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商朝

外壬简介—商朝第十一任君主

外壬(生卒年不详),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子姓,名发,商朝第十一任君主。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一说在位10年),病死,葬地不明。 人物生平 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乃诸侯不朝。《史记·殷本纪》云:“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商朝开始衰落。外壬死后,由其弟河亶甲继位。 人物故事 外壬即位后不久,姺与邳两个侯国发动了叛变。姺是有莘氏的后代,商汤曾娶了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就是作为媵臣陪嫁到商的。因此,有莘氏与商朝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由于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后人封于姺后就时服时叛。邳是夏禹车正奚仲的后人,也就是说是仲虺的后代,初时也与商王室的关系很好,这时也起来叛商了。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汤时的左丞右相,他们都起来反叛外壬,可见当时商王室的衰败。 对于姺、邳的叛乱,外壬一点办法也没有,据说是“大彭国”帮助平定了姺人、邳人的叛乱。“大彭国”是在彭氏部落首领彭祖的带领下建立的,是夏朝时东方比较强大,政治关系也比较密切的属国。 到商朝前期,大彭国也还是比较强盛。彭祖相传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很懂得养生之道。其实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岁,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外壬在位十五年,死后由河亶甲夺得帝位。 商朝皇帝列表 次序 日名1(祭名) 日名2(祭名) 庙号 名 备注 1 大乙 天乙 高祖 履 商王,子姓   大丁 太丁 (无) 托 未即位,追尊为王 2 卜丙 外丙   胜   3 — 仲壬   庸   4 大甲 太甲 太宗 至   5 — 沃丁   绚   6 大庚 太庚   辩   7 小甲 小甲   高   8 雍己 雍己   密   9 大戊 太戊 中宗 伷   10 中丁 仲丁   庄   11 卜壬 外壬   发   12 戋甲 河亶甲   整   13 且乙 祖乙   滕   14 且辛 祖辛   旦   15 羌甲 沃甲   逾   16 且丁 祖丁   新   17 南庚 南庚   更   18 象甲 阳甲   和   19 般庚 盘庚 世祖 旬   20 小辛 小辛   颂   21 小乙 小乙   敛   22 武丁 武丁 高宗 昭     且己(孝已) 祖己(孝已)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   祖戊 祖戊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 23 (未闻其祭名也)   (无)   篡位,甲骨文中有记载 24 且庚 祖庚   跃   25 且甲 祖甲 世宗 载   26 廪辛 廪辛   先   27 康丁 庚丁   嚣   28 武乙 武乙   瞿   29 文丁 太丁   托 甲骨文中亦作“文武丁” 30 帝乙 帝乙   羡   31 帝辛 帝辛   受(受德)    

解密商朝皇帝:最后一位商纣王到底有多少的残暴

夏桀商纣,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暴君。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们的共同点是残暴的对待民众,因此悲惨的结局便是免不了被其他王朝所替代。 商纣王号帝辛,是中国历史上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位三十年,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征伐东夷、开疆拓土。 历史真实的商纣王非常残忍,但是他并不是一个酒囊饭袋,商纣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商纣王从小就能言善辩,能把错的说成对的把死的说成活的,商纣王就是凭借这样的本领征服了很多糊涂的诸侯。后来的商纣王自以为是,逐渐养成了一种骄纵的习俗,最终毁了自己和商朝几百年的江山。 说起商纣王的残暴我们不得不谈下一个当时的绝代美 女-苏妲己。根据历史记载商纣王攻打苏氏,苏氏为了避祸便全国选美女贡献给商纣王,这个苏妲己就是这个时候被当做礼物送给商纣王的。商纣王自从得到妲己以后自然也不理会苏氏了,每天的纵情声乐,歌舞升平。商纣王为苏妲己建了一个高过千尺的鹿台,并且用各式各样的珠宝放在鹿台的各个角落。 曾经有人说商纣王在玩乐这一方面比上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商纣王把有事上奏的大臣冷在门外自己在鹿台尽情淫乐,纣王和妲己让下面的男男女女脱光了衣服跳舞,干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甚至命令乐师创作了不少淫乐的音乐。 提起商纣王当然不能光说他的淫乐,商纣王的残忍也是出了名的。尤其是那个炮烙之刑,简直残忍到了极点;据说这种刑罚方式是苏妲己发明的,具体刑罚流程本人不忍细说,想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

