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的评价?杨广是不是一个无能的人?在位期间

历史是一个很值得人们去深思的东西,一直以来,人们对隋炀帝的评价都是昏庸无能、暴君这类贬低和批判性的,但是,谁人能说,他修建的南北运河没有造福广大后人!他创立的科举没有改变无数文人的命运!他外交事业的成功没有给后来的唐朝奠定基础! 在政治上,他迁都洛阳,修建运河,颁布《大业律》;在军事上,他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讨契丹,大宴突厥,征讨琉求,三征高句丽;在文化上,他开创了科举,重视藏书事业,尊崇儒教;在外交上,主张众国臣服的朝贡体制,出现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这样一个皇帝,你能说他昏庸? 大家都知道,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只有短短的37年,它的短命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所造成的。隋文帝杨坚从宇文家族手里接过皇帝这个接力棒后,最大的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随之而来的是推行政治改革,开创科举,影响了中国的官举制度千年之久!隋炀帝杨广继承了他父亲的雄韬伟略。“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这是属于典型的出身贵胄、家庭优渥、长得好,这个必然是天然优势。但是杨广后天也很努力,随军征战大江南北,创下屡屡战绩。这样一个皇帝,你能说他无能? 杨广是一个有文采的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优秀诗词也很多。他少时好学,尤其喜欢诗文,为晋王时,常常召集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交流文学上的思想和分享作品。由于杨广早年间,曾亲历塞外,远征辽东,所以他的作品中既有塞外的豪情壮志又有中原的细腻情怀。他既是一个帝王也是一个文士。 杨广的代表作有《江陵女歌》、《春江花月夜》、《野望》、《饮马长城窟》,有些文献评论其词作皆为“词无淫荡”,《隋书·文学传序》里又说其作品是“并存雅体,归于典制”,可见,历史上,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是有左有右的。他的《春江花月夜》其一的“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两句可以看出唐朝张若虚的同题词《春江花月夜》是受到了杨广这篇诗作的启发。杨广开汴渠时曾作《水调歌》,流传千古。 王夫之评杨广《泛龙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杨广的诗歌地位不可小视,可以说他开创了“盛唐之音”的辉煌大气的阳刚之美,“济苍生” “安社稷” 一直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精神,他可谓唐诗之祖。《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事迹见《隋书》本纪。杨广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炀帝还有一大恶名便是他荒淫无度,沉迷女色。但是,即便是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即使隋炀帝喜爱美色,但是,他的皇后萧氏,从未受到冷落。史书记载,虽然在即位后,炀帝妃嫔众多,但对于皇后萧氏一直相当礼遇。炀帝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也必定随行。作为一个皇帝,后宫美女如云,他能做到对原配正妻宠爱有加已实属难得。如果像他这样也被称作“荒淫无度”的话,那中国古代的皇帝都逃脱不了这个恶名吧! 隋炀帝杨广,一个活得恣意潇洒的皇帝,他有雄韬伟略,兼文士风度,他只是把自己活成了他想象中的样子。

隋炀帝做了一件事 居然影响到中国历史1400多年

都说隋炀帝如何如何的凶残,荒淫无道,还是大色魔,从民间选一大批美女入宫,夜夜笙歌寻欢作乐。总之就是一代大暴君、大昏君。 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隋炀帝杨广,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知识分子,但没有出息,杨广就是这样的人。 杨广打仗应该是很厉害的,灭陈朝抓住陈后主就是他,后来又平定江南叛乱,北上击败进犯的突厥人等等,战功赫赫。隋文帝杨坚的儿子中最能打仗的是杨广。 同时这个人又是个极好的演员。平时在独孤皇后面前装乖乖儿,故意穿的艰苦朴素,不近女色。后来他在太子之争中胜出跟独孤皇后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一旦得势马上就露出真面目,敢在父皇寝宫搞父皇的妃子了。 隋炀帝杨广能力应该也是有的。他搞的科举制可谓影响深远,毕竟废除了以前那种门阀制度,让平民百姓也有了鸡犬飞升的途径。还有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就不用说了吧,虽然他主观思想未必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但毕竟客观上是起到了这个作用。 还有,隋炀帝杨广大力开发西域的功绩也不可抹杀,不然现在西域那些地方未必是中国的了。 说了这么多隋炀帝影响中国上千年的事情,其实还有一件事往往被大家忽略。 这还得从三国时期说起。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水师一万多人渡海到达台湾,那时叫夷州。到了发现语言不通,很多将士又因为水土不服病死,所以就匆匆带了些当地土著,便回来了。这次到夷州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儿,看一看,瞧一瞧就走了。 (台湾在隋宋时称流求;元时称琉求;明后期称小琉求。) 到了隋朝时,台湾被称为“流求”,不是那个琉球国。流求孤悬于海外好几百年了(从三国以后),无人过问,也无人过去。 杨广对土地意识似乎比较强,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么,那得看看这个普天有多大啊。所以他开发西域,打突厥人,三征高丽都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似乎不太认可他这个皇帝,那就打的你认可。 杨广知道海外有流求这个地方,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这个理念,咱得派人去招降他们啊,告诉那里的人现在谁是你们的皇帝。于是隋炀帝派人去了一趟流求。这一次去效果不太好,因言语不通,带了一个当地土著就回来了。 隋炀帝自然是不满意的。第二年又去了,这次似乎解决了言语不通的问题,他们不是带了一个当地土著回来么。但流求的那些土人部落不服从招抚。也难怪,你谁呀,我就服从你了,毕竟几百年来都没啥交流。 见流求不不服招抚,隋炀帝就恼火了,这是对我大隋的极大侮辱!便决定以武力征讨。 《隋书・陈棱传》就记载隋炀帝拜陈棱为武贲郎将征伐流求,“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当然不是商旅,而是来征伐的。流求王渴刺兜(其实也就一个部落酋长而已)派兵对抗,结果被陈棱军打败,“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流求王渴刺兜被杀死,总算是用武力迫使流求人臣服了。既然臣服了,那就不打了,回去吧,这次竟带了上万流求人回大陆。隋炀帝派人去的本意就是要让你臣服于我,他打突厥是为此,三征高丽也是为此。 从隋炀帝以后,历朝历代君主都知道了流求是我们的,虽然我不一定驻兵,也不一定设立政府机构。隋炀帝征服流求这次,实打实的流求成了中国的了,1400多年来如此。 历代君主认为一个孤悬海外的蛮夷之地不值得驻兵或设立政府机构,还是不够重视啊。包括到了清朝时候也不够重视,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台湾可以,割东三省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多少能看出台湾在当时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揭秘: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吗?

