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曹操

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决战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e(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 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 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用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荀力主坚持,曹操于是一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郭嘉死了曹操为什么痛哭?原因竟是这

曹操哭郭嘉,与其说是在懊悔与自责,不如说是对统一中国梦想的破灭和绝望。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达到了悲伤的顶峰。 一个奇才的到来能让一个集团迅速强大,一个奇才的失去会让一个集团走下坡路,若郭嘉在世,曹操能打赢赤壁,统一天下吗? 在游戏曹操传中,有这么一幕:赤壁大战在即,孙曹两家正黑着脸相对着干,孙权这时候信心满满,而孟德也是有说有笑。忽然间,郭嘉飞奔连锁船,对着曹操大喊:“主公,不可,不可!此处有诈!”虽然一时听得大家稀里糊涂,但郭嘉提醒过后,将士们很快明白了,曹操也注意到了风向,原来.......顿时间众人颦住呼吸,场面僵硬,却换来了多少欣慰,赤壁之战的历史就这样被改写了…… 当然,以上只是戏中的故事,历史是永远也无法改写的,作为曹操手下重要的谋士,也是最了解曹操的谋士。郭嘉从军十三年,跟着曹操多立奇功,对于这样的一位幕后英雄,后人编写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也算是圆了广大郭谜的一个心愿。 在曹操的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就像朋友一样。史书上记载着,这两人出门座一辆车,睡觉还同一张床。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参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打马虎眼。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依然照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可就是这么一位“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被寄予愿望的人才在年纪轻轻三十八岁的时候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于是,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死里逃生来到南郡,众谋士于帐下劝慰。突然,曹操顿足捶胸,仰天大哭。众人问他原因,曹操说:“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败!”说罢,继续嚎啕,那一声接一声的“哀哉,痛哉,惜哉”,让我们听到了曹操呼天呛地的号啕。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打击,犹似雄鹰折翅。他此一哭,与其说是在懊悔与自责,不如说是对统一中国梦想的破灭和绝望。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达到了悲伤的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乱谈:"奸雄"曹操到底霸占了多少女人

在曹操的私生活中,玩弄女人应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说“玩弄”,而不是说爱呀、情呀,就是因为作为“奸雄”的曹操,给人的印象是色魔,而不是情种。曹操有多少女人,已绎无法统计,因为遗留至今的资料很不全面。从《三国志・后妃传》的记载中,我们知道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后来拜为王后)。另从《武文世王公传》中,知道还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这些人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丁夫人除外)一共给曹操生了25个儿子,没生儿子的女人,当然还有。曹操在《遗令》中说:“吾婕妤伎人,皆著铜爵(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脯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 这里解释一下。