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名将

张蚝简介-十六国时期前秦名将

张蚝(生卒年不详),本姓弓,上党郡泫氏县(今山西省高平市)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名将。 张蚝身强力壮,动作矫捷。后赵时期,成为并州刺史张平的养子,改名张蚝。兵败投降前秦,授武贲中郎将,平定五公之乱,参与灭亡前燕、代国的战争,颇有功勋。参与淝水之战,打败东晋名将谢石。太元九年(385年),拥戴长乐公苻丕称帝,授侍中、司空,册封上党郡公,后平定白部大人系佛的叛乱。 太元十年(386年),升任太尉,不知所终。英勇善战,与邓羌齐名,被史学家崔鸿并称“万人敌”。 人物生平 被俘降秦 张蚝,本姓弓,上党泫氏(今山西高平)人,后赵将领张平的养子。张蚝身强力壮又很矫捷,能够拽着牛倒退行走,城墙不论高低,都可以翻越而过。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之后,时任并州刺史的张平先后向前秦、前燕投降,占据并州处于半独立状态。升平元年(357年),张平背叛前秦、前燕二国,以并州投降东晋。 升平二年(358年)二月,前秦天王苻坚出兵讨伐张平。苻坚任命邓羌为前锋督护,率领五千骑兵,驻扎在汾水岸边,张平派张蚝抵御邓羌。张蚝与邓羌相持十多天,互不能胜。三月,苻坚抵达铜壁,张平用全部兵力出来迎战,张蚝只身匹马,大声呼喊,出入冲杀前秦的兵阵有四、五次。苻坚悬赏兵将活捉张蚝,鹰扬将军吕光刺伤张蚝,邓羌将他擒获,献给苻坚,张平的兵众彻底溃散。张平十分害怕,便向苻坚投降。苻坚任命张平为右将军,张蚝为武贲中郎将(《资治通鉴》作虎贲中郎将)。苻坚对待他非常宠厚,经常让他跟随在左右。张蚝与邓羌因作战勇猛,被前秦人称为“敌万人”。 平定叛乱 太和二年(367年)十月,前秦宗室苻柳、苻双、苻廋、苻武相继举兵反叛苻坚。 太和三年(368年)正月,苻坚派后将军杨成世、左将军毛嵩分别讨伐据守上邽(今甘肃天水)的苻双、据守安定的苻武,派辅国将军王猛、建节将军邓羌攻打据守蒲阪的苻柳,派前将军杨安、广武将军张蚝攻打据守陕城(今河南陕县)的苻廋。苻坚命令前去攻打蒲阪、陕城的军队全都在离城三十里的地方构筑坚固堡垒,不要与叛军交战,等到平定秦州和雍州以后,再集中兵力攻取。 太和三年(368年)九月,王猛派遣邓羌、王鉴等与张蚝会合攻打陕城。十二月,攻克陕城,擒获苻廋将他送往长安。加上之前诸将已经击斩苻柳、苻双、苻武,此次叛乱已被完全平定。 攻灭前燕 太和四年(369年),苻坚派王猛率军攻打前燕,张蚝当时担任虎牙将军,接受王猛节制。 太和五年(370年)九月,杨安攻打前燕的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兵多粮足,久攻不下。王猛留下屯骑校尉苟苌戍守壶关,自己带兵帮助杨安攻打晋阳。他们深挖地道,让张蚝率领勇士数百人潜入城中,大声呼喊着冲破关卡,接秦军入城,顺利攻下晋阳。九月初十日,王猛、杨安进入晋阳城,抓获前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前燕上庸王、太傅慕容评惧怕王猛,不敢继续前进,驻扎在潞川。十月初十日,王猛留下将军毛当戍守晋阳,自己进军潞川,与慕容评相对峙。 不久,前秦、前燕两军交战,张蚝与邓羌、徐成等跨上战马,挥舞战矛,奔向前燕军阵。四番出入,旁若无人,杀伤数百人。到中午时分,前燕军大败,被俘获斩首的有五万多人,前秦军乘胜追击,前燕被斩杀和投降的又有十万多人。十一月,前燕皇帝慕容暐被俘,前燕灭亡。 寿春兵败 咸安元年(371年)正月,东晋叛臣袁瑾、朱辅固守寿春(今安徽寿县)城,被东晋大司马桓温所围困,袁瑾和朱辅派使者向苻坚求救。苻坚任命袁瑾为扬州刺史,朱辅为交州刺史,派武卫将军王鉴、前将军张蚝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前往救援。王鉴驻扎在洛涧,张蚝驻扎在八公山。桓温派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在石桥迎击王鉴、张蚝,把他们打得大败,前秦军后退驻扎在慎城。正月十七日,桓温攻下寿春,擒获袁瑾及朱辅,连同他们的宗族亲属一起送往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他们全都杀死。 吞并代国 太元元年(376年)十月,匈奴刘卫辰受到代国的威胁,向前秦求救,苻坚任命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率领幽州、冀州的十万军队攻击代国,让邓羌与并州刺史俱难、尚书赵迁、李柔、前将军朱肜、前禁将军张蚝、右禁将军郭庆率领步兵、骑兵二十万人,东出和龙,西出上都,全都与苻洛会合,让刘卫辰作向导。十一月,代王拓跋什翼犍让白部、独孤部在南面抵御前秦的军队,都没有取胜。又让南部大人刘库仁统领十万骑兵去抵御。刘库仁与前秦的军队在石子岭交战,刘库仁大败。拓跋什翼犍患病,不能亲自带兵上阵,于是率领众部族逃奔到阴山以北。 不久,拓跋什翼犍被其子拓跋寔君所杀。苻坚得知拓跋什翼犍被杀的消息后,派张蚝与李柔率兵开赴代国都城盛乐的所在地云中郡,代国的部属兵众溃逃,代国境内大乱,最终被前秦吞并。 抵抗晋军 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张蚝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五月,东晋桓冲率领十万兵众北伐前秦,进攻襄阳。东晋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克蜀地五座城池后,又进军攻打涪城(今四川涪城区);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六月,桓冲别将攻万岁、筑阳,攻克。苻坚命征南将军巨鹿公苻睿、冠军将军慕容垂等率领步骑五万救襄阳,兖州刺史张崇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涪城。苻睿军到了新野,慕容垂军到了邓城。桓冲退守沔南。秋七月,东晋郭铨及冠军将军桓石虔败张崇于武当,掠二千户而归。巨鹿公苻睿派慕容垂为前锋,进临沔水。慕容垂晚上命军士每人持十支火炬,系于树枝,光照数十里。桓冲恐惧,退还上明。张蚝率兵出斜谷进入蜀地后,杨亮因桓冲等退军而带兵撤退。 淝水之战 太元八年(383年)七月,苻坚大举发兵进攻东晋。八月初二日,苻坚派苻融督帅张蚝、慕容垂等人及其步兵、骑兵二十五万人作为前锋。秦军初战胜利,并攻取寿春,但后来东晋将领刘牢之击败驻守洛涧的前秦梁成部队,水陆并进攻向秦军,张蚝虽在淝水南岸击败东晋谢石的军队,但谢玄、谢琰率军数万人,列阵待战,张蚝无法击溃晋军,只得退至淝水北岸,并与淝水南岸的晋军对峙。