说到隋朝不得不说的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做《隋唐英雄传》,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都会出现祖孙三代同时看隋唐的情况。但是话说回来了当时演的确是和历史有大大的不同让人摸不着头脑。首先我们看过这部电视剧的都知道在李渊父子几人攻打进长安之后杀掉了隋炀帝杨广之后,就登基当上了皇帝。在当时知识匮乏的时候电视无疑是我们学习知识最大的地方。但是这部电视却把历史拼凑的七零八碎,那么问题来了隋朝到底是经历了几个皇帝? 有人说隋朝是一共经历了2个皇帝一个是隋朝的开朝皇帝隋文帝,他可以说是自秦始皇以来第二个统一中国的英雄,但是却是死于他的儿子谋权篡位。第二个皇帝虽然电视上演的是各种昏庸无道但是小编觉得他其实是很有洪涛武略的以为皇帝可以比肩秦始皇,但是性格使然他的暴躁他的急功近利却让他弄得满地狼藉,不得不说隋炀帝是一个非常有远大目标的人虽然当时开凿大运河的时候劳民伤财(传说是为了方便去南方,其实是一派胡言)但是利在后代方便了多少人现在中国的大运河依旧在使用这就是他的洪涛武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完善了当时的科举制让更多的有德有才之人能够为国效力。也满足了那些有理想有报复人的一飞冲天的梦! 说完了众所周知的这两位我再给大家说说大家不知道那三位皇帝。第一个杨侗,杨广的孙子当时杨广(隋炀帝)被杀之后被王世充拥戴为国君,当然谁都想当皇帝所以王世充想杀了杨侗,但是杨侗也不傻想服毒自杀却不想没有毒死却被火火的勒死了!真是皇室的悲哀成王败寇! 第二个杨侑也是杨广的孙子当时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到了长安杨广跑了但是不能马上当皇帝否则会被别的诸侯围攻所以就立了杨侑当皇帝只能是一个傀儡而已,但是后来把杨广杀了之后自然留着没用了 第三个杨浩隋炀帝的侄子,当时杨广跑到了江都还是当皇帝,当杨广被李渊杀死之后隋朝大将宇文化及推崇杨浩当皇帝(当然也是傀儡了)没办法最后也是难逃一死!隋朝有几个皇帝大家明白了吗? 有两个真正的皇帝但是有三个傀儡皇帝也就是当了几天的皇帝就被迫害了!生在皇室只能靠自己了,隋朝虽然很短但是他的成就依旧难以磨灭。统一中国完善科举制,开凿了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的历史故事,隋炀帝登上皇位后做了什么?

隋炀帝,名杨广(公元569-618年),隋文帝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在位14年,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15里的雷塘侧。 隋炀帝杨广,又名杨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并笼络了一批人材,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每当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浓装艳抹的姬妾锁进里屋,王府中只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侯,他又故意将乐器的弘弄断,使乐器上布满了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文帝见了以为杨广象自己,十分称心。有一次,杨广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绝着说道: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文帝听了以为杨广还具备仁爱之心,日后能成大事,更加喜爱,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说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听后逮捕了杨勇,于公元600年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篡位的第一步成功。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此时,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子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的密报,忙与大臣杨素商量后,带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谋杀了文帝。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业。杨广一夺到帝位,就显露出荒淫奢侈,残虐人民的本性,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子、暴君。杨广即位的第一年,就决定迁都洛阳。他命杨素营建东京宫室,又命宇文恺与封德彝等造显仁宫。 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又征集各地的奇材异石,运送洛阳。农民被迫运输,千里络绎不绝,使许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他下令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亩,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建筑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建筑非常华丽,每院由一个妃子主管。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杨广所到的宫院,池沼中的冰得赶快凿掉,用彩绸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杨广游猎、观赏。晚上,杨广经常带着几千骑马的宫女,吹奏着乐曲,到西苑游览、夜宴。同一年起,杨广为了游玩和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一百多万民工,历时六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供杨广休息的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40多座行宫。 开凿大运河,共用了约1亿5千万个人工,平均当时每户百姓要出近20个人工,还有许多开挖运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有一段河道挖得浅了些,杨广竟下令将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工五万多人全部捆住手脚,活埋在岸边。在客观上,这条用无数劳动人民血汗修建成的大运河,起着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起,杨广三次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他乘着长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上下四层的大龙舟。 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别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杨广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观赏两岸风景。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珍贵美味的食品吃不完,开船时就挖一个坑掉了事。许多百姓被弄得倾家荡产。有一年,杨广从陆路去北方巡游,带了50万大军,特地征调了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修起一条大道。又征调了一百多万人,限期二十天,修筑长城,以保护他的安全。虽然杨广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但大运河在此后的近千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 到了北方,没有行宫,他命令巧匠宇文恺建造了一座活动宫殿,称观风行殿,上面可容几百人,可随时装拆,下有轮子转动。杨广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在朝鲜半岛,隋朝时分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高丽最强,炀帝继位后,征召高丽王入朝不至,炀帝率大军征讨。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进行了第一次征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省掖县)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的有十分之三、四。他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人倒毙路旁,尸臭不绝。准备就绪后,隋军一百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丽,大败,只有2700人逃回。

揭秘:“千古圣君”隋炀帝为何被扭曲?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即位之后,他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颇有建树。但是,他却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荒淫之君,甚至,其荒淫之君的名声完全盖过了他伟大的建树。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他下令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e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以及整齐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都城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隋炀帝又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秋万代。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修建长城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把两个文明连接在一起。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这更是举世创举。 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以上这些建树,不论放在哪一个君主身上,都是彪炳史册的功绩,这足以让一个君主在历史上赢得千古圣君的美名。可是,隋炀帝却没有。相反的是,对于他的这些建树,历史竟然无情地视而不见。