婕妤,帝王妃嫔的称号。曹操为魏王,他的妻妾除王后之外,下有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这里把婕妤与伎人并称,表示婕妤以下,地位卑贱,与艺伎差不多少,而艺伎除歌舞之外,也是曹操的泄欲工具。上述王昭仪以下的孙姬、李姬等共六个姬,都是婕妤以下的小妾。铜爵台,即铜雀台、爵、雀二字在古代通用。朝晡,指古代的两顿饭。古人采取两餐制,第一顿饭称朝食,在辰时吃(上午7~9时);第二顿饭称晡食,在申时吃(下午3~5时)。、干饭。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死之后,我的婕妤与艺伎都住在铜雀台。在铜雀台的大厅上放一张八尺的床,挂上带穗的帐子、朝食和晡食都要供奉干肉、干果、干饭之类,初一十五,要朝着帐子歌舞。 对女人的这些遗言,流露的是他对生活的眷恋和对她们的感情。所以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说:“留曲念于闺房”,“惜内顾之缠绵”。但仔细想想:那些失去了男人的女人们,可能有几十人,也可能上百,孤孤单单地住在铜雀台上,每日两餐都要向那张空床上供,初一十五还得对着那张空床歌舞。生活有困难,可以编点丝带草鞋之类的东西去卖(这是防止政治上有变故,正常情况下不会这样)。活着,你们要陪我;死了,你们也得守着那张冰冷的空床。这表现的是眷恋还是自私?是缠绵还是没有人性? 但曹操生前有这么多女人,还要不断地采择野花供其玩乐。易中天说曹操“生活上是比较随便。他吃不讲究,穿不讲究,长期在外行军打仗,对女人大约也只能将就,不能讲究。”其实不然,在战场上他也不将就,吃的也是白菜心。 例如:吕布部下秦宜禄之妻生得非常漂亮,被关羽暗恋着。曹操和刘备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曾几次对曹操说:希望城破之后,能把这个女人赐给自己。曹操爽快地答应了,正如易中天所说:曹操是“豁达开朗,大气磅礴”的。但城破之后,曹操发现“这个女人不寻常”,竟把她纳为己有了。美髯公的心情如何?天知道! 还有,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市),曹操发现张绣的婶娘(张济的遗孀)长得漂亮,便纳入帐中,逼使张绣降而复叛。好色之徒曹操被打败,自己中了箭,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都战死了。何苦来的!你对得起谁! 我们不能用现代观念去苛责古人,但也不能用现代观念去美化古人。古人对男女关系,对爱情的理解不可能和现代人一样,尤其是古代帝王的思想感情更不能和平民相比。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N的《长生殿》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的诠释,失之于把帝王平民化;而易中天对曹操及其众多女人的感情的诠释,则既把帝王平民化,又把古人现代化了。 女人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如何?下面引证两个小故事来说明。 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有一爱姬陪曹操午睡,曹操枕着爱姬,对她说:“过一小会儿叫醒我。”她见曹操睡得很熟,便没有叫醒他。等到曹操醒来,发现自己睡过了头,便怪罪爱姬,把她活活打死了。 另据《世说新语・假谲类》:曹操常说:“我睡觉的时候,你们不能随便接近,有人接近我,我便要砍人,我自己也没有知觉,左右之人必须小心谨慎。”有一次,他在假寐,有一爱姬给他盖被子,他马上便把这爱姬杀了。 以上所说,未必完全属实,但却是可能发生的事,绝不属于情理之外。帝王总是要防备有人害他,而且这种人根本就不尊重妇女的人格甚至生命。

曹操的宦官祖父曹腾是怎样的人?

祖父,精心布局   曹操在东汉永寿元年(155年)出生于豫州刺史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这里位于京师洛阳的西南方向,距洛阳直线距离约五百里。   曹家是当地第一大家族,他们大都集中在县城的东边一带居住。这里是一片宅院群,许多房子都沿涡河而建。对于曹府的位置史书有确切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也就是说,曹府背后是城郭和住宅小区,旁边是城壕和涡水。 >   曹家的兴盛,来自于曹操的爷爷大宦官曹腾。曹腾担任的大长秋品秩为二千石,与外朝的九卿相同,正部长级别,供职于太后的长乐宫,在所有宦官中这是最高职务。   曹腾之所以能担任这个职务,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太后梁已故丈夫、帝国第八任皇帝顺帝刘保的同学。刘志登基前,梁已经是皇太后了,一切大政方针都由长乐宫发出,曹腾在皇太后身边当总管,实际上处于帝国权力的中心。   在《后汉书》里有曹腾的传记,篇幅虽小,但作为宦官能够入传,且是以正面形象留存于史册,那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根据曹腾传记载,他字季兴,这说明他不是独生子,上面至少还有三个哥哥,叫什么名字已无法考证,但估计他们的字会是伯兴、仲兴和叔兴。   