后来苻坚应晋军要求,命令军队后退以让两军决战,苻坚此举却令秦军自行崩溃,终在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率领败军退至洛阳时,命张蚝率领五千羽林军戍守并州。 迎接苻丕 太元八年(383年),慕容垂背叛前秦,围攻邺城(今河北临漳)。十月,守卫邺城的前秦长乐公苻丕派光祚和参军封孚到晋阳征召骠骑将军张蚝、并州刺史王腾救援自己,张蚝、王腾因为兵力不足没有前往援救。 太元九年(385年)八月,苻丕放弃邺城,准备西逃长安,苻丕到潞川时,张蚝与王腾迎接符丕进入晋阳。这时苻丕才知道长安已经失守,苻坚已经去世,苻丕于是便公开宣布苻坚死亡的消息,并在晋阳称帝。九月,符丕任命张蚝为侍中、司空,封上党郡公。太元十年(386年)六月,张蚝升任太尉。此后,史料找不到关于张蚝的记载。 历史评价 崔鸿《前燕录》:“所在有殊功,世称邓羌、张蚝皆万人敌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①“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却走;城无高下,皆可超越。”②“秦人称邓羌、张蚝皆万人敌。” 李继白:“无敌之将于古能得数人焉,汉则霍去病,三国则赵云、马超,苻秦则邓羌、张蚝。” 史籍记载 《晋书·卷一百十三·载记第十三》 《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晋书·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五》 《资治通鉴》卷一百至卷一百六 家庭成员 养父:张平,后赵并州刺史,投降前秦后担任右将军。

朱序简介-东晋时期名将

朱序(?-393年),字次伦,义阳平氏(今河南省桐柏县)人,东晋名将,西蛮校尉、益州刺史朱焘之子。 朱序出身将门,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太和元年(366年),平定司马勋之乱,因功升任征虏将军,封爵襄平县开国子。太和四年(369年),大败前燕将领傅末波。宁康二年(374年),调任兖州刺史。当时吴兴郡长城县人钱弘聚众作乱。朝廷以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前往平定叛乱。太元二年(377年),担任南中郎将、梁州刺史等职,镇守襄阳。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攻打襄阳,朱序率军固守。太元四年(379年),前秦攻克襄阳,朱序诈降,苻坚以为度支尚书。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中,朱序暗助晋军,大败前秦,投归东晋,历任龙骧将军、琅邪内史、豫州刺史等,屯兵洛阳。太元十一年(386年),朱序派兵讨伐叛晋的丁零首领翟辽,历任兖青二州刺史、都督司雍梁秦四州军事、雍州刺史等。太元十五年(390年),击败翟辽,大败西燕皇帝慕容永。太元十八年(393年),去世,追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人物生平 讨勋救楚 朱序是当世名将,起初担任何职不详,后来经过多次升迁至鹰扬将军、江夏相。 兴宁三年(365年)十月,梁州刺史司马勋起兵反叛朝廷,自称梁益二州牧、成都王。十一月,司马勋带兵进入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攻打涪城(今四川绵阳东),继而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包围益州刺史周楚。大司马桓温得知司马勋叛乱后,便上表朝廷任命朱序为征讨都护,派他率军前往成都讨伐司马勋,以援救周楚。 太和元年(366年)夏天,朱序与周楚在成都击败司马勋,并擒获司马勋及其同党,平息叛乱。随后,朱序与周楚将司马勋等人押送到桓温那里,桓温将他们全部斩首,而后将他们的首级传送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朱序因平叛有功,朝廷升任他为征虏将军,赐封爵位为襄平子。 败燕平乱 太和四年(369年),当时东晋与前燕交战,朱序和前锋邓遐在林渚大败前燕将领傅末波(一作傅颜)。 宁康二年(374年,《晋书·朱序传》误作太和年间),朱序调任兖州刺史。当时吴兴郡长城县人钱步射、钱弘等聚众一百多人作乱,藏匿在原乡山。朝廷任命朱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前往讨伐叛乱。朱序到任后,派兵攻打并擒获钱弘等人,平定叛乱。 叛乱平定后,朱序返回兖州继续担任刺史。 交锋前秦 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打前凉,车骑将军桓冲得知后,派朱序与江州刺史桓石秀、荆州督护桓罴率兵在沔水、汉水一带游巡,声援前凉。不久,前秦灭亡前凉,朱序等人停止行动。 太元二年(377年,《晋书·朱序传》误作宁康初年)三月,征西大将军桓豁上表朝廷任命朱序为使持节、监沔中诸军事、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守襄阳(今湖北襄阳)。 太元三年(378年)正月,前秦天王苻坚派将领苻丕、杨安、慕容垂、姚苌等人率领共计十七万大军,分兵四路会合攻打襄阳。四月,秦军抵达沔水以北,朱序认为秦军没有舟船,未作防备。等到秦将石越率领五千骑兵顺流渡过汉水,朱序惶恐惊骇,固守襄阳中城。石越攻克襄阳外城,缴获一百多艘船只,用来接运其余的兵众。苻丕统领众将领攻打襄阳中城。起初,朱序的母亲韩氏听说秦军将要到达,亲自登上城墙察看是否坚固。行至西北角,认为这里不够坚固,于是就率领女仆及城里的成年女子一百多人在城墙里边斜着修筑一道二十多丈的城墙。等到秦军来到后,西北角的城墙果然遭到攻破,兵众们转移到新城墙上防守,秦军于是撤退。襄阳人称这段城墙为“夫人城”。当时秦军的粮草将要用完,于是急攻襄阳城。 兵败遭俘 太元四年(379年)正月,朱序屡屡出战,击败秦军。当时军心劳顿松懈,朱序认为秦军已逐渐远退,必定不会前来,因此不再设防。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秘密地派其子到前秦表示愿意投降,请求作为内应。苻丕于是命令各路部队进攻襄阳。二月戊午日,秦军攻克襄阳,抓获朱序,将他送至前秦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苻坚认为李伯护不忠诚,把他杀掉示众。朱序想逃回东晋,于是秘密到宜阳,藏在夏揆的家里。苻坚怀疑夏揆并将他拘捕,朱序就到苻晖那里自首。苻坚因为朱序能够保持气节,因此非常赞赏他,没有追究他逃离之罪,授任他为度支尚书。 