高官,都是秦国将军,都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氏家族的功勋在当时秦国很少有家族可以与之相比。也正是这样显赫的家世和武将世家为蒙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恬祖父蒙骜早在秦昭公时就官至上卿,并且多次拜为将军带兵出征他国。公元前248年攻打韩国,占领成皋、荥阳等地,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再次攻打韩国,这次一下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攻打与秦国同祖的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结果蒙骜战败。不过,公元前242年蒙骜利用信陵君去世的时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报了上次战败之仇。 蒙恬父亲蒙武的功勋虽然没有其祖父蒙骜那么高,但是也是比较高的。比如在秦昭公22年,蒙武率军攻打齐国(田氏齐国),占领齐国9座城池。公元前223年蒙武和大将王翦一起攻打楚国,结果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了楚国,而率军抵抗秦军的楚国大将项燕被杀,项燕就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的父亲。 二、蒙恬的功勋 司马迁的《史记》为蒙恬作了列传,而没有为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专门作传,但是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说应该不如、比不上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特别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蒙恬一登上历史舞台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败战。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项燕反击,伐楚全面失败。此战中的蒙恬看见李信兵败,便果断迅速撤兵,减少了秦军损失,不过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蒙恬还是很会用兵的。当然这个仇他的父亲蒙武帮他报了。 蒙恬正式走进人们视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考虑到蒙恬的家世,就派他跟随大将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齐国,结果俘虏齐王建,灭掉齐国。蒙恬得益于在次灭齐的战功,被秦始皇拜为内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部地区面临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这就为蒙恬永留青史提供了机会。不过说来也有意思,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击匈奴,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匈奴侵扰秦朝,而是在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在向秦始皇献的一本图书中说到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能是秦始皇太相信迷信,另外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统治也没什么信心,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不负秦始皇所托,顺利的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河套一带),击败匈奴。为此蒙恬戍边抗击匈奴长达十多年。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免遭匈奴的掠夺,蒙恬采取诸多措施防御。其一,以黄河天险为要塞屏障,沿黄河修建44座城池,驻兵防守。其二,众人皆知的是,蒙恬根据山险地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一巨大工程虽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是引起亡秦农民大起义的因素之一,这一点秦始皇和蒙恬是没想到的。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奉命修建了一条自咸阳到九原长达一千多里的大驰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巩固北方统治,实际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与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蒙恬正是依靠抗击匈奴的功勋流芳百世,入选《史记》列传,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结果。 蒙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做出重大贡献,相传我们今天书写书法用的毛笔就是蒙恬用兔毛与竹管做材料创造的,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过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三、深受秦始皇信任 秦始皇是一位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相信大臣的皇帝,那么秦始皇与蒙恬的关系怎么样呢?