商朝人所使用的武器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商王朝建立后,汤吸取夏桀灭亡的历史教训,体恤民情,注意组织发展生产,曾告诫各级官员“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事,予及大罚殛汝,毋予怨”(《尚书?汤诰》),所以当时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作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农业,由于工具的先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和耕种面积的扩大,农业经济极为繁荣,不仅显示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为供养、发展军队方面提供了物资基础。商代畜牧业也较发达,驯养的畜类增多,数量也极为可观,有时一次祭祀就用上百头牛羊。驯马显得日益重要,设有专职的“马小臣”等负责王室马匹的饲养和管理。畜牧业的发展为商朝军队提供了运载能力,使军队的机动性大为提高。 与兵器生产密切的手工业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尤其是王室贵族控制的手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表现为专业的进一步分工和产品种类、数量的增多,其中青铜冶铸业尤为突出,不仅远胜夏代,而且显示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如安阳殷墟5号墓仅为一座中型墓,其随葬铜器就有468件,总重量达1600多公斤,而且所有器物造型别致精巧,可见铸造技术极具水平。这不仅反映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精熟,而且也说明当时已有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这就为青铜兵器的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商代的青铜手工业,为大小奴隶主所掌握,实行集中经营管理,除制造礼器、用具外,主要是生产兵器,从考古发现的商代都邑遗址中,发掘出以铸造刀、镞为主的作坊。当时的兵器种类有戈、矛、钺、戚、刀、镞(箭头)、盔等。 武器――戈 戈,是一种装有长柄的勾形兵器,有锋利的双面刃和前锋,柄长一般约3 米(六尺六寸),其基本性能为既可以勾割,又可以啄击。戈起源于原始人群狩猎的工具,最初是模仿兽角和鸟啄的形状,将兽角绑在木棍上,以起到延长手臂的作用,这是戈的雏形。后来出现了打制的石戈,石戈的特点是“本粗而末尖”。当青铜铸造业出现后,青铜戈也随即产生,铜戈仍是仿照石戈制成。殷墟早期出土的铜戈只有援和内,这时的戈是与柄成直角安装在柄上的,安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内安摹保ǎì,即柄),就是把戈从内插入木柄头的槽孔里;一种是“銎安摹保銎 qióng,即孔),就是把木柄插入戈的銎孔里。两种安柄方法比较而言,后者较为便利,但不如前者牢靠,在勾、啄敌人时,銎安牡母晖往会左右松动或向外倾斜,影响杀伤效果。因此后来趋向于“内安摹钡姆椒ǎ并加以改进,在戈内的中央穿一小孔,同时在柄槽两边与戈内小孔相对应的位置也凿孔,用木棒将戈和柄贯栓起来,使戈和木柄的结合更为牢固。随着使用经验的积累,到商中后期,戈的形状又有改进,开始将戈的内改为弯曲的勾状。 戈是车战的基本格斗武器。商代车战已有相当的规模,因此戈已被大量使用,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兵器中有2/3以上(91件)是铜戈,而在殷墟西区聚葬地出土的青铜兵器中,戈也约占2/3。殷商时期的武器――戈 武器――矛矛[又叫A(shī,同A、铊、A)、 (cōng)、(shuò)、铍(qí)],是一种装有长柄的尖状刺杀兵器,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最早是用尖形的石块或骨角作矛头,绑在竹木杆头,用以锥刺。石或骨角质的矛头无定形,以尖削为特点,到青铜时代,才有较一致的形制。根据殷墟出土的大批实物来看,商代的铜矛,矛头呈尖叶形,刃部有双锋,下部是安柄的铜形銎,銎部两侧有环或孔,用以系缨。安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直接透于矛头;一种仅止于矛銎。商代矛头还有一个特点是銎比刃长,到周以后,銎与矛的长短比例以及脊角的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祥见后文有关西周的兵器一节)。矛柄长一般为一丈八尺(550cm)。矛是古代步兵使用的主要格斗兵器,在商代已有大量的使用,如殷墟1400号大墓墓道中出土有成捆的矛700支,每捆10支。殷商时期的武器――薛师矛武器――斧、钺斧、钺,斧、钺形制相近,区别在于钺刃宽大,柄长;斧刃窄,柄短。据《说文解字》释“大者称钺,小者称斧”。斧、钺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斧,随着青铜铸造业的出现而改用铜制。斧、钺安柄的方法,最初为内安模这种方法不够牢固,后改为“銎安摹薄8、钺虽均为砍劈兵器,但钺在商代主要作为军权的象征,因此钺除青铜制作的以外,还有用玉制成的。古代军事首领在军事活动中常常杖钺执旗以指挥军队。一般来说钺的大小与军权的大小成正比,已发现的大型铜钺刃宽近40cm,重达5000克。据《六韬?军用篇》记载,武王军中有“大柯斧”,刃宽8寸,重8斤,柄长5尺多,名为“天钺”。从殷墟出土的兵器来看,斧、钺在商代已是重要兵器之一。殷商时期的武器――斧、钺 武器――殳 殳(Shū),又叫做杵(chǔ)、杖、棒,是一种竹木制成的打击兵器。在夏、商、周三代均列为五兵之一,是军队中的基本兵器之一,多用坚木削制而成,长丈许,上端有棱、尖,既可像木棒一样击扫,又可以挑刺。因其取材和制作均较简单,因此可以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商代虽然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已相当发达,但因原料开采和制作工艺都较复杂,所以还不可能完全代替木石兵器。当时在军中殳类兵器仍大量使用,《书经》中即有载:“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杵即是殳。这种兵器直到春秋时仍有使用,而自春秋以后,殳的质材和形状都有改变,从单纯的木制发展为套有尖角形的铜头或铁头,此外尖头后部还有球状铜箍。 武器――刀 刀,是一种近接肉搏用的砍杀兵器,由原始社会的石刀发展而来。商代的青铜刀数量极少,且型制非常短小,作甲士护身之用,仅为一种辅助兵器。1975年在甘肃东乡村马家窑遗址和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分别出土的铜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两件青铜刀,距今已有4000多年,其形式尚未脱离石刀的特点。从殷墟出土的商代铜刀看,较夏代有很大进步。商代铜刀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直脊的,一种是弯脊的,一种是直脊而首部上弯的,有的握柄上还有抵环。殷商时期的武器――刀