隋炀帝时只会拍马溜须 为何在唐太宗面前说真话

在隋炀帝杨广眼里,唐太宗李世民心中,裴矩都应该是一个难得的忠臣、良臣。 这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 在历史的评价中,隋炀帝那可是排得上号的昏君、暴君,而唐太宗却是少有的明君、仁君。 这一好一坏两个皇帝,怎么对裴矩的评价如此高度一致? 隋炀帝喜欢裴矩,因为裴矩很懂他。一个眼色过去,不用说出来,裴矩就已经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包他满意,“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倾,则矩以闻”。 杨广喜欢搞大排场,喜欢时不时搞个大新闻,更喜欢万国来朝、天下归心的天朝气象。 裴矩就充分施展纵横捭阖之术、远交近攻之策、合纵连横之能,将西域诸国收拾得服服帖帖。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要去甘肃一带视察工作。裴矩组织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国的首领,前去觐见杨广。二十七国如此俯首帖耳,自然是看在裴矩背后使出的小钱钱面子上。 第二年,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决定在东都洛阳召开“大隋西域诸国元首峰会”,总策划、总导演的担子自然落到裴矩身上。 裴矩建议隋炀帝聚齐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在洛阳搭戏台唱大戏,组织官员百姓都穿上节日盛装,随意观看,“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阁而纵观焉,皆被服鲜丽,终月乃罢”。 这还没完,裴矩又下令洛阳城内所有饭馆酒店敞开怀抱,迎接各国贵宾,吃饭通通不要钱,放开肚子可劲造。那些整天在大漠草原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蛮夷,哪见过如此阵势,纷纷称赞中国乃天朝上邦,神仙天堂,“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 看着裴矩辛勤操劳的身影,隋炀帝很是感叹,“若非奉国用心,孰能如是”,若不是裴爱卿以身许党许国,夙夜在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怎么会对朕和大隋如此上心。天下官员都要以裴矩为榜样,树立看齐意识,为我大隋事业添砖加瓦。 在众多以裴矩为样板的官员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下,杨隋的招牌终于被李唐取代。 裴矩经过一番周折,完成了从隋臣到唐臣的转型,先后在武德和贞观年间为臣。 唐太宗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意图刷新吏治,首先举起的就是反腐败大旗。为对腐败官员进行精准打击,李世民决定钓鱼执法,“密使左右试贿之”,让人主动去送钱送物,看哪个官员敢收。 有人真的就敢收,“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李世民大怒,要杀鸡给猴看,将其斩首示众。 若是在隋炀帝时期,裴矩肯定还没等杨广发话,就一刀将贪赃官员剁掉,那时裴矩的行政作风就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但天下已经是换了人间,裴矩也要与时俱进。他劝李世民,这小子是应该死,但您钓鱼执法的路数也忒不地道,明显是故意陷害嘛,您这可不是以德治国的典范啊,“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看着慷慨激昂、振振有词的裴矩,李世民有些不认识他了。 裴矩在隋炀帝时期的那点破事,李世民很清楚。既能改过自新,自然要鼓励一番。李世民拍拍裴矩的肩膀,兄弟,你果然金盆洗手、洗心革面了,好好干,继续努力。 不但如此,李世民还召集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开了个生动活泼的民主生活会,大大表扬了裴矩敢说真话、直言极谏的高尚行为,“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号召高级干部都要向裴矩看齐,向裴矩学习,“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在众多以裴矩为标杆的官员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下,大唐终于在李世民的手上迎来了第一个盛世,是为“贞观之治”。 从杨隋到李唐,从隋炀帝的佞臣到唐太宗的直臣,裴矩还是那个裴矩,其本心并没有变化,“非其性之有变也”。 变的是皇帝,变的是朝廷的政治生态。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大臣;有什么样的朝廷,就有什么样的政治。 上梁不正,如何强求下梁不歪。上梁若正,下梁想歪也歪不到哪去! 敢说真话,敢于抗上,敢于妄议,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只是“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 在决定说真话还是说套话或假话之前,请先瞪大眼睛,看看你面对的是桀纣还是尧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广的妃子 探秘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妃子资料介绍

杨广的妃子:隋炀帝杨广,他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并且开创了科举制度,但是因为滥用民力导致了天下大乱而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杨广还是个好色的皇帝,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杨广的妃子们。隋炀帝杨广也好色著称,在位期间广造高楼,网罗天下美女数千名纳于迷楼中幽闭。但是留下记载的女人只有以下几位: 皇后1人:萧皇后西梁明帝萧岿之女,母张皇后。萧皇后出生于二月的后梁国都江陵,因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便由萧岿的堂弟萧岌收养,萧岌过世后,辗转由舅父张轲收养。由于张轲家境贫寒,因此本贵为公主的萧氏亦随之操劳农务。 长大后,她被选成为杨广之妻,封晋王妃。史书中记载,萧氏性婉好学,颇得文帝与独孤皇后之宠,与丈夫杨广之间也相当合谐。生2子1女,即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南阳公主。 杨广登基为帝,萧氏被册为皇后。虽然在即位后,炀帝妃嫔众多,但对于皇后萧氏一直相当礼遇。史书中也所记录着许多炀帝对萧后所说的话。对于炀帝的暴政,萧皇后因为惧怕而不敢直述,而作《述志赋》委婉劝戒。 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身在行宫的炀帝被叛军宇文化及等所弑,萧皇后则被乱军带到了聊城。之后窦建德率兵攻城迎回皇后,并将皇后暂安置于武强县。时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城公主是萧皇后的小姑(炀帝宗妹),因此关系,遂处罗可汗遣使恭迎皇后。窦建德不敢不从,于是萧皇后便随使前往突厥。在突厥生活了16年。唐朝贞观四年,唐太宗破突厥,迎萧皇后回京。回京后的萧皇后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贞观二十一年,萧皇后崩逝,享年约八十。皇后逝世后,唐太宗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炀帝之陵,上谥“愍皇后”。 妃子:萧嫔,生赵王杲; 陈贵人,名叫陈B陈后主第六女; 王氏,名不详,封号不详,她出生高贵,母亲是唐同安长公主,唐朝开国之君李渊的外甥女; 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女宁远公主陈后主之妹。聪明且貌美,陈国灭亡以后被没入掖庭,长大之后被选进宫中为隋文帝的嫔,独孤皇后过世后得到隆宠,掌管后宫。当时为太子的杨广借父亲生病的时候调戏她,她不从,被隋文帝发现。隋文帝大怒,找前太子杨勇,打算废杨广的太子之位。杨素将这件事告诉太子后,太子便遣使者进入寝殿,并让夫人与侍疾者都到别处,不久就传出文帝驾崩的消息。宣华夫人与其他宫人都知道事情不对劲,相当恐惧。杨广即位,霸占了宣华夫人。她一年多便过世了,终年二十九岁。炀帝为其作神伤赋以示哀悼。 容华夫人蔡氏,丹阳人,陈国灭亡之后,被选入隋宫。姿容婉丽,仪态大方。独孤皇后过世后得到隆宠,封贵人,进夫人,参与掌管后宫之事。文帝过世后,蔡氏为杨广霸占。 还有1位正史无记载,却因诗而闻名的侯夫人:隋炀帝在位期间广造高楼,并网罗天下美女数千名纳于迷楼中幽闭,侯夫人就是这几千名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隋炀帝的宫女之一,最后自缢而死,臂悬锦囊,左右取进,得自感诗三首。她死后颜面美貌异常,臂系锦囊,中藏宫怨诗,引发杨广无限悲伤,令选美失职渎职的宦官自尽,她是历史上少见的死后才得到帝王无限宠爱并且美名、才名俱满天下的美女。侯夫人大约16岁进宫,24岁左右自杀,存诗13首,为初唐四杰先声。