当年,曹腾因为性格“谨厚”被刘保的母亲、摄政的邓太后看中,让他陪当时的太子刘保读书。历史上,靠着这种与未来天子同学加玩伴的关系日后翻云覆雨的大有人在,比如明朝的大太监冯保。    但与冯保比起来,曹腾做事更谨慎和低调,他先后事奉过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柄(刘保的儿子,二岁即位、三岁病死)、质帝刘缵(骂梁冀跋扈将军的那 个)、桓帝刘志,前后三十余年,“未尝有过”,这堪称是惊人的纪录,如果把东汉末年所有大宦官的经历都考察一遍的话,就会发现能数十年里成为皇帝、皇后和 皇太后身边的红人,又能全身而退的,几乎只有曹腾一例。   这也说明曹腾与梁家的关系不一般,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个“梁党”,否则,不管他多么“谨厚”,要想三十余年处于权力中枢而又“未尝有过”,那是痴心梦想。事实上,作为主要的政治同盟,曹操是梁冀在宦官队伍中的代言人。    但曹腾很有心机,他虽得梁太后和梁大将军的信任,却没有干过多少欺压人民、为非作歹的坏事,相反还做了不少好事,载于史册的,是说他推荐了不少人才,传 记里列举六个人,都是汉末响当当的人物,政界的如延固、虞放,军界的如张温、张奂,学界的如边韶、堂溪隆。曹腾扶持这些人,一方面落得为国举荐英才的美 名,同时也是为自己以及后代子孙们铺路。   比如张温、张奂这些人,日后成为帝国军队里元帅级的人物,、孙坚、陶谦、公孙瓒、刘表等都曾是他们的部下,他们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后来曹操能以文职人员的身份直接进入军界,担任重要军职,很有可能就是得到了他们的相助。   可以说,曹腾的精心布局对于日后成就庞大的曹魏帝国居功甚伟,曹氏一族百年间的繁荣兴盛是曹腾打下的基础。> 旗帜鲜明,支持梁氏   曹腾与梁氏的亲密关系,在拥立桓帝刘志继位一事就能看出来。本初元年(146年),刘志十五岁,只是一个外藩的县侯。当时,刘志的上一任汉质帝刘缵死了,帝国需要挑选新的接班人。   刘瓒上岗的时候还是个童工,当时只有八岁,这个小朋友很不简单,就是他在朝堂上当着满朝大臣的面指着大将军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但也就因为这句话,他被梁冀在饼里下药给毒死了。   刘缵死的时候才九岁,自然来不及为帝国准备好下一届接班人。在接下来推选继任者的激烈斗争中,很快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派拥戴蠡吾侯刘志,一派拥戴清河王刘蒜。    “拥志派”的代表是辅政的太后梁,还有她的哥哥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梁冀;“拥蒜派”的代表是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当朝三公,以及 外交部部长(大鸿胪卿)杜乔等一批朝臣。双方势均力敌,梁家兄妹手握大权,实力占上风;李、杜等人占据道德高地,舆论占上风,一时难分高下。   梁家兄妹力挺刘志有两个原因,一来刘志正要娶了梁太后的妹妹梁莹;二来刘志年龄相对较小,才十五岁,据说有点智商不高,呆头呆脑,傻啦吧唧。而刘蒜血统更纯、更加成熟,贤明有德,在士人中颇有声望,意味着这个人很难以驾驭。   两派据理不让,尤其是李固、杜乔二位,把这件事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争得很凶。“拥志派”眼看有点撑不住,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梁冀打算妥协。要不是宦官集团的及时介入,东汉帝国第十一任皇帝就该是刘蒜了。   东汉到中期以后,政坛逐渐分化出四股势力:皇帝、外戚、宦官和士人。这四派力量分治天下,当它们势均力敌时,天下就能太平一阵儿,那就是国家的大幸。要是某一派或某两派的联盟突然崛起,那就不得安生,必定斗得腥风血雨。   在这场难分胜负的对抗赛中,曹腾团结了整个宦官集团,使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拥志派”一边,使得胜负的天平慢慢向梁家兄妹倾斜。   据史书记载,在梁冀、甚至要让步的当口,曹腾深夜密访梁府,希望梁冀不要妥协,并表示全体宦官同仁都坚决支持梁冀挺刘志。    宦官是一个群体,共同的身世、经历、屈辱感和强烈的追求容易让他们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每当大事来临这种同盟将一次次显示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此前已然如 此,此后还将继续如此。曹腾让梁冀明白,他不是一个人,他后面还有人,他们将全力挺梁冀、挺刘志,这让梁冀顿时感到信心大增。   第二天,朝堂上开会再议此事,梁冀当了回贿选总统曹绲:刀枪往门口一架,拥戴刘志当皇帝的站着走出去,支持刘蒜的躺着抬出去!   对于在道德和舆论方面占有先天优势的士人们,梁冀改变了策略,不再跟他们比谁更道德,而是比谁更流氓,这一下子就扎中了士人们的软肋。士人们不仅流氓不起来,更要命的是往往经不起流氓的恐吓。曹绲胜利了,梁冀也胜利了。