应该说蒙恬是个特例,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有以下证据可以证明。 首先,秦始皇让蒙恬带30万大军居上郡抗击匈奴达十多年,而蒙恬弟弟蒙毅(就是电影《神话》中成龙扮演的角色)受到秦始皇亲近,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史记·蒙恬列传》)兄弟俩一个在外带30万大军驻扎在一地达十多年,一个在朝内做参谋。如果不是深受秦始皇的信任,那么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以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列传》)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叛乱的。 其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公子扶苏表示反对,并且多次向秦始皇上谏,惹怒秦始皇。而愤怒的秦始皇对于这位将来皇位继承人扶苏的惩罚措施却是让扶苏去上郡给蒙恬当监军。一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不信任。我认为这正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秦始皇让扶苏监军蒙恬不是让扶苏监视、监督蒙恬,而实际上是让蒙恬培养扶苏,锻炼扶苏,让扶苏建功立业,增加政治资本,消除秦始皇自认为那些不利于统治言论的负面作用,以便更好的继承皇位。 最后,秦始皇在病重期间,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李斯列传》)这实际上是秦始皇托孤,是让蒙恬辅佐扶苏治理国家,充分表现了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 秦始皇为什么如此信任蒙恬?我认为有四点原因:一是蒙氏家族的蒙骜和蒙武两位将军都很忠诚;二是蒙恬虽然功勋很高,但是不骄纵;三是蒙恬和蒙毅兄弟俩对秦始皇非常忠诚、忠信,为秦始皇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四是蒙恬本人除了有战功外,还很有谋略和能力。 四、有谋远的蒙恬 蒙恬虽然出身武将世家,但他并非像多数武将那样仅仅是一介武夫,蒙恬是一位非常有谋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对手赵高和李斯对他的评价中看出。赵高在拉拢李斯扶植胡亥夺权时对李斯说,李斯的才能、功劳、谋远、民意支持率和受扶苏的信任度都不如蒙恬,这也得到李斯本人的承认。 其次,胡亥夺权后,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时,从扶苏和蒙恬两人对于诏书的反应也可以看出。当扶苏接到赐死诏书时,就哭着要自杀,而蒙恬却劝阻扶苏不要自杀,并对赐死诏书的真伪性表示怀疑,提出要重新核实真伪后再自杀。但是扶苏未听劝阻而自杀,蒙恬则拒绝自杀。如果说蒙恬没有智慧的话,是不决不会想到皇帝诏书是假的,而且蒙恬的怀疑并非胡猜,而是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他认为,陛下(秦始皇)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史记·李斯列传》)事实上,蒙恬早就知道秦始皇的心思,要让扶苏继承皇位。 那么蒙恬的智慧和谋远是不是天生的呢?显然不是。蒙恬的智慧和谋远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后天培养的。蒙恬由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蒙恬学的也很好。一是因为蒙恬曾经书狱典文学,二是蒙恬死前与胡亥使者的对话很有水平,能够多次引经据典。这些足以证明蒙恬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忠臣也有悲哀遗憾的一面,没能像扶苏一样反对秦始皇的暴政,未能体恤到民间的疾苦。

3.权臣篡汉:王莽建新,历史重现乱局

权臣篡位,他们依靠着皇亲国戚的支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为所欲为,操纵朝政,甚至连皇权的继承都被他们掌握,使历史处于乱世局面。    像公元5年,汉平帝被王莽毒杀之后,西汉王朝实际上已经掌控在王莽手中了。但是,王莽觉得代汉自立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决定再立一个傀儡皇帝。汉平 帝去世时年仅14岁,没有留下子嗣。汉元帝的世系绝嗣,的曾孙中,有诸侯5人,列侯48人。按照“兄终弟及”的古制,是可以从中选取帝位继承人的。 但王莽看到这53个人年龄都比较大,怕立为新君后自己权力受阻,就从宣帝的玄孙中选择最年幼的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来继承帝位,刘婴当时才两岁。   年逾古稀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虽然重用娘家的人,但本心还是想守住刘家的社稷江山,她没有料到王莽竟然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不禁气愤至极,给予王莽严厉斥责。但这时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经没有办法阻止王莽的图谋了,被逼无奈,只好同意王莽居摄。    从此,摄行皇帝之事的王莽穿着皇帝用的蔽膝,戴着皇冠,站在门窗之间,面向南,朝见群臣,听决政事。他的车驾出太皇宫,两边都是侍卫。自古以来,礼仪便 是身份和名位的标志,王莽享用皇帝之仪,标志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王莽作摄皇帝,是外戚专权的必然结果。无论“假皇帝”还是“摄皇帝”都是代理皇帝的意 思,但实际上王莽的权势早已超过了坐在帝位上的孺子婴了,只是没有宣布改朝换代而已。