逃回东晋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谢石率军抵御秦军。苻坚将大部队留在项城(今河南沈丘),带领八千轻装骑兵,日夜兼程赶赴寿阳与苻融的三十万大军汇合。苻坚派朱序前去劝说谢石等人,称述自己的军威。朱序私下里却对谢石等人说:“如果秦军的百万兵众全部抵达,确实难以与他们抗衡。如今乘着各路军队尚未会集,应该迅速攻击他们。如果能打败他们的前锋部队,那他们就已经丧失士气,最终就可以攻破他们。” 于是谢石派谢琰挑选八千名勇士渡过肥水挑战。秦军稍微向后撤一点,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于是秦军大败奔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投奔东晋。 此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十一月初十日,东晋朝廷授任朱序为龙骧将军、琅邪内史。后改任监扬州、豫州五郡军事,豫州刺史,屯兵洛阳(今河南洛阳)。 击辽破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首领翟辽杀害黎阳太守滕恬之,占据黎阳反叛东晋,朱序派将军秦膺、童斌与淮水、泗水一带的各郡共同讨伐翟辽。 同年八月,翟辽侵犯谯郡(今安徽亳州),朱序率军击退翟辽。 太元十二年(387年)正月初八日,朝廷任命朱序为监兖、青二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将军如旧,代替谢玄镇守彭城(今江苏徐州);朱序认为彭城远离京都建康,支援不接,请求改镇淮阴(今江苏淮阴),得到朝廷的允许。 不久,翟辽派其子翟钊进犯东晋的陈留、颍川二郡。朱序派秦膺击退翟钊 ,因功授任征虏将军。朱序上表朝廷请求运送江州米十万斛、布五千匹以供军用,朝廷下诏同意。 太元十三年(388年)四月二十九日,朝廷任命朱序为持节、都督司雍梁秦四州军事(一说都督雍梁沔中九郡诸军事),雍州刺史。 晋孝武帝派广威将军、河守杨佺期,南阳太守赵睦,各自率兵一千人隶属朱序。后朱序上表朝廷请求拨给原荆州刺史桓石生一百顷田地、八万斛米。随后驻防洛阳,守卫陵墓。 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西燕皇帝慕容永率军直奔洛阳而来,朱序从河阴向北渡过黄河迎战,与西燕将领王次等人相遇,便在沁水与之交战,王次兵败退走,朱序斩杀其偏将勿支。朱序派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击败退的燕军,在太行山击败他们。慕容永率领残余兵众向上党奔逃。当时杨楷聚众数千人,在湖、陕一带,听说慕容永战败,派出人质到朱序那里请求归降。朱序亦率军追击慕容永到达上党的白水,与慕容永相持二十天。恰逢翟辽此时正打算进攻金墉(一说洛阳),所以朱序才带着部队赶回。朱序在石门攻击翟钊,派参军赵蕃在怀县击败翟辽,翟辽连夜逃跑。朱序退驻洛阳,留下鹰扬将军朱党守卫石门;同时派其子朱略监管洛阳,并让赵蕃辅佐帮助他,朱序自己返回襄阳。会稽王司马道子认为朱序胜负相抵,不加褒贬。 后来,前秦东羌校尉窦冲想进入汉川,安定人皇甫钊、京兆人周勋等人打算迎他进来。梁州刺史周琼失掉巴西三郡,兵少力弱,于是向朱序告急。朱序派将军皇甫贞领兵赴援。窦冲据守长安东部,皇甫钊、周勋散逃。 辞职去世 后来,朱序因年老多病,屡次上表朝廷请求辞职,但朝廷都不同意。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朱序再度上表朝廷请求辞职,朝廷下诏拒不接受所上表章,于是他擅自离任。几十天之后,廷尉要将他治罪,朝廷诏令宽赦不追究。 太元十八年(393年),朱序去世,追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主要成就 朱序是东晋时期名将,早年曾率军平定司马勋、钱弘等人的叛乱;淝水之战中,帮助东晋大败前秦;后来打败西燕皇帝慕容永,并且多次击退进犯东晋的翟辽。 人物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晋氏沦丧,播迁江表,内难荐臻,外虞不息,经略之道,是所未弘,将帅之功,无闻焉尔。逊、豹、宣、胤服勤于太兴之间,毛、邓、刘、朱驰骛乎咸和之后。虽人不逮古,亦足列于当世焉。”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朱焘,历任西蛮校尉、益州刺史、平西将军。 母亲:韩氏,朱序守襄阳时曾因城墙西北角不够坚固而与妇女筑补助城(夫人城)协助晋兵防守。 子孙 儿子 朱略,曾镇守洛阳。 朱谌,官至益州刺史。 孙子 朱修之,朱谌之子,官至荆州刺史。 史书记载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如何评价南宋名将刘琦?刘琦的趣闻故事

刘琦,生于公元108年,去世于公元1162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刘琦出生在一个将门世家,字信叔,秦州成纪人,父亲刘仲武是泸川军节度使。 因为父亲的关系,刘琦年少之时就上战场了,跟随刘仲武征战。跟随父亲征战的这段时期,为刘琦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所以到了南宋的时候,刘琦才能一次次率领宋军获取对金作战的胜利。甚至获取了大名鼎鼎的顺昌之战的胜利,大败金军金兀术。 刘琦一生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去世后,被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赐谥武穆。宋孝宗时追封为吴王,加太子太保。死后被尊为神。 刘琦在晚年的时候抗击完颜亮无功,所以引来世人非议。似乎因为这一次的无所作为,就否定了刘琦早些年为南宋所作出的贡献。有人说他丑陋自骄,也有人说他有器量但是却没有谋略能力。这些评价其实并不准确,大多数都出自虞允文等人的诽谤,并不会死事实。 刘琦晚年在面对金军进攻的时候,的确没有早年的英勇无敌,露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壮。然而只凭这儿,给刘琦安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甚至一力将抗金不力的罪责怪在刘琦身上,是完全不正确的。 正隆年间,金军大举南侵,虽说是六十万大军,比早些年声势大的多。但是主将完颜亮的才能却并不能与金兀术相比。而且那个时候,刘琦手中掌控全军,还不仅仅是顺昌之时的五千人。就这样,却没有像顺昌保卫战之时那样,获取战役的胜利,完全是主将刘琦的原因吗?