隋炀帝杨广怎么死的?杨广死因真相?

据史书所载,隋炀帝杨广死于兵变,被叛军所杀,大致经过是这样的: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炀帝幸江都(今扬州)。北方混乱。李密在洛口起兵。炀帝不敢北归。似乎想久驻扬州。而随隋炀帝南下的禁军都是关中人。"久客羁旅,见帝无西意,谋欲叛归"。 这时管领禁军的武贲郎将司马德戡恐难驾驭,索性乘机煽动禁军叛乱。司马德戡先与另一位武贲郎将拓跋礼及直阁裴虔通密谋。很可能宇文化及之弟宇文智及也是同谋。这些人密谋之后,才将这件事告知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当时是屯卫将军,比这些人级别高。宇文化及听后非常害怕。这段时间,从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至第二年三月这些人一直驻扎在扬州。十月,李渊攻入长安。奉代王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至第二年三月,禁军军士,全副武装迎宇文化及。引入朝堂。号为承相。并以令狐行达为凶手,弑帝于宫中。 杨广死前,宇文化及煽动叛军将之包围,杨广闻变,慌忙换装,逃人西阁。不久被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人搜出来,杨广对他们说:"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宇文化及命令封德彝宣布杨广罪状。杨广对封德彝说:"卿乃士人,何为亦尔?" 封德彝满脸羞愧,转身离开,杨广爱子杨呆,才刚刚十二岁,在杨广身边,大声哭号,裴虔通将他杀死。杨广要求喝毒酒自杀,文举等不许,他们命令狐行达让杨广坐下,杨广自解练巾给行达,最后令狐行达将其勒死。隋江都太守陈棱找到炀帝灵柩。草草地准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当时被杀的王公,都埋葬在炀帝坟茔的两侧。 事件的起因原来是关中军士离家时间过久,思乡心切。禁军将领看大军要乱,就跟着一齐起哄。本来是想抢一批财物西归。宇文智及看谋反者众多,机会难得,一定要拉其兄一齐造反,就造成了这场兵变。看起来原因很简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当时参与杀杨广的,不只是士兵和武将,还有文臣。 杨广斥责文臣封德彝,封德彝就羞愧的走开了,这明显是个集体阴谋,不单单是禁军的事。难道就因为杨广不肯北返,就杀他么?不肯北返应该仅仅是个诱因,那么深层原因是什么?还有,杨广是对不起百姓。但对上层鲜卑人很好的,这些鲜卑贵族不可能为了百姓而杀他。 宇文化及并非是北周皇室人员,宇文化及篡位后,先是拥立杨广的侄子,而不是北周皇室人员。因此,宇文化及等杀杨广,不大可能是为了回复北周江山。为什么这些人杀死杨广? 有人认为,杨广是被李渊害死的。有关史书有过这样的记载,当时李渊欲起兵谋反,他对突厥说:"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当时李渊在太原留守,身为国家重臣,他不但不忠心捍卫隋朝,还和突厥勾结,"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 这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明确记载。有了突厥这个强援,李渊自然所向无敌,很快攻入隋都长安。在这危急时刻,隋炀帝怎么办呢?他想在南方稳扎稳打,东山再起。因为李渊勾结突厥造反时,他向突厥承诺,要把国都长安的女人、孩子献给突厥人。 杨广禁军的家属都在长安,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妻子、儿女被突厥人掠走?可是杨广又不愿回长安。禁军们能不急吗?在这种情况下,禁军哗变。当然,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种推测,杀死杨广的真正原因,懂历史网无法定论。

隋炀帝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争议?他的生平如何?