从此,王政君作为维护刘氏政权的形象,一去不复返了。   王莽当上摄政皇帝以后,立刻引起了固守刘氏汉室的“正统”观念的朝臣和宗室子弟的不满,他们彻底识破了王莽假仁假义的面具,大多数权臣都表示不愿意做官,以示对王莽的反抗。   王莽虽然对刘姓贵族极尽拉拢、防范之能事,但还是引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在王莽军队的镇压之下,起义被平息了。平息起义后,王莽更是踌躇满志,他以一个盛气凌人的军事强人的姿态出现在大小臣子面前。胜利让王莽,加快了他当真皇帝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他的毁灭。    王莽提出要把“摄阳帝”中的“摄”字去掉;把居摄三年改为初始元年(8年)。太皇太后不得不同意,王莽的弄假成真走出了第一步。接着,在王莽的授意下, 西汉朝廷演出了一场“禅让”的政治闹剧,王莽坐在未央宫的前殿,登上真天子宝座,把国号改为“新”,把十二月初一作为始建国元年的正月初一。   历次的改朝换代,最可悲的都是末代皇帝,孺子婴不仅连个皇帝的名号都没有,而且5岁时就成了亡国之君。王莽封刘婴为“安定公”,但不准他回到封国,而是将刘婴软禁在京城。从此,西汉就走到了尽头,共历214年,汉高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就改姓王了。   新莽时期四神瓦当之一:白虎    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是支系,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景帝第十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刘秀28岁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三年(25 年)30岁时称帝,在位33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以柔克刚,以文治国,与民休息,善待功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创了 “光武中兴”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位帝王。光复汉室

探秘三国历史上最真实的赤壁之战

三国赤壁之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玩一款叫做“三国杀”的游戏,不久之后,一系列类似的游戏就接种而来。看着在三国赤壁之战里杀红眼的那些游戏迷们,大家对三国了解多少,对赤壁之战了解多少?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我一直很佩服曹操,他不只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虽然有很多人对曹操有着负面的看法,说他忘恩负义,但有谁能说任何的成功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曹操在我心中一直是英雄的存在,胸怀大志,气魄恢弘,虽然最后在赤壁之战战败,死的惨烈,也战得英勇。有人说,曹操是三国真正第一人,我完全赞同。 可以说曹操率军一统北方,这是他人格的魅力,杰出的军事技能和当时大势所趋所决定的,这不是偶然,如果当时没有出现曹操,而是另外一个拥有如此军事技能,和这种独有的人格魅力的人,相信也能统领追随者一统北方。有人说,一千年才会出一个改变历史的杰出人才,我觉得曹操就是等了一千年等来的那一个。 曹操可谓是军事家中以少胜多中典型的一个,然而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一个草船借箭惨败却也是历史中一个金典的例子。曹操官渡之战大胜后为了江陵的军事物资不落入刘备之手而进占江陵,在乌林与刘备隔江对峙。而曹操带领的都是北方的旱鸭子,不会水,所以为了士兵们在船上好操练,曹操就命令士兵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而与刘备组成盟军抵抗曹操的周瑜就将计就计用草船诈降,在离曹军二里处借东风向曹军冲去,而曹操的战船确是连在一起的,无法马上分开,所以有了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曹军大败。 赤壁之战兵力 每每提起赤壁之战,总会让人想到它是一场少数战胜多数的战役。但是据史书记载,孙权的总兵力约在7-8万,但是部队分散不利于调动,于是孙权派了3万人给周瑜,用于和曹军直接作战。而刘备的军队以自己的一万加上刘表长子刘琦的一万,合计约为两万。所以,总的来说刘备与孙权的兵力总的为5万左右。 对于曹操的士兵数量,历史上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其实,曹操当时的总兵人数约为23万人之多,据曹操自己说是80万左右,然而80万是个非常虚的数字,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80万首先是想在心理上压制住孙权,让其不敢进行抵抗而投降。其次,曹操在北方有300万的人口,然而这个数字是曹操总共拥有的人口数,除去老弱病残的人,生产的人力以及各地的当差人员等,曹操最多只有35万能带到荆州。 同时,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周瑜把曹操的兵力汇报给孙权时,称兵力才有15~16万人左右,而刘表的儿子刘琮带着约7万人投降了曹操,所以当时曹操的军队约为23万人。当然也有人对周瑜汇报的数据有所怀疑,但作为一个军队里的重要将领,对打探到的情报要有一定的把握,不可能为了为军中战士壮胆而虚报数字。 所以,总的来说,两方的兵力悬殊并不像5:80那样夸张,也就差不多是在5:23之间。大家现在是不是已经了解了呢?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怎样的?宋江起义为什么失败了?