小编私以为不是! 全祖望曾经对此进行过一番分析,指出了出现在这种情景的几个原因,小编认为还算比较正确。 第一,正隆年间,和议之风比之顺昌战役之时更甚。主和派占据高位,执掌朝政,一心求和,致使军备废弛。面对强悍的金军,疲弱无战意的宋军自然不敌。 第二,这个时期,南宋残留的名将老将几乎已经全部战死。留下的将领要么就没有什么本领,要么就没有什么经验,整体大局几乎靠刘琦一人支撑。靠个人能力,抵抗强悍的金军将士,自然不可能获取胜利。 第三,先前已经说了,朝中主和派占据大权。这些人毫无战意,只想一心谋求议和之事,继续偏安一隅。朝中无人不好办事,这话放在外出作战的将领身上一样适用。 第四,就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候,刘琦却身染重病。指挥权的旁移,使得宋军迅速战败。 晚年的失利,是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并不能将原因全部都归咎于刘琦一人身上,大肆攻击他。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尽管刘琦在当时受到诸多非议,但是在后世赞誉却很多。大多数人对于刘琦,都是持正面观点评价的。 脱脱言:“刘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或谓其英概不足,雅量有余,岂其然乎?” 王夫之评:“尽南宋之力,充岳侯之志,益之以韩、刘锜、二吴,可以复汴京、收陕右乎?曰:可也。” 刘琦在声名最盛的时候挂帅归隐,寄居湖南湘潭,据说他归隐之后,经常到村中小店吃酒。店里面的人并不认识刘琦,自然也不会对这位抗金名将敬爱有加,亦或是心怀畏惧。他们只以为刘琦是一个无名之辈,落魄之人,于是经常对他吆五喝六。他甚至还曾经在店里听见有人议论他,将他贬的一文不名。于是叹道:“百万番人,只如等闲。如今却被他们诬罔。” 感于当时的无奈和寂寞,刘琦作词《鹧鸪天》: 竹引牵牛花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 休懊恼,且开怀。平生赢得笑颜开。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

靖难名将徐忠简介 徐忠是怎么死的?

徐忠虽然是靖难时期名将,但是最开始的时候原本是属于中央军的阵营的。燕王朱棣起兵之后,徐忠在北平投靠朱棣,此后成为朱棣麾下大将。徐忠“临战奋勇,百夫莫当,出入敌阵,率在众先”,为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徐忠生于公元1362年,去世于公元1413年,为安徽合肥人氏,字仲达,明朝初期将领。他出生在一个将官之家,所以初入仕途,是在父亲去世之后,袭河南卫副千户的职位。在这期间,他曾经多次参与明朝的北伐战争,因为积累军功,升任济阳卫指挥佥事。 建文元年,刚刚登基,皇位还没坐稳的建文帝,就提出了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一个大政策——削藩。为什么说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呢?因为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与他的王朝都陷入了靖难之役中。中央军与燕军的争斗,使他根本无法他顾,别说提出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他能有一段时间放心军事上的成败,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在建文帝提出削藩之后,燕王朱棣作为当时位高权重的藩王,最终选择出兵,维护自己的利益,靖难之役爆发。 燕军一路势如破足,连破居庸、怀来,后来北平也落入其手。当时受中央委任,镇守北平的徐忠,在开平投降燕军,并随之南下对抗中央政府,攻取滦河。 朱棣在会州重新整编军队之时,徐忠受到朱棣重用,统领前后左右中五军中的前军。随后在郑村坝战争中,击败了接替老将耿炳文,统领中央军的李景隆。 李景隆在郑村坝战败之后,徐忠随军攻下济南、沧州、东昌、夹河等地。因为在各大战役中,奋勇杀敌,军功卓著,所以后来封侯辅政。 徐忠杀敌之猛,世所周知。据说在有一场战役中,徐忠率军作战,手指不小心被流失射中。正在杀敌中的徐忠,选择的不是停下来拔下箭矢,而是直接将中箭的手指砍了。当时朱棣在上方观战,看到这一幕赞道:“徐忠真壮士也!” 在徐忠等将士的辅佐之下,燕王朱棣以诸侯王的身份和势力,推翻了占据中国,实力强悍的中央,将建文帝拉下马,自己坐上了皇位。 建文四年 ,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在此称帝,是为明成祖,开元永乐。新帝登基,而且刚经历了大战,自然是要论功行赏的。徐忠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白哦先,升为都督签事,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禄一千一百石,子孙世袭,并获赐铁券。 朱棣继位之后,出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考虑,最终决定迁都北京。当然说迁都也不是简单的事情,选址定址等等。如此大事,朱棣自然需要过问。而在朱棣巡视北京的时候,徐忠因为老成持重而被朱棣留给太子朱高炽,统领南京兵政,辅佐监国。 永乐十年,朱棣下令修建大报恩寺塔,徐忠受命担任监工官。 永乐十一年,徐忠中风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封蔡国公,赐谥忠烈。

他是隋朝第一名将 但也是隋朝第一奸臣杨素