隋炀帝杨广又名杨英,隋朝第二位皇帝。让历史名人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杨广出生的时候,杨家正处于一个很敏感的时期。当时正是北周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就在杨广出生一年之前,他爷爷杨忠刚刚去世。 杨家的基业,基本上都是杨忠奠定的。杨忠早年出身底层,但是在北魏末期的那个乱世当中,杨忠靠着过人的勇武和智慧,逐渐爬了上来。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杨忠则是选择了西魏,并且给西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忠虽然半生都在为西魏征战,但是到了杨忠晚年的时候,西魏却被宇文家篡权,建立了北周。宇文家的篡权,对于杨家来说,原本倒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因为杨忠本就是宇文家的支持者。但问题在于,北周开国之后,皇位虽然一直都在宇文家手里,可是权力却是由宇文家的一个旁系成员宇文护把持。 对于掌权的宇文护,杨忠并不愿意依附。所以到了杨忠人生最后的几年里,杨忠在北周内部,基本上就处于一种‘靠边站’的状态。多亏了当时北周有外敌环伺,杨忠又是宇文家最倚重的一个大将。所以,杨忠虽然在朝堂上被排挤压制,但掌权的宇文护依然不敢太难为他。甚至在北周开国之后,还要给他一个‘随国公’的爵位。 而到了公元568年,也就是杨广出生一年之前,已经62岁的随国公杨忠,终于是因病去世了。而杨忠去世之后,他这个‘随国公’的爵位,自然也就落到了他的长子杨坚的手里。 而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之后,处境则是同样非常艰难。一方面,杨坚当时只有28岁,自身也没多少军功和声望。除了他爹留下来的爵位和权势之外,自身拥有的其实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当时虽然是皇帝宇文邕在位,但权力却大都掌握在权臣宇文护手里。 杨忠活着的时候,就因为不肯站队到宇文护那边,被宇文护排斥。宇文护也曾拉拢过年轻的杨坚,而杨坚也同样拒绝了。如今杨坚继承了爵位,成了杨家的顶梁柱,自身又没什么声望和战功。更要命的是,杨坚的老丈人,也就是独孤伽罗的生父,独孤信,早在十年之前,还曾经计划武力除掉宇文护,最后被逼自尽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坚但凡有点什么疏漏,犯了什么错误,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杨广出生的时候,杨家的情况大体上就是如此。虽然看起来是高门大户,有公爵爵位在身。杨坚年纪轻轻,却已经继承了父亲的权力,成了军中的实权将领。但实际上,当时杨家的情况,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彻底家破人亡。 不过,杨广的出生,却似乎给杨家带来了一些好运。此后的十二年当中,随着时局动荡,杨家的处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在杨广四岁那年,也就是公元572年。皇帝宇文邕发动了政变,直接干死了大权臣宇文护,彻底独掌大权。随着宇文护身死,一直悬在杨家头上的一把刀,终于算是彻底消失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宇文邕掌权之后,为了笼络下面这些将领,更是直接选中了杨坚,和杨坚结成了亲家。 就在宇文护被杀不到一年之后,皇帝宇文邕便替自己的儿子宇文赟,向杨家求亲,求娶杨广的大姐杨丽华。所以,在这之后,杨广的大姐直接成了当朝太子妃。这对杨家来说,显然是喜上加喜了。 非但如此,就在杨家大姐成为太子妃之后,不到两年。随着皇帝宇文邕彻底掌握了大权,宇文邕开始向外扩张,对东边的北齐开战。原本宇文邕也只是想着能够多打下一点地盘而已,没想到的是,当时北齐正是昏君在位。所以后来,这场接触战直接打成了灭国战,仅仅一年多以后,北周就彻底吞并了北齐。 在北周吞并北齐的战事当中,杨坚也开始率领军队,逐渐立下了很多战功,在军中打出了自己的声望。此时的杨坚,终于不再是那个名不副实的‘随国公’,而是真正拥有足够的军权,成了北周内部少有的实权派人物之一。 更幸运的是,就在北周刚刚灭了北齐不到一年之后,皇帝宇文邕突然去世了。宇文邕去世之后,原本作为太子的宇文赟,自然就成了新的皇帝。这一年,杨广刚好十岁。 随着宇文赟继承皇位,杨广的大姐杨丽华,瞬间就成了当朝皇后,而杨坚则是成了当朝国丈。再加上杨坚之前刚刚立下大功,在军中也属于炽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所以此时的杨家,瞬间就成了整个北周高层,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但是,骤然权势膨胀,对于杨家来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虽然杨家现在有了实权,但同时也招来了新皇帝宇文赟的忌惮。 所以,宇文赟登基之后,对自己这位岳父杨坚,那是相当忌惮和猜疑。当然,宇文赟也不是只对杨坚一个人猜疑。实际上,当时在北周内部,还有好几个宇文家的王爷,权力和地位都排在杨坚之前。要论猜疑的话,宇文赟显然对那几个宇文家的王爷更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宇文赟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力清理宇文家的几个王爷,导致宇文家的宗室力量大幅衰落。至于杨坚,则是再次开始韬光养晦,甚至自请外调,去南方领兵对抗南陈。杨坚这样做,既是为了远离中枢,同时也是为了借助军队保全自己。 但即便如此,宇文赟依然对杨家非常不放心。后来,宇文赟干脆荒唐地立了五个皇后,还一度要赐死杨广的大姐杨丽华。至于原因,只是因为杨丽华过于端庄,让宇文赟挑不出错。后来还是杨广的生母独孤伽罗,进宫不断给女儿求情,当众给宇文赟磕头,甚至磕出血来,这才保住了杨丽华的性命。 宇文赟的存在,无疑成了杨家头上的又一柄刀。 但讽刺的是,这柄刀仅仅只存在了两年之后,就消失了。因为宇文赟登基之后,仅仅只过了一年,就想尝试一下做太上皇,所以就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长子宇文阐。而宇文赟禅位之后,因为纵欲过度,过了不到一年之后,就去世了。 随着宇文赟去世,北周的内部局面,瞬间再次大变。 宇文赟去世后,在位的小皇帝宇文阐,仅仅只有8岁而已,根本无法处理朝政。宇文阐虽然不是杨丽华所生,但杨丽华作为前朝正宫皇后,此时还是可以作为太后摄取权力。最重要的是,就在宇文赟临死之前,杨坚匆匆赶回了京城,联合几位中枢近臣,篡改了宇文赟的遗诏,让杨坚辅佐皇帝。 所以,宇文赟去世之后,大权瞬间就落入到了杨家的手里。 此时的北周,宇文家的几个实权王爷,都已经被宇文赟打压得差不多了。而杨坚不久之前,刚刚自请外调,控制了南方的军队,北周的大部分军队,基本上都在杨坚的控制之下。而且,杨坚本人奉命辅政,杨坚的女儿,还是当朝太后。 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杨坚先是把京城以外的宇文家王爷,全都召了过来,然后解除了他们的权力。同时,地方实权派将领尉迟迥等人,不满杨坚把持大权,所以就起兵反抗,但是后来还是被杨坚镇压下去了。 随着尉迟迥等人被镇压,整个北周内部,已经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反抗杨坚篡取了。所以,公元581年,杨坚正式逼迫宇文阐禅位,自己抢过了皇位,建立了隋朝。 这一年,杨广13岁。 以上这段历史,基本上杨广只是一个见证者,基本没有参与。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杨广还只是一个小孩,什么都做不了。 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童年经历的这些事情,对杨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杨广的童年,亲眼目睹了宇文家是如何压制杨家。这让杨广明白,只有权力,才能让自己过得舒服。只有拥有最高权力,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全。 杨广的童年,亲眼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坚,是如何忍辱负重,装作对权力毫无兴趣的样子,麻痹了宇文家三位掌权者,最后成功篡权。这让杨广明白,做人,有的时候,必须要学会伪装。 杨广的童年,基本上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自从他出生开始,他爹就已经是一个国家内部地位最高的男人之一了。这导致杨广从来没有接触过平民阶层,更不关心平民百姓是怎么生活的。所以,这些经历让杨广误以为,治理一个国家,只要管好精英阶层就可以了。至于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怎么过日子,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童年和少年时代,耳濡目染的这些事情,最终塑造了杨广的性格,同时也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悲剧。 当然,在隋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这些问题还只是隐患而已。 随着隋朝正式开国,当时仅仅只有41岁的杨坚,便打算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彻底统一天下。自从西晋灭亡以来,中原地区已经分裂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两百多年当中,中原内部虽然也曾有过数次统一的机会,比如最鼎盛时期的前秦,或者拿下关中之后的刘裕。但是后来,他们最后还是都错过了统一了机会。 