水浒传是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小说中精彩的故事是否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因为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是很详细,也引发了很多争论,我们只能从种种的零散的记载,再加上一点推理,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江起义。 一、宋江起义的正史记录点滴 《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侯蒙传》中有关记录: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宋史·张叔夜传》中有关记录: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很明显,历史上有宋江起义,最后被张叔夜逼降了。很多人看了《宋史·张叔夜传》有种错觉,宋江被张叔夜镇压了,金圣叹腰斩水浒也给安了个结局:宋江一伙全被张叔夜抓起来斩了。其实只要对比《宋史·徽宗纪》《宋史·侯蒙传》中就可以看出,宋江就是给招降的。《徽宗纪》中只有简略记录大事,已经给宋江的结局定性为招降之,而从《侯蒙传》中可以看出,皇帝已经同意了对宋江的赦江,使讨方腊的政策,只不过侯蒙未赴而卒,这事没办成。最后办成这事的是张叔夜,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估计是将宋江的粮草辎重烧了个精光,宋江军心浮动,被逼接受投降。张叔夜做为一个政府官员,难免会有官场这种浮夸风,将一个小胜写成好象大获全胜,给人们造成宋江已经在海州完全失败的错觉。 认识以上这一点很重要,说明宋江在投降后其实还有很强实力,完全有可能参加后来镇压方腊的行动。 二、宋江有在梁山泊聚义吗? 非常奇怪的是,没有一个稍为可信的历史记录有记载宋江在梁山泊活动过。有记录说梁山泊多盗,也有不少梁山贼寇被镇压的记录,但没有明确他们是宋江或他手下,而且似乎规模也不大。从这里可以推断宋江就算在梁山活动过,也没有象小说那样经营成一个大规模基地,因为那里靠近宋朝的统治中心,很难搞出一个这么大的革命根据地。 三、宋江起义的规模 因为上面说的,没有宋江在梁山大规模的活动的记录,也因为对《张叔夜传》的误读,很多人认为宋江起义其实规模不大,甚至认为就是只有36人,最多也就几百人,是一支强劲的游击小分队,这种误解是完全不靠谱的,下面简单论述一下: 1.早有人认为宋江只有36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付几万官兵的,所以36人只能是头领数目,按宋朝军队编制,最小的都为100人,估计每头领的人数应该能达到都这一级,有过百人,总人数近万。 2.与性质类似、取得类似战果的起义军在相似的时期比较,人数也应该有近万。宋江起义的作战方式转略十郡,明显是有流寇性质,而不是依托根据地作战,可以与黄巢、李自成、张献忠等早期相比,这些起义早期人数已经不少。 3.与宋江同时期同地区的起义军或盗匪,有记录人数过千,如张叔夜后来镇压的山东群盗,宋江的人数规模应该比他们大。 4.在我们看来,北宋军队在金兵面前不堪一击,完全是草包,只有几百人打败他们几万人才算得上厉害。但从候蒙的时间、地位、立场来看,他应该会认为官军的战力比一般的起义军强,宋江能以一万能对付几万人已经算是有过人之处了。如果是几百人对付几万,恐怕要用上神勇万人敌之类说法。 5.在冷兵器战争中,人数上优势通常是很重要的,但当人数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再带来的优势就不那么大了。简单而言,一万人对付一千的的优势,远大于十万人对付一万的优势,女真所谓满万无人敌就很能说明该问题。所以宋江的人数也应该在一万左右,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6.后来的水浒故事和传说,宋江的规模都不小。在起义频繁的北宋末年,几百人的起义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令人无法理解。 四、宋江有没有征辽和征方腊 美籍学者马泰来发现北宋末年人李若水的《忠愍集·捕盗偶成》诗,其中提到: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惊谔。后,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宋江接受过招安,并且当时是轰动京城的一桩大事。而且宋江参加了征方腊的行动,在《三朝北盟会编》、《十朝纲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史料中都有提到,但是近代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其中叙述折可存在征方腊以后才擒拿宋江的,算是宋江没有征方腊的相反孤证。 那宋江到底有没有征方腊?一个日本学者提出有两个宋江,一个从来就是将军,另一个从来就是强盗,将军宋江头嚼埃强盗宋江被镇压,但我认为没有那么巧合的事,历史真如小说如此戏剧?更有可能的是有两个叫宋江的强盗,一个宋江被招安并参加了镇压方腊的行动,另一个宋江则很有可能是假借宋江之名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假借名气大的人做乱,这种事数不胜数。 所以很明显,宋江参加了征方腊的行动。 那宋江有没有征辽呢?历史记录中这是完全没影的事,在征方腊之前那几年,宋朝没有大规模对辽国用兵的记录,镇压方腊后是有与金兵联合对辽用兵,企图收复燕云,但基本被辽国打趴下了。宋江就算参加了这次行动,也完全没有可以值得炫耀的功绩。 另外还有征田虎、王庆,在历史上也是没影的事。 五、宋江最后的结局 征方腊后宋江就在史料中消失了,他是再起义被镇压,还是如小说中被朝廷暗算,没人能说得清,不过似乎都已经不太重要,大约就是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为什么说曹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I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袁春望是什么人?他的历史原型是谁?