假如关羽华容道没有释放曹操,会有怎样的结局?曹操必

无论是关羽、曹操还是诸葛亮,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顶级的人物,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中都是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关羽重义气,曹操为一统天下而努力,其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一提的是,在后人的眼中,关羽已经成为了“关公”,后人的祭祀。从这一点来说,关羽的义气受到了人们的认同。 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让人们对三国时期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大部分人了解三国时期,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其次人们了解隋唐时期,也都是通过隋唐演义。这些小说的出现,让人们对历史上的乱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不可以当成正史去看。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虚构的描写。 说关羽释放曹操是虚构的,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无疑是非常精彩的描写。那么,不如假设一下,假如关羽没有不念昔旧情,执意要斩杀或者擒捉曹操。曹操能否逃过一劫呢?赤壁之战中,曹操命大,被张辽保护下来,之后曹操得以活命。刚逃跑的曹操就遇见了吕蒙、凌统。当时的吕蒙、凌统引出兵马。 除了关羽,还有关平与周仓。樊城之战,关平大战庞德三十合不分胜负,战徐晃三十合也是不分胜负。通过这一的战绩来看,关羽一方的武力值简直是爆表的,对于曹操来说,假如关羽不放走他,曹操肯定是没有办法打败关羽的。也就是说,关羽释放曹操,是义气所为。其实,假如关羽不放走曹操,那么曹操肯定是必死无疑。 说一些题外话,假如关羽不放走曹操。只能说明蜀汉太没有远见。当时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曹操死在华容道,也许,江陵就会失守,东吴的威胁就不存在了。说不定东吴会崛起的很快。这对蜀汉来说,肯定是巨大的威胁。其次,孙刘联盟会撕破脸。毕竟当时的刘备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曹操死后,孙权就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了。

演义趣事:曹操与孙权的鏖战 使刘备趁机做大

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在轻易南下。他开始专心经营北方,其实当时曹操自己的内部也不稳定,他也需要时间消化占领地。但是两年多之后,曹操却丧失了一个天赐良机。由于马超等人的牵制,曹操眼睁睁的看着刘备进入西川而没有丝毫的办法。在曹操准备趁刘备立足未稳进攻时,东面的孙权又开始进攻江淮地区。最终曹操不得不放弃进攻刘备的计划,率领军队主力对付孙权,留下来西川这个遗憾。 一、赤壁兵败之后,曹操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在赤壁之战失利以后,曹操损失了一部分军队和粮草,这是曹操千难万难积攒的家底。当时的北方地广人稀,曹操战败以后,需要很长时间休养生息,他不具备国家鼎盛时期那样的力量。在修养两年之后,曹操决定再次动武,不过他的目标不是江南,而盘踞汉中的张鲁。汉中是西川的门户,曹操此举的用意非常明显。诸葛亮能想到的计划,曹操自然也能想到。不过西北地区的马氏集团一直是曹操的一块心病,他们虽然名义上服从曹操的命令,但是私下里一直想进军长安。为此曹操利用马氏集团首领马腾进京的机会,控制了马腾。在三国演义里说曹操杀了马腾,进而激起了马超的反叛是不正确的。 曹操希望利用马腾要挟马超投降,但是马超太坑爹了。他老爹还在曹操手里,他就起兵了,到了这个份上,马腾的命自然也保不住。马超的反叛出乎了曹操的意料,这不在曹操的计划之中。不过不要紧,曹操有把握击败马超。西北骑兵军团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曹操想击败马超没有那么轻松。就在曹操与马超鏖战之际,刘备开始了自己的入川计划,而且是刘璋请刘备进去的。在击溃了马超的第一轮进攻之后,曹操想立刻下手进攻汉中,然后再与刘备抢夺西川。从当时的时间上来看,曹操还完全来得及。但是就在这要命的时刻,北方的草原民族又来了。曹操又不得不命令军队抵御这些野蛮者,这延误了曹操宝贵的时间。 二、曹操平定马超时,刘备正好获得了西川 最扯的事情出现了,就在曹操击退了草原部落的袭扰,准备染指汉中时,坑爹的马超再次卷土重来。