直到此时,杨坚又来到了这个阶段,有了统一天下的希望。杨坚接手的北周,不但统一了整个北方,而且还占领了四川地区以及荆襄地区的一部分。比之三国末期,灭吴之前的晋朝,此时的隋朝只强不弱,完全有统一天下的希望。 但同时,隋朝如果想要彻底统一天下,除了要面对南陈政权带来的挑战之外,还要面对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当时的突厥,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随时都会威胁隋朝的北方。想要在挡住突厥的同时,南下灭了南陈,这个难度同样也不低。 不过,就算难度再高,总归是有统一天下的希望。所以接下来,杨坚就制定了先北后南再北的策略。首先击退突厥,确保隋朝北线的安全。然后再派大军南下,彻底灭了南陈。等到统一中原之后,隋朝可以集中力量的时候,再去北方彻底解决突厥。 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的几年里,隋朝派出大军,和北方的突厥交手。在此期间,杨坚采纳了名将长孙晟的建议,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最后把突厥给打分裂了。随着突厥分裂,突厥内部开始长时间内战,隋朝北线的安全,暂时无忧,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灭了南陈。 在和突厥交手的这几年当中,隋朝其实也没忘了南方的南陈,一直不断派兵袭扰,干扰南陈的耕种时间,削弱南陈的国力。再加上南陈当时正是昏君陈叔宝在位期间,这对于隋朝南下灭陈,自然就更加有利了。 所以,到了公元588年的时候,已经暂时解决了突厥的隋文帝,开始正式集结大军,准备对南陈发起灭国战。 但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杨坚面前。 到底该派谁去统领这支大军,完成对南陈的灭国行动呢? 要知道,灭南陈和击退突厥不一样。一旦灭了南陈,就等于是帮隋朝彻底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中原地区两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不管是谁去打这场仗,只要能完成目标,注定都会名垂青史,成为一个永远被后世铭记的角色。同时,任何一位将军,只要完成了这个任务,瞬间都会拥有难以想象的声望,这对杨坚的皇位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所以,思量再三之后,杨坚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干脆直接让自己的儿子领兵,同时让那些名将去给自己的儿子打下手。如此一来,就算最后灭了南陈,功劳也是老杨家的,不会出现下面将领尾大不掉的情况。 而这样一来的话,又该挑哪一个儿子上场呢? 和其他皇帝不同,杨坚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妻子。所以杨坚的所有孩子,也全都是独孤皇后所生的。独孤皇后一共给杨坚生了五个儿子,这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长子杨勇。但杨勇当时已经是太子了,不可能外出领兵作战。所以灭南陈的这个任务,就只能交到自己的嫡次子,杨广的手里。 就这样,公元588年,年仅20岁的杨广,率领五十多万大军,正式对南陈发起灭国战。 正是真正的前无古人。 在杨广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可以统领五十多万大军。哪怕是当年的战争天才霍去病,麾下指挥的其实也就几万精锐骑兵而已。至于几十万军队的全线出击,翻翻之前上千年的历史,也就只有那么几次而已。而那几次,没有任何一次,是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统领的。 光凭这一项,杨广就可以名垂青史了。 不过,在这场战争当中,杨广作为统帅,发挥出来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杨广能够坐上隋军统帅的位置,本来就是为了挂名的。真正干活的,其实是下面那些隋军名将。坐镇中枢居中指挥的,是隋朝开国名将高熲;在前线坐镇的,是杨素、贺若弼、韩擒虎这样的顶级牛人。 而且,当时隋军分兵八路,杨广名义上是隋军统帅,但真正归属他指挥的其实只有五路,另外三路,归杨家老三杨俊统领。同时,这八路大军背后真正指挥的,是坐镇京城的隋文帝。至于杨广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高熲给他出主意,然后他把命令写出来,盖上自己的章,下发到下面的军队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隋朝之后的唐朝,史官对杨广的评价很低。所以很有可能在写历史的时候,也故意抹去了一点杨广的贡献。这就导致历史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杨广作为一个全家统帅,统领五十万军队南下灭陈,最终成功。但是在整个战争过程当中,那些名将打得很出彩,杨广本人却好像是一个打酱油的。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一年之后,在隋朝的全面碾压之下,南陈终于被彻底吞并了。21岁的杨广,完成了一个前无故人的壮举。 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些事情,哪怕杨广就此躺平,杨广这个名字,也可以出现在古代军事史上,并且成为军事上最闪耀的一个名字,未必比霍去病这个名字逊色。 但问题就在于,杨广不想躺平。 有时候,不想躺平,也是一个麻烦。 当杨广灭陈归来,再次站到朝堂上的时候,杨广看着站在自己前面的那个人,忽然觉得越看越生气。 站在他前面的那个人,是他的大哥杨勇。 对于杨勇,此时的杨广很服气。 历史上真实的杨勇,其实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喜欢诗文,太子府内招揽的也都是一些文学愤青。至于政治上,杨勇其实并没有太多作为,而且他似乎也不喜欢政治。 相比之下,杨广就截然不同了。 年轻的杨广,才华横溢,在诗文上极具才情。他写出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军事上,杨广前无古人,二十岁便一统天下。在政治上,杨广积极进取,政治眼光和手段,都比杨勇强了太多。 但问题是,就是因为杨广晚生了几年,所以他就当不上太子。 嫉妒的种子一旦种下,迟早会生根发芽的。 如果杨广没有灭南陈的贡献,或许还不会想到去夺嫡。但恰恰是灭了南陈之后,这份功劳让他的地位迅速提升,野心也极度膨胀。所以,灭了南陈归来之后,杨广开始打算夺嫡了。 但是,想要和自己的亲大哥竞争,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能决定谁当太子的,只有他爹杨坚。而杨坚本人,当时显然不想让杨广做太子。 按照杨坚的规划,长子杨勇未来会继承国家,去做那一代仁君。至于次子杨广,则是会走扬鞭大漠,留名青史的名将路线,成为一位千古名将。这个安排,本该是最完美的结局。但问题在于,杨广不愿意接受。 杨广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因为少年时代,他耳濡目染的,就是那些权谋宫斗。他知道,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他更知道,如果将来真的是由杨勇即位,而自己成了所谓的‘千古名将’,最好的结局,也是自己打遍天下之后,被自己的亲大哥猜疑,然后软禁京城,再也没有任何权力。 运气不好,可能就会直接被杀了。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去做皇帝。只有自己做了皇帝,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杨广开始发挥自己善于伪装的特长,将自己尽量伪装成父母最喜欢的那个孩子形象。在军事上,杨广此后多次率军出征,平定江南叛乱,击退突厥的进攻。虽然实际工作是其他人干的,那名义上还是他统领。 在生活上,杨广极度简朴,因为隋文帝喜欢这样。在私生活上,杨广只宠爱自己的正妻萧氏。至于宠妾之类的,杨广最多也就是拉出来凑数而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生母独孤氏,因为独孤皇后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支持者,不喜欢看儿子乱搞。 在政治上,杨广积极进取,不但在朝堂上非常活跃,对朝臣礼让恭敬,私底下还拉拢了杨素、宇文述等一批实权大臣,积极为他谋取太子之位。 如果不考虑后面那些事情,单从一个王爷的标准来说,杨广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王爷,他做到了古代对一代贤王的所有定义。这种贤明王爷的形象,往往只出现在小说当中,被后世虚构出来。但是在正史上,杨广做到了。 反观太子杨勇,那就真的只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而已。喜欢诗文,喜欢奢华的生活,喜欢养一堆漂亮的侍妾。这些事情,如果单从太子身份来说,其实也不算过分。但是有杨广在旁边做比较,那就瞬间高下立判了。 所以,比了快十年之后,杨坚终于觉得,还是老二杨广做太子更好一些。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杨广似乎都比杨勇更适合继承皇位。就连作为生母的独孤皇后,同样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公元600年,杨坚正式下旨,废黜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随着杨广被立为太子,朝野上下很快就是一片赞誉声。因为所有人都相信,杨广未来一定是一个好皇帝。至于杨广后来做的那些事情,当时没有任何人能预判到。 如此,又过了几年,独孤皇后去世,隋文帝杨坚也逐渐病重,杨广即将接班。 