历史中的人物很难单纯的用好坏来评判,比如李世民,他是一代明君不假,但也做过许多恶事,杀兄弟夺嫡、逼父亲退位,还斩杀了十个无辜的侄子。本文的主角也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文武兼备,极富军事才能,堪称隋朝第一名将;但他也曾迫害国家栋梁,助纣为虐,说他是隋朝第一奸臣也不过份!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此人名叫杨素,字处道,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应该说杨素才是货真价实的弘农杨氏,不像杨坚一直是“自称”。杨素“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可以说一位帅哥,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杨素学习刻苦,“善属文,工草隶”,精通兵法。杨素在北周灭齐的战争中就崭露头角,杨坚矫诏辅政后,杨素主动投到杨坚门下。 但杨素的媳妇郑氏差点坏了他的大好前程,一次两口子吵架,杨素愤而言道:“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没想到一句气话,被郑氏给举报了,杨素被一贬到底。好在隋文帝当时准备平定南陈,杨素几次献策,又被恢复了官职,并委以重任。说杨素是第一名将,主要是他通过极为出众的军事才能,为隋朝统一做出了以下几大功绩! 其一,率领水军控制长江中游,平定南陈 588年,隋文帝下诏伐陈,杨素与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被一起封为行军元帅,杨素统帅水军顺江而下。杨素水军一路上屡破强敌,当时“舟舻被江,旌甲曜日”,容貌雄伟杨素坐在平乘大船上,南岸的陈朝军民无不惊叹道:“清河公即江神也!”(杨素当时是清河郡公)沿途无不望风而降,正是因为杨素控制住了长江中游,所以下游的战事才极为顺利。 其二,平定江南叛乱,巩固隋朝统一 隋灭陈后,江南的各地的士族掀起叛乱,“大者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杀害长吏”,一时间隋朝在江南的统治摇摇欲坠。隋文帝此时又派出了杨素为主将,率领史万岁等人前往江南平叛。长话短说,经过长达数百战,杨素最终将大大小小的叛乱全部平定,江南重新恢复安定。 其三,大破突厥,威震北方 杨素前后三次出塞,都大破突厥。第一次与突厥达头可汗作战,杨素用骑兵与突厥人对攻,结果“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在杨素等人的打击下,“自是突厥远遁,碛南无复虏庭”。 杨素虽然具有超然的军事才能,卓越的文学天赋,但他也是一位十足的奸臣,他曾经做过一下几件事: 其一,陷害良将,害死史万岁 关于史万岁之死,编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不再详述。杨素诬陷史万岁去参拜太子杨勇,导致隋文帝勃然大怒,最终将史万岁在朝堂之上处死。此外杨素还经常在隋文帝面前诋毁贺若弼、李纲、柳述等人。 其二,陷害太子杨勇,协助杨广登基 晋王杨广在杨素的协助下,成功搞掉太子杨勇。隋文帝病重期间,杨素假传圣旨派东宫的士兵将皇宫控制起来,又命令张衡监视隋文帝的病情。结果隋文帝就在这天晚上就驾崩了,因此朝廷内外有传出很多非议。此后杨素又帮助杨广平定汉王杨谅的造反,协助隋炀帝巩固政权。 此时杨素的威望已经达到顶峰了,隋炀帝也对他非常忌惮,杨素对这一切非常明白,重病期间拒绝治疗。临终前杨素为薛道衡写了一首五言诗,气势宏大,风韵出众,薛道衡读后感叹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不久后,这位隋朝的第一名将,第一奸臣病死于长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文忠简介,三谏明太祖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介绍

李文忠简介 三谏明太祖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 1383年(洪武十六年)冬季,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1384年(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太祖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唐朝著名的父子名将:高舍鸡和他的儿子高仙芝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高句丽是大唐的属国,在征服高句丽后,有一批奴隶跟随唐军来到大唐。众多奴隶当中有一位叫做高舍鸡的人,他是个了不起的高句丽人,后来成为了唐朝将军,他的儿子叫高仙芝,后来成为了唐朝著名名将。 《旧唐书》中记载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军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句丽人尚武,在唐境内形成多处武人集团。 高句丽人强悍善战,朝鲜半岛三国鼎立的时候,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不能抗衡转而要求唐政府保护。唐朝趁机吞并高句丽和百济,封新罗王。就在这个时候,高姓家族被迁往中原,其中有后来的高舍鸡。 高舍鸡有子高仙芝,高仙芝是大唐非常著名的将军。少年时高仙芝随亲父至到安西,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u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此番大获全胜。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准备乘胜追击,但边令诚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先令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为了避免强攻造成大的伤亡,高仙芝决定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余众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对小勃律王说:“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桥,但借汝路过,向大勃律去。”城中有五六个首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但高仙芝对此也早有准备,席元庆依计而行,果然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五六个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离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庆在日落时终于将藤桥砍断。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接着,高仙芝又派人招谕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兵众被隔在水东,援军路绝,生路无望,只得携公主出降,其国遂平。