袁春望,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关于他的历史原型,却一直众说纷纭。那么,袁春望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呢?本文将带您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一、袁春望的生平事迹 袁春望(1579-1641),字仲谋,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成年后,他曾任官于南京、北京等地,但因不满官场腐化,辞官归隐,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 二、袁春望的历史原型 关于袁春望的历史原型,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证据。然而,有一些学者认为,袁春望的历史原型可能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杨慎。 杨慎与袁春望的相似之处 首先,从生平经历上看,杨慎与袁春望有很多相似之处。杨慎(1488-1559),字用中,号石湖居士,明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曾任职于南京、北京等地,后辞官归隐,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与袁春望一样,杨慎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其次,从文学成就上看,杨慎与袁春望有许多共同之处。杨慎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词曲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袁春望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歌赋、书画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此外,两人在书法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杨慎的书法以行草见长,袁春望则擅长楷书。 2. 杨慎的政治地位与袁春望的相似性 除了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之外,杨慎与袁春望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杨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务,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而袁春望也曾任职于南京、北京等地,虽然最终辞官归隐,但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地位在当时都是非常显赫的。 三、结论 虽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袁春望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但从杨慎与袁春望的生活经历、文学成就和政治地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来看,杨慎很可能是袁春望的历史原型之一。当然,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无论如何,袁春望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历史上项羽的军事才能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在秦末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千古无二的战神,他就是项羽。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勇猛的武将,虽然有些人的答案可能是吕布、关羽、张飞、赵云、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人。但是,就项羽来说,应该是大家都没有争议的答案了。对于项羽这位猛将,清朝历史学者李晚芳曾评价道:“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迄今正襟读之,犹觉喑嗯叱咤之雄,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驱数百万甲兵,如大风卷箨,奇观也。” 不过,在笔者看来,除了勇猛之外,项羽作为将领的指挥才能,也是不容忽略的。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虽然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但是,就项羽的一生来说,却留下了两大经典战役。一定程度上,就这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展现出项羽高超的指挥才能。 巨鹿之战 一方面,就巨鹿之战来说,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在秦朝末年,章邯消灭项梁后,认为楚兵不足为虑,于是引军北渡黄河,大破赵国。赵王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败走巨鹿,章邯率领王离、涉间共四十万围攻巨鹿。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率兵五万前往救赵。 项羽杀了宋义后,诸将推项羽暂为上将军。桓楚将此事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在巨鹿之战中,章邯率领的秦国大军约为40万人,而项羽指挥的楚国大军,则只有5万人。不过,兵力上的巨大悬殊,并没有让项羽畏惧不前。对于项羽来说,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但收获不大。 在此基础上,项羽率领全部兵马渡河,与秦军大战九次,章邯破走,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打退章邯后,诸侯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项羽一起进攻王离,斩杀苏角,并生擒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对于项羽来说,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离不开破釜沉舟所激发的潜能。也即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从而击败秦国的40万大军。巨鹿之战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敬畏,不敢仰视项羽。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对于巨鹿之战来说,一方面重创秦朝主力,为最终消灭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也奠定了项羽在各路诸侯中的地位,成为项羽可以在秦朝灭亡后分封诸侯的重要原因。 彭城之战 另一方面,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率兵自临晋东渡黄河,收降魏王魏豹;接着又攻占河内,掳获殷王司马印。这时淮河以北除了彭城附近和燕王臧荼所控制的燕及辽东地区之外,已经尽被反楚力量占据。对于刘邦来说,认为这是一个消灭项羽势力的绝佳机会。 于是,刘邦率领大军经修武,由平阴津南渡黄河,抵达洛阳,昭告天下诸侯,誓师伐楚。四月,趁项羽主力仍被田横拖在齐地,楚都彭城空虚之机,刘邦率军直取彭城。彭城之战由此展开,在这场战役中,项羽只有3万兵马,因为主力还需要放到齐国的战场上,而就刘邦一方,则集中了56万大军。因此,对于彭城之战来说,兵力上的悬殊甚至超过了巨鹿之战。而这,显然是对项羽指挥能力的更大考验。 最后,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制订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留下诸将攻齐,自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由鲁瑕丘击破樊哙等军后,即在胡陵至萧县采取包围闪击。彼时,萧县东南有刘邦兵数营扎住。项羽军夜间抵达萧县,利用拂晓,由西向东反击汉军侧背,早晨开始进攻,与汉军展开大战,中午便大破汉军。对此,在笔者看来,项羽这一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刘邦一方猝不及防。汉军对项羽军的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被项羽军于彭城近郊斩杀10余万人。 也即刘邦一方虽然拥有56万大军,却因为貌合神离,各自为战,所以被项羽的精锐力量所冲散。在刘邦大军溃散之后,项羽军追击汉逃兵至灵壁(今安徽宿州灵壁城)以东的睢水上,再斩杀汉军10余万人。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彭城之战中,项羽取得了伤亡对方数十万人的战绩,甚至可以说汉军几乎全军覆灭。总的来说,彭城之战后,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只好收集残部,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也即这场战役的结果,促使楚汉之争越来越激烈了。对于项羽来说,其高超的指挥才能,显然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这两场经典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