这次曹操当真是怒了,不彻底打垮马超,那就什么事都干不成。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徐晃等人与马超反复厮杀,马超逐渐落入了下风。而与此同时,诸葛亮已经率领张飞等人入川支援刘备,刘备夺取西川的步伐开始加快。截止214年年初,夏侯渊终于彻底击溃了马超,占领了马超的根据地。马超无奈之下只得投降汉中的张鲁,而此时的刘备已经攻破了成都的门户雒城。紧接着就是刘备收降马超,然后占领了整个西川的事情,由于马超的牵制,曹操丧失了与刘备争夺西川的时间。刘备自然明白西川的重要性,如果曹操控制了西川,那他和孙权一块完蛋。 在刘备获得西川地区之后,曹操自然是十分忌惮,刘备即将拥有与其正面对抗的实力。为了将刘备的崛起扼杀在摇篮之中,曹操在平定了西北之后,开始挥师进攻汉中地区的张鲁。张鲁很明显不是曹操的对手,这个神棍不得不投降。根据曹操的计划,他打算在夺取汉中之后直接南下。此时刘备虽然占据了西川,但是尚未站稳脚跟。虽然自己将付出较大的伤亡,但是击败刘备、夺取四川地区什么都值得。曹操开始准备部队,计划全力进攻西川。刘备自然也知道自己的家底无力抵抗曹操,这还要拜托他那神一样的队友孙权帮忙。就在曹操准备进攻西川之际,孙权开始大举进攻江淮地区,这使曹操不得不回师救援。 三、曹操与孙权的鏖战,给了刘备立足的时间 其实孙权之所以要进攻江淮地区根本不是为了支援刘备,孙权认为曹操很有可能击败刘备、进而取得西川地区,而自己需要更大的地盘与曹操周旋。因此孙权几乎出动了自己全部的家底全力进攻江淮,江淮地区实在顶不住了,这才不得不向曹操求援。曹操只得暂时放弃进攻西川的计划,率领军队支援东部战场。曹操的撤退给刘备赢得了喘息之机,在两年的时间内,刘备逐步消化了西川地区。到了217年年底,刘备已经开始主动在西线挑战曹操。至此曹操发现刘备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自己想完全击败刘备,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经基本形成,而刘备方面已经调动军队全力进攻汉中地区,汉中像一块巨石一样一直悬在刘备的头顶。

曹操为何要捉拿活赵云?曹操为何不让人杀死赵云

三国演义上有这么一段,赵云在曹操大营里,为了救幼主阿斗,不惜七进七出,那么多曹营将校,居然束手无策。那么曹操果真杀不死赵云,赵云一个人难道真的能单挑曹军百万大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么曹操为何要出现这一个昏招,否则,赵云连同阿斗不就死在曹操手里吗? 小说中写道赵云在曹营中冲杀,曹操在景山顶上,看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得脱此难;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这个故事有人说是徐庶向曹操提的建议,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可如今看到赵云在曹营中左突右杀,非常担心。为了救赵云,才对曹操说:如果你能活捉赵云,我一定可以帮你劝降赵云,曹操这个人是个很爱惜人才的,当然想要收服赵云。可惜这个赵云,和当年的关羽差不多,都对刘备忠心耿耿,都不是用语言所能打动的。 那么曹操为何不让人杀死赵云: 其一,财大气粗,牛气。自以为天下江山都是自己的了,因此想招募更加优秀的人,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在有赵云这样的人才,当然要像猫抓老鼠一样故意玩玩赵云。看他到底有多大的本领,把他活捉,当然曹操也更希望赵云能为自己所用。 其二,抓到赵云,就是抓到刘备。赵云是刘备手下最信任的将领,担负着保卫刘备妻子老小的重任,曹操不能不知道赵云的名字,如果生擒赵云,刘备手下最机密的东西肯定能暴露无遗。如果赵云被自己所用,刘备集团将不攻自破。 其三,一旦捉到赵云,徐庶就无话可说,都是从刘备那里分化出来的人马,要杀要留,徐庶等人只有感恩的份。 事实上,三国演义虽然写了曹操的奸诈,却也写了曹操极为爱惜人才,尤其是对关羽、对赵云,可惜流水有情,落花无意,曹操再努力也没有用,因为刘备的安抚工作做得更好,曹操才只有对这些大将只有感慨的份。 文/李治亚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遇到赵云,他是如何做的?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号称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在演义中非常精彩,这里不说正史,只讨论演义。曹操逃命期间,中了孙刘联军的埋伏,多次遇险,差点丧命,先后被东吴大将吕蒙、凌统、甘宁、太史慈和陆逊追杀,仓惶逃命。 后来,曹操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遇到赵云,曹操下令,让张郃、徐晃双战赵云,他自己趁机逃走。曹操为何让张郃、徐晃一起上?难道见赵云心里有阴影? 曹操败逃的路上,最先遇到吕蒙,为了安全起见,曹操下令让张辽断后,遇到太史慈时,让张郃断后,但是,遇到赵云,曹操不敢大意,让张郃、徐晃两打一,为何上双保险呢? 