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H、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凯旋而归。 天宝八年,高仙芝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一个儿子也被授五品官。 同年十一月初五,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朝廷说:“师王亲附吐蕃,困苦小勃律镇军,阻其粮道。臣思破凶徒,望发安西兵,以来岁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奉命出军。从安西到竭师国的距离还要远于小勃律,由于有了第一次远征的经验,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加上形式对唐军有利,唐军的行军虽然艰苦,但却很顺利。天宝九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竭师国的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A师王。 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了其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贪婪。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攻。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边令诚到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又带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宣示敕书,随后高仙芝在无奈之下被杀。

北朝名将独孤信与梁武帝萧衍的三年“君臣”缘

502年,梁武帝萧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而这一年,北魏云中(今山西大同)的独孤家族诞生了一名婴儿,取名“如愿”。如此天南地北的二人,谁会料到,32年后他们将有三年的“君臣”缘分呢? 这个独孤如愿,就是后来的“独孤信”。 独孤如愿出身显贵,他所在的独孤家族从南北朝时代起便是名门望族。四世纪末,北方鲜卑拓跋部异军突起,联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魏初共有四十六个部落,其中鲜卑化的匈奴独孤部地位显赫,世代与拓跋部王室联姻。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的两位姑母分别嫁给独孤部的首领与王子们,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亦为独孤氏。独孤如愿便是出生于这样的一个显贵家族之中。 独孤如愿也如其他胡人一样,自小精于骑射,并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北魏“六镇之乱”时期,他因与贺拔度一起斩杀卫可孤而知名,之后先后投入葛荣、尔朱荣麾下,因功升迁至安南将军,被赐爵为爰德县侯。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有奇谋大略”。由于他出色的战绩和政绩,独孤如愿成功进入皇帝视野,从新野镇将、荆州城防大都督至武卫将军,一路高升。 注:卫可孤,沃野镇将[破六韩拔陵]麾下别将。 注:葛荣,怀朔镇将,称帝两年后兵败被杀。 534年,孝武帝元修讨伐高欢不成,仅率五千兵马狼狈西逃。独孤如愿不顾还留在高欢辖地的妻子儿女,单人独骑,在涧追上了元修,令当时众叛亲离、灰心丧志的元修大为感动,当即赐给他御马一匹,晋爵为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 注:涧,水和涧水的并称。因水直穿古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城,涧水则环城西,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荆州“北踞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越,西通巴蜀”,自古就是兵家重地。而当时(534年),荆州虽是在东魏高欢的控制之下,不过当地的官绅百姓仍然心向孝武帝。孝武帝抵达长安后,便将收复荆州的重任交托给对他忠心耿耿的独孤如愿――任命独孤如愿为卫大将军,负责荆州军事;同时兼任荆州刺史,负责招抚当地民心。独孤如愿奉旨出镇荆州,与荆州刺史辛纂对阵,很快便大败荆州驻军、阵斩辛纂,荆州遂定,一切干净利落!不过,好景不长,高欢怎会就此善罢甘休,放弃荆州重地?他派手下大将高敖曹、侯景领军杀奔荆州。独孤如愿寡不敌众,率领麾下投奔南梁,也由此开始了他与萧衍三年的“君臣”缘分。这一年,萧衍71岁,独孤如愿33岁。 梁武帝萧衍骨子里就是个文人,信奉并深谙“明君礼贤下士”之道。也许是想效仿曹操,把这个忠义颇类关羽的大将收为己用,也许是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想法,就是想给高欢添点乱,萧衍不仅接纳了独孤如愿等人,还赐予丰厚的赏赐,让独孤如愿感激不已。 可惜,独孤如愿不仅忠义似关羽,就连行为也相似,虽不至于“过五关斩六将”,但他始终不忘北返故国。这样的“闲适”生活足足过了三年,537年,独孤如愿再次向梁武帝萧衍辞行。这一次,萧衍似乎没有阻拦之意,只是问他想去哪里。因为此时,独孤如愿的家人还尚在山东。独孤如愿回答说“事君无二”,言下之意,他还是要去西魏。梁武帝感其风骨,厚礼送归。 注:山东,秦时指崤山以东,隋唐以后渐指太行山以东。 此事在几部正史(《周书》、《北史》及《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而且语多褒赞。看来,独孤信(独孤如愿)此番的“忠义”表现颇受史学家们的青睐。 不过,独孤如愿的“忠义”行为在世俗世界里,尤其是在权谋政治的漩涡中,似乎并不那么受待见。他与梁武帝萧衍的人生交集虽然结束了,但这三年的“君臣”缘分却带给他无尽的猜忌,从此他再也没有出现在与南梁对阵的战场上。不知这对独孤如愿来说,算不算是好事呢? 独孤如愿从南梁返回长安时(537年),他抛弃妻儿所跟随的孝武帝元修已经死了3年了。面对宇文泰所立的傀儡皇帝元宝炬,不知他心里是如何感受。