但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一个千古之谜。 据史书记载,杨坚病重的时候,杨广作为太子,自然要在旁边侍奉。不过按照宫里的规矩,晚上太子是不能留在杨坚身边的。而在杨坚病重的那个夜晚,杨广为了了解情况,曾经写过一个小纸条给里面的人,想要问问杨坚的情况。 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这张纸条,莫名其妙地传到了杨坚的手上。 没有人知道,杨坚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有可能是弥留之际,脑子清醒了很多,意识到天底下不可能有这么完美的太子。也有可能是,杨坚误以为杨广见到他病重,忙着篡位。而且据说当时杨坚身边有一个宠爱的陈夫人,这个陈夫人还说杨广轻薄了她。 总之,拿到这份小纸条之后,杨坚忽然下令,要召回杨勇,改立杨勇为太子。 但是在之后,在杨坚病重的深夜,杨广麾下的心腹大臣张衡,进入了杨坚的寝宫。 然后,天亮之后,大家发现,杨坚死了。 没有人知道,杨坚到底是病死的,还是被杨广派人弄死的。所以这件事,后来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而在演义小说当中,杨广则是彻底背上了弑父的黑锅。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在这之后,杨广确实继承了皇位,成为了隋朝新的皇帝。 望着下面跪服的大臣,杨广忽然觉得雄心万丈。 从这一刻开始,这个国家是我的了,我可以随意施展我的政治抱负了。 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坏就坏在,杨广想要随意施展。 所以接下来,局面就开始逐渐失控了。 杨广刚即位的时候,从他爹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极为富庶的隋朝。隋文帝不光生活简朴,在治政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在他二十多年的治理下,隋朝不但统一了天下,而且还攒下了非常雄厚的家底。杨坚一代人,几乎就完成了当年汉朝文景之治两代人的积累。 但问题在于,杨广太能败家了。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杨广先后上马了好几件超级工程。比如开创科举制,迁都洛阳,在各地建造宫殿,修造大运河,多次出巡,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 这些事情,不管是哪一件单拎出来,都是对国家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当这些‘好事’全都聚在一起,老百姓就受不了了。 对于后世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杨广身上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此。杨广本人做的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开创科举制,可以打破世家大族对上升通道的控制;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修造大运河,可以沟通南北,确保以后不会再出现南北朝那样的历史;多次出巡,可以更好地知道国家的情况;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那是因为他们确实威胁到了隋朝的边境安全。 毫不客气地说,为什么后世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南北朝这样的历史?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杨广这里,在于杨广开创了科举制,以及大运河的完成。光是这个贡献,就大的难以想象了。 就连最为后世争议的大修宫殿,其实也不全是为了享受。杨广建造的这些宫殿,本身也是一座座战争堡垒,每一座宫殿当中,都留有大量的武器装备,随时可以使用。这些宫殿,其实也是在强化隋朝的统治。 但同时,当这些事情,全都在短短六七年之内做完,那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后世的历史爱好者,或许会对杨广存在争议,但对当时的隋朝百姓来说,恐怕就不会了。因为杨广上台之后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隋朝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暴跌,甚至连吃饭都吃不起了,还得被拉去当壮丁。不是去挖运河修宫殿,就是去外边打仗。 对于隋朝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杨广那些超级工程,根本就是噩梦。至于那些工程对后世的意义,就算再大,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其实也没什么意义。老百姓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丰衣足食而已。 当对这一点,杨广不懂。因为杨广从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在他的世界观里,皇帝才是最重要的,手里有了权力,下面的人就得为他服务,去实现他的野心和理想。至于百姓,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和自己有关系吗?杨广甚至曾经偏执地认为,隋朝的人口还是太多,最好减员一多半之后才合适。 所以,杨广登基七年之后,经过连续数年的压迫,隋朝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乱子的临界点。 如果杨广此时及时收手,或许还没什么问题,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杨广偏偏选择继续行动,选择从全国征调了上百万军队,去征讨高句丽。 结果,征讨高句丽这件事,彻底成了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杨广率领百万大军,连续三年在辽东地区作战的时候,已经饱受摧残的中原百姓,趁势揭竿而起。最开始的时候,隋朝还能轻易镇压这些农民军,杨广也没把这些问题放在眼里。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杨广征讨高句丽的第二年。 这一年,就在杨广在前线和高句丽死磕的时候,杨广身后负责后勤补给的隋朝大贵族杨玄感,忽然发动了叛乱,企图彻底截断杨广的归路,改朝换代。可惜因为杨玄感指挥失误,最后还是被杨广平定了下来。 如果杨玄感成功了,后面或许就没那么多事情了。 杨玄感的起兵,导致杨广在前线的战事彻底崩溃了。再加上杨广本人指挥能力确实不强,当他真正独立领兵的时候,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所以,隋朝上百万的精锐,最后都折在了辽东。 而当这上百万的精锐,全部折损干净之后,杨广就再也压不住国内的农民军了。 此后的几年里,各地农民军起义越来越多,隋朝的统治开始全面崩坏。最后,杨广不得不选择离开长安,带着最后一部分精锐,前往扬州地区,打算依靠最后一部分精锐,偏安江南。 如此,大业十二年,杨广离开了长安,前往扬州。而随着杨广本人离开长安,隋朝在北方的统治,开始彻底崩溃。同时,在这之后,起兵造反的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军,而是各地的隋朝贵族或者官员。尤其是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时候,这一年,很多隋朝末年的割据枭雄,比如李渊、刘武周、薛举、萧铣等人,都开始陆续起兵。 随着这些人逐渐起兵,隋朝彻底没希望了。因为之前杨广统治天下,依靠的就是这些人。如今百姓反对他,这些官员也反对他,杨广已经等于是走到了穷途末路,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 到了大业十三年年底,杨广还能控制的,就只剩下了洛阳地区,以及江都地区而已。 而当时间来到大业十四年之后,在扬州地区的禁军当中,开始流传一个传言:大家传闻,杨广似乎不打算再回到长安,而是想要永远留在江都。对此,下面的士兵几乎都不支持,因为大家都是关中地区的人,如果永远留在江都,就等于是大家要彻底告别家人和朋友。 所以,在这之后,禁军当中陆续出现逃兵的现象。一些高层将领,甚至打算直接洗劫江都,然后带着扬州地区的财富,返回关中,再也不管杨广了。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名叫宇文智及的奸臣,站了出来,撺掇禁军的几个统领造反,并且提议,让自己的大哥宇文化及做带头人。在宇文家兄弟的撺掇下,最后,禁军放弃了洗劫江都,而是打算直接发动政变,干掉杨广。 于是,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初十。 在那个深夜,禁军忽然发动了叛乱。杨广本想换上衣服逃走,但是却被禁军堵住。此后,杨广要求自己饮毒酒自尽,但是几个禁军头领却拒绝了他的要求,而是直接将其勒死。 就这样,一代暴君杨广,最终死于三尺白绫。而随着杨广身死,隋朝也就彻底亡了。 这就是杨广的故事。 或许,一直到死,杨广都没能想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工作,最后所有人却都要反对自己? 杨广大概永远也不明白,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的,从来不是一两个人,或者少数高层大臣,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百姓,那些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