先看演义中的精彩描写。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太史慈见了,与陆逊合兵一处,冲杀将来。操只得望彝陵而走。路上撞见张郃,操令断后。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操教徐晃、张郃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 也许,在曹操心中,张辽对付吕蒙,足够了,甚至绰绰有余,张郃对付太史慈和陆逊,也足够了,但是,遇到赵云,曹操不得不慎重考虑,下令徐晃和张郃双敌赵云。 为什么要双保险?很明显,徐晃或张郃,如果只派其中一个人,曹操心里没底,也就是说,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是赵云的对手。 曹操为何对赵云这么惧怕?这是因为长坂坡之战时,赵云为了保护刘备的儿子阿斗,奋力死战,突出重围,砍倒几面大旗,夺槊三条,杀死曹军名将五十多员。 当时,曹操还不知道赵云的名字,曹洪骑马冲过去问,阵中战将,留下姓名?赵云报了自己的名字,曹洪吓得都没敢上。 就这么一战,曹操被吓坏了,从此留下阴影。现在,遇到赵云,曹操当然要认真对待,否则,自己性命不保。 曹操下达命令,让徐晃、张辽去敌赵云之后,他本人则不顾尊严和面子,冒烟突火而逃。作为统帅,曹操可以说什么都顾不上了。 徐晃和张郃也不傻,作为挡箭牌,他们也不愿意死战,老板跑了,见好就收,比划两下也撤退了,好在赵云只顾抢夺战利品,没有追赶,让徐晃和张郃全身而退,赵云给了他们面子。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选择投降曹操,到底是因为什么?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刘琮举州投降。在当阳击溃刘备后,曹操准备乘势进攻江东,江东群臣面对曹操大军绝大多数都主张投降。其中以威望、地位最高的张昭为首,自此投降成为了张昭的人生污点,他也因此被戏称为“带投大哥”。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孙策临终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因此网友们更是调侃,孙权是不是听错了,对曹操是战是和这种事应该问周瑜,不应该问张昭啊!调侃归调侃,今天我们来说说,如何看待张昭主张投降这件事? 观点一:各顾妻子,挟持思虑 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江表传》 以上这段记载出自《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当时以张昭、秦松为代表的群臣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鲁肃没有发言。于是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马上跟了出去,表达了自己主战的意见,同时建议孙权召回带兵在外的周瑜。 周瑜回来后表达了坚决抵抗的决心,并且为孙权详细分析了曹操方面的四个劣势(北土不安、不善水战、马无藁草、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孙权听后大为激动,抚摸着周瑜的后背说出了上面的一番话,孙权认为张昭等人主张投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各顾妻子、挟持思虑。 其实鲁肃劝孙权的一段话也基本是这个意思,鲁肃对孙权说:“我鲁肃是可以投降曹操的,凭借我的家世名声,投降后不会影响我在曹操那里做官,但如果将军您投降曹操,结果如何就未可知了!”的确,以张昭天下名士的影响,投降后待遇不会比现在低。 观点二:遵守孙策遗命,缓步西归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吴历》 这段记载说的是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之前遗命由张昭辅佐孙权。我们先不讨论“君便自取之”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后一句话“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如何解释“缓步西归”呢?有不同的说法,一是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指江东集团撤出江东,回到江西,或者说淮南地区。江东集团中有很多淮南地区的人,包括孙策也是从袁术那里渡江进入江东的,说回到淮南地区是“西归”也说得通。 但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如果孙权等人连江东都待不下去了,那么回到淮南地区会更加难受,将会受到曹操以及江东新势力的两面夹击,这恐怕不符合孙策的预期。所以小编还是倾向于黎东方先生的说法,“缓步西归”的意思应指归附于江北的曹操。 