而宇文泰虽没想到这位对北魏皇室忠心不二的幼时好友能够回归,不过宇文泰不愧是一时枭雄,为了安抚独孤如愿,或者更多的是为了稳定朝局、凝聚人心,在他的授意下,独孤如愿“投降”南梁不仅没有被降罪,反而得到了皇帝的宽宥,还连升四级,从原来的“卫大将军”直接诏转为“骠骑大将军”,不久又拜为“领军将军”。 独孤如愿为人豪侠忠义,虽有奇谋大略,但他的奇谋大略似乎仅见于沙场,论及政治权谋和手腕,显然不及宇文泰。更何况,如果说出“元修之死、元宝炬为帝都是他在南梁时发生的事,他既鞭长莫及,也就无需自责”、“元宝炬也是货真价实的元氏皇族,他同样是为北魏效忠,皇帝是谁有什么关系”……等等诸如此类切中独孤如愿内心想法的说辞,以宇文泰的“长袖善舞”,相信独孤如愿根本毫无招架之力。事实也确是如此,独孤如愿接受了所有的诏旨封赏,继续跟随宇文泰为西魏效力。 其实,独孤如愿性格上的这种“缺陷”早在此之前就有所体现。 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河曲之变”,北魏权臣高欢听取了翟嵩的离间计,唆使侯莫陈悦诱杀了大将贺拔岳。贺拔岳死后,三军无主,不仅贺拔岳军内部纷乱不止,外部的几方势力也动作频频。贺拔岳留下的军队可是人人觊觎的“肥肉”啊! 首先,当然是贺拔岳军内部的武川系势力,他们要选“自己人”为主帅。其次,是北魏孝武帝元修。他当时筹谋讨伐高欢,正愁实力不够,听闻贺拔岳被害,当即派元毗为使,到贺拔岳军中宣旨慰劳的同时,也打算命贺拔岳军返回洛阳。还有,就是贺拔胜(贺拔岳的哥哥)。听闻弟弟被害,他派手下将领独孤信入关(指潼关),准备安抚收服贺拔岳的部众。就连高欢,在离间杀人后,也打算“强行”收编这支军队,派部将侯景率军星夜赶赴平凉。 角力的最终结果,谁都比不过宇文泰速度快。元毗、独孤信到达平凉后,贺拔岳的部众已被宇文泰收于麾下。这其中,同是武川镇将出身的赵贵起了关键作用。历史记载,贺拔岳死后,其麾下曾推举都督寇洛总领军事,被寇洛婉拒后,是赵贵说服众将,命郝连达连夜驰至夏州,敦请当时的夏州刺史宇文泰返回平凉、执掌军队。 宇文泰收服贺拔岳的军队已是既成事实,但面对皇帝的使者,宇文泰还是要给出解释。宇文泰对元毗说,他是被部下推举才勉为其难担当统帅一职,为了讨伐侯莫陈悦、替贺拔岳将军报仇,也为了随时提防高欢的进攻,他不得不暂领其众,希望元毗能代自己向皇帝陈情并请示旨意。元毗还能如何?只得动身返回洛阳。而独孤信,他与宇文泰是幼时好友,见到宇文泰后就先与其欢聚了一场,当然也就相信了宇文泰的此番说辞。 宇文泰,后世人都知道,他后来成为西魏的权臣,是北周的实际奠基者。也许他此时还不到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的时候,但他顺利接手了贺拔岳的军队后,便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有了与高欢对抗的资本。独孤信的轻信不仅助长了宇文泰野心,也为自己效忠的皇帝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但不管怎么说,宇文泰毒杀元修、另立新帝这件事始终还是让独孤如愿产生了心结。他虽然如宇文泰所愿地接受了所有的封赏,并未闹出什么乱子,却在之后的政争中一心维护皇室的利益,使宇文泰时时感到掣肘,渐渐对他产生了“异己”的心思。 独孤如愿在领军作战方面的确才具不凡。沙苑之战(537年),独孤如愿从东魏军俘虏口中得知还留在东魏的父亲的死讯,按礼制为父亲“发丧行服”,但当时西魏与东魏正打得“如火如荼”,宇文泰怎会有良将不用,任他在家守孝如此“闲适”?不久,独孤如愿即被夺情起用,重新投入杀伐战场。在河桥之战(538年)中,面对侯景数十万大军,独孤如愿据守洛阳金墉城十数日,使侯景大军不得寸进,直至宇文泰大军赶到。虽然之后西魏在河桥被东魏军打得大败,但独孤如愿在此战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陆逊作为东吴的名将 陆逊最后为何死在自己人手里

还不知道:名满东吴的陆逊,为何会死在自己的主子手里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真正的时代是刘备称帝之后,但在此之前是三国的雏形,大多数人还是把三国的时代从东汉末年至晋朝的建立这段时间化为三国。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第二个“春秋战国”,三国中出现了很多的能人异世,这些能人义士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不相上下。 其中卧龙诸葛亮一人可自比春秋时期的管仲、乐毅二人,在三国后期东吴出现了一名异士可比诸葛亮,此人就是名满东吴的谋士陆逊,只不过他未能战死沙场却死在了自己的主子手中。 东吴的形成到建立 东吴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带领其父孙坚的部下一起打拼出来的,孙策曾在袁术帐下谋职,一心只为袁术打天下,在好友周瑜的劝说下开始有了“野心”。于是拿父亲孙坚争夺而来的传国玉玺向袁术要了原本属于孙坚的四大将军,然后出逃江东地带。 孙策带领四大将军占据江东地带,后联合曹操讨伐袁术,无奈袁术病死未能实现孙策为父报仇的愿望,让孙策不悦。加上原本投奔孙策的杨弘、张勋等人被庐江太守刘勋拦截,孙策把怨恨归到刘勋身上,直击庐江。 占领江东候的孙策大力发展江东经济,巩固自己的统治,由于过于劳累,不久辞世。其弟孙权开始接替江东的政权,后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孙权也在江东称帝,东吴正式形成。 陆逊生平两大战役,让他名满东吴 早在孙策攻打庐江的时候,庐江刘康将11岁的陆逊以及亲属提前送到了吴郡,到了吴郡后的陆逊及亲属发展成了江东名门。 开始陆逊只是在东吴担当一些文职,并没有走向政治的谋士之路,因为那时东吴有著名的谋士周瑜、鲁肃等人。当时东吴有言内事不决问鲁肃,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加上陆逊年龄尚小不足以堪当大任。 在周瑜死后,鲁肃老后,陆逊在政坛的机会开始友有所表现,因为周瑜、鲁肃之后,有了内事不决问陆逊,外事不决问张昭。所以在后期是以张昭和陆逊为首的战队,陆逊也是不负众望,在出场的时候就给主公孙权送上一份大礼。 就是著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于麦城的战役,陆逊出场就解决了孙权多年想要讨回荆州的心愿。也正是这场战役,让孙权对陆逊刮目相看,开始重用陆逊。 第二次战役就是著名的火烧连营八百里,重创蜀军70万,刘备为义弟关羽、张飞报仇,不顾蜀吴联盟,毅然发兵讨伐东吴。最终刘备兵败退于白帝城并逝于白帝城,从此蜀国国运大伤,一蹶不振。 陆逊经过这次的战役让他名满江东,孙权更是对他器重有加,东吴因为有了陆逊才保住了江东的稳定局面。让蜀国继续忍痛于东吴保持联盟关系,让北魏曹丕不敢来犯,就这样的一位谋士却没能迎来善终,却死在了自己的主子手中。 名满东吴的陆逊,创建了东吴的辉煌,却倒在了主子孙权手中 孙权晚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开始争夺太子之位,当时的陆逊保持中立关系,无论谁来求助一概不见。孙和自然不会放弃机会,依然多次的求陆逊帮助,陆逊答应了孙和的请求,于是跑到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好话。 孙权本有废孙和之心立孙霸为储,而这时陆逊却跑过支持孙和,这让孙权不得不防。在加上陆逊已经成为了江东有名望的人,一言一行都有很多人追随,怕陆逊效仿董卓、曹操之事。 陆逊的死虽然没有和孙权有直接关系,但肯可能是孙权支持的,可惜的是陆逊没能战死沙场,却死在了自己的主子手中。