杨杲:隋炀帝杨广第二子,江都之变时被斩杀

杨杲(607年-618年),小字季子。父隋炀帝杨广,母萧嫔。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业九年(613年),年仅六岁,封为赵王。不久授光禄大夫,拜河南尹。杨杲聪敏,美容仪,隋炀帝写的词赋,多能诵之。性至孝,见炀帝不食,亦终日不食。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带人入宫,杨杲时年十一岁,在杨广身旁不停悲号哀哭,裴虔通使贼斩之于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一。萧皇后跟宫女、宦官,用木板做一个棺材,把杨广和杨杲,置于西院流珠堂。 人物生平 大业九年(613年),年六岁,封为赵王。 不久授光禄大夫,拜河南尹。杨杲聪敏,美容仪,隋炀帝写的词赋,多能诵之。性至孝,见炀帝不食,亦终日不食。 萧后使用针灸时,杨杲先请试炷,萧后不答应,杨杲哭着请求道:"您每次生病,所服之药,我都有幸尝之。今日您要行针灸,我也愿意为您试炷。"说完便悲咽不已。萧后为了杨杲停用针灸,对其非常疼爱。 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带人入宫,杨杲时年十一岁,在杨广身旁不停悲号哀哭,裴虔通使贼斩之于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一。萧皇后跟宫女、宦官,用木板做一个棺材,把杨广和杨杲,置于西院流珠堂。 历史评价 魏徵等《隋书》:①“杲聪令,美容仪,帝有所制词赋,杲多能诵之。性至孝” ;②“至令赵及燕、越皆不得其死,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