因此有观点就认为,张昭主张迎接曹操,归附于曹操实际控制的东汉朝廷,本来就是守不住江东的退路。所以张昭主张投降并没什么大问题,他是在按照孙策的遗命行事! 我的看法 《资治通鉴》记载张昭是这样说的:“曹操挟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动辄以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我们所依仗的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又非常悬殊。因此,最好是迎接曹操,归附朝廷。” 张昭的意思非常明确,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大义,抵抗没有依据;第二,从现实来说,本来我们所依仗的是长江天险和水军,现在荆州为曹操所有,长江天险不复存在,曹操也有了荆州水军;第三,双方实力悬殊,曹操本身兵力就多再加上刘表的水军,我们抵抗不可能取胜。 张昭的分析是非常实际的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也确实那样,而且并不是张昭一个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当投降。而认为应当抵抗的其实只有两个人——鲁肃和周瑜(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而且张昭他们投降的是东汉朝廷,不是向曹操投降,所以张昭其实没有什么大错。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昭也是有不足之处的,那就是他的战略眼光不足。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都看出了曹操的弱点,并且认为如果孙刘联合起来,击败曹操是可能的。而张昭则直接放弃抵抗,准备迎接曹操大军,这的确是他犯得一个错误。 史书记载,张昭是一个容貌谨严,性格刚强的忠正之士,自他受孙策遗命之后,尽心竭力的辅佐稚嫩的孙权,为东吴兢兢业业立下许多功劳。如果说他是为了一己私利选择投降曹操,那我是不认可的,我更倾向于由于眼光的局限性,导致张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所以选择按照当年孙策的遗命,归附于朝廷。

一代鬼才陈矫为何会选择投靠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喜欢三国的人对曹操一定不陌生,在起兵之初,就曾在用人上提出“唯才是用”的战略方针。事后他也确实秉承着这一用人原则,以至于他帐下最后汇集了,当时三国中很多顶尖的人才。而这其中可能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陈矫了。 陈矫(?-237年7月11日),字季弼,广陵郡东阳县人 。本姓刘,因为过继所以跟着母族改姓为陈。早年期间陈矫为了避难曾南下迁往江东地区,孙策和袁术,都是当时诸侯中的佼佼者,陈矫先后拒绝了孙策、袁术的招揽,兜兜转转还是回到本郡。 后来广陵太守陈登邀请陈矫出任郡功曹,陈登虽然为人比较骄傲,但对陈矫足够敬重,吩咐陈矫到许昌去。期间二人聊起了天下英雄,陈娇便说起以仁义闻名于世的刘备才是他内心真正的辅佐之选。当时刘备正在徐州,陈矫听闻老友陈登也在徐州,便前去拜访,陈登对刘备评价之高,又一次的让陈矫迫切的希望与之见上一面。 然而第一次见面就让他失望了。刘备也并没有希望陈矫出山辅佐他的意思,陈矫气急之下,建安六年左右,借着陈登和曹操的关系,陈矫向曹操毛遂自荐。曹操对陈矫也是十分的尊重与信任,他也为曹操提供了很多见效显著的治国方略,他还建议曹操要在江东孙家势力强大之前,就应该将其消灭。然而后来曹操经历赤壁大败,孙权势力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陈矫的目光是多么有远见。 陈矫一开始是曹操的司空府掾吏,与大多数名士的经历相似,也担任过县令、太守、都尉等职务。在曹操恢复丞相后,陈矫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能出现在这个位置上也说明了曹操对陈矫才能及忠心的认可。后来曹操逝世陈矫就规劝曹丕应当迅速即位,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曹丕也顺利的当上的皇帝。上位后的曹丕投桃报李,夸赞陈矫智略过人,属于一时俊杰,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是国家需要的人才。陈矫进爵为东乡侯,食邑六百户。有一次魏明帝想要去查看一下文书。陈矫却说这些文书是臣的职分所在,而不是陛下您所应了解的事情。如果是臣做得不称职的话,就请陛下罢免臣的职务。陛下最好回去吧。魏明帝见他如此认真负责于是便回去了。事后陈矫被迁升任侍中、光禄大夫。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陈矫升任司徒。同年七月,逝世,谥号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