盘点三国中死得最值的名将,此人是谁?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关羽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数不清的名将,谋士,政客,组成了那样一个激情飞扬,振奋人心的传奇时代。特别是有很多众说纷纭的名将,那么,谁才是三国真正的名将吗?毫无疑问,他在民间和官方都享有极高声誉的关羽是三国实至名归的第一名将。 除此之外呢 ,根据综合史料显示,三国时期斩杀名将最多就是关羽。他斩杀了曹操手下一流名将庞德,生擒大将于禁,还斩杀了袁绍下属中赫赫有名的“双雄”,颜良和文丑。细想整个三国时代,也只有关羽,才有能力斩杀三位顶级名将,还生擒一位一流名将之人。关羽还因一生忠义被名将歌颂成神,有了“关公”、“武圣”的美称。 综上可知,关羽真是实至名归的三国第一名将。我们这位如此英勇的关羽大将,就算死,也让魏曹、东吴出动所有兵力,真算得上是死得其所。 为了杀死关羽,曹魏和东吴出动了七位一流大将,分别是曹操手下的曹仁、于禁、庞德、徐晃、张辽,还有,东吴的陆逊、吕蒙。除此之外,还有司马懿、蒋济、董昭三位有名的军师和曹操手下的满宠、东吴的朱然、蒋钦、潘璋的鼎力相助。 首先,是曹仁。他从小喜欢弓马射击,是曹姓宗室中功绩最多的大将,是曹操的从弟,追随曹操多年。他先后破袁术,又打败陶谦军及其手下吕由,攻克句阳,生擒刘珂。他经历鸡落山之战,战胜袁绍,隐强战胜刘备,为魏国立下赫赫功劳。当然,他也经历过战败。他大败与赤壁之战,但他和周瑜在南郡对峙一年多之久,成功阻挡周瑜的猛烈追击,为曹操赢得了珍贵的缓息,可以很肯定的说,他就是三国英勇的一流名将。 其二就是于禁,他为人忠义英勇,被称为“魏国五子良将之一”。《三国志》有言“太祖建兹武功,而是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又以毅重号称天下,可见其英雄气概威名天下。 三庞德,他曾跟随马腾在对战羌民的大战中建立许多功绩,当时他属于马腾手下。之后,跟随马超出战平阳,对抗袁将郭援,高干,而且直接在马上亲自斩首了郭援的脑袋。可见其武力勇猛。又过了一段时间,他阴差阳错被授予立义将军名号,和张鲁一同归于曹操麾下。那是的他可谓高官厚禄,有三百户的食邑,又封关内亭侯。每当出征之时,庞德都是身当士卒,勇往直前,,跑在队伍的最前面,他勇冠三军,使凉州士兵佩服不已。 第四名将就是徐晃了。他最先属于杨奉麾下,是骑都尉。但曹操打败杨奉之后,他投靠于曹操,在曹操手下参加赤壁,官渡,关中征战,汉中征伐等战役,屡建军功。也被称为“魏国五子良将之一”。 第五张辽,我们都有所了解张辽,他曾归顺丁原、董卓、吕布。吕布战败后,也归于曹操麾下。他先后对战袁绍孙权,征战河北荆州,也属于魏国五大良将之一,又一战功赫赫的猛将! 其六吕蒙,吕蒙以发奋勤学闻名天下,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是中国古代将领勤能补拙,刻苦学习的典范。大家应该都知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成语,都和吕蒙有关。 最后就是陆逊。他是三国时期吴国中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名声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他的才能了得。 接着谈谈军事家。我们很熟悉的一等一的绝顶军师——司马懿,就不用详细说明了,那是蒋济呢,也是有名的军师,他是和司马懿一起献出计谋的人。最后是开国元勋,朝廷重臣——董昭,他是曹操有名的谋士。大家都熟知的曹操先后受封魏公、魏王都是受到了董昭的指引。由此可见他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才能。 这么多人,到底是具体怎样斩杀关羽的呢?听历史名人小编慢慢告诉你们。 战火四起的三国建安二十四年,身处汉中的刘备正与夏侯渊、张郃打的热火朝天,双方激烈对战,难分上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意图牵制曹魏兵力,帮助刘备汉中的主战场。战争刚开始,关羽奋力搏战,曹仁节节战败,毫无还手之力,在樊城被关羽包围。曹操得知此事后,急忙派两位大将于禁、庞德前去解救曹仁。于禁和庞德到达樊城,一起同关羽几次交战,终于暂时阻止了关羽前进的步伐。可是,忽逢当时接连下了十几的大雨,雨水激增,关羽水淹七军,活禽于禁,斩杀庞德,大获全胜,威名远播。 接着关羽继续攻占樊城,曹操不想樊城失手,又派其五子良将中的两人,徐晃和张辽去对战关羽。于是,徐晃率先到达樊城,他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消灭了小部分关羽的偏军。张辽呢,从合肥带兵赶向樊城。但他还未到达樊城,关羽就战败了。关羽正奋力想要找出徐晃主力所在之地,不料,后方战事又起。 原来,这时,司马懿和蒋济向曹操献出了联合孙权除去关羽的计谋,并且,东吴也已经同意了此次联手。然后,孙权先派出吕蒙和陆逊去对战关羽。吕蒙带领朱然,潘璋渡江偷袭荆州,陆逊则带领蒋钦堵住关羽想要归蜀的退路。接着,曹操又接纳了董昭的计谋,四处散发关羽后方被吴国偷袭的消息。既惑乱了关羽的军心,导致关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当关羽听到吴国偷袭的消息后,一旦从樊城退兵,就可以解决樊城被围的困局,还可以使关羽和孙权互相争斗,曹操可以做收渔翁之利。 就这样,在多位名将,谋士的联合之下,三国第一名将关羽最终兵败被杀。其实这样看来,关羽之死,不能说关羽实力不够,只能说他的敌人太过强大,这样的强强联合,又有谁能受得了呢?所以说,关羽之死也可谓是死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