商汤简介 兴兵伐夏成为商朝创建者

商汤,是商朝的创建者,亦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子姓,名履,也叫成汤、天乙、大乙、唐、武汤。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建立商朝后称王在位12年。百岁而崩,庙号商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商汤原是商部落的首领。商族是黄帝族的后裔,始祖契,曾辅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故名商族。相传有皇吓子简狄在河边洗澡,看见一只黑色的大鸟下了一个蛋,她出于好奇,便把蛋吞下肚去,结果便未婚而孕,生下了契。这个传说说明商是鸟图腾的部落,也说明当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类知母不知父,男人纵情之后丝毫不用考虑家庭拖累,也不会负任何社会责任,堪称是男人纵情的黄金时期。自契到商汤,共十四代,期间,商族经过了八次迁徙,到汤时才建都于亳。 商汤是一位胸怀大志的部落首领,他当然不会满足于现状,早就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而夏桀的残暴不仁正好给他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各诸侯国陆续与夏王朝离心离德,天下实际已经是四分五裂,这更给商汤提供了实现其政治抱负、发挥其政治才能的舞台。 当时,商与另一诸侯国葛毗邻。商如果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先征服葛。但师出无名,恐天下不服。为此,商汤利用葛的首领葛伯不祭祀祖先神灵的事件,派人前往诘问,当然是想以此挑起事端。可这个葛伯是一个不思进取、只顾眼前利益、贪图蝇头小利的人,根本不会明了汤的真实用心。因此对于汤的责问,他并不放在心上,只是想以此来赚点小利,便跟使者说是没有牛羊来作祭品。汤便派人送去牛羊,葛伯却把牛羊吃掉,仍然不去祭祀。汤又派人去诘责,葛伯狡辩说是没有粮食。汤便派人去帮助葛种田,并让一些老人到田里给种田的人送饭。结果葛不单不思悔改,竟然变本加厉,带人沿途抢劫送饭的人。汤本意是想通过这些小恩小惠慢慢地对葛进行“和平演变”,没想到葛伯如此不仁不义,那当然正中汤的下怀。于是汤便让人先到处制造舆论,使天下人都觉得葛伯是如何的不堪,他自己是如何的仁至义尽。看看时机成熟,他才发兵,一举灭了葛,为自己统一天下扫清了障碍。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和舆论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所以对于他这次侵占别的部落的行为,天下人认为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那些受葛伯迫害的人报仇,代他们讨回公道。就连夏桀听说事情经过后,也只能点头同意商汤的这种行为。由此可看出商汤的政治手腕。 商汤很了解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注重网罗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不带门第之偏见。伊尹原是有莘国的奴隶,一直想投靠商汤,可是苦于没有机会。后来有莘侯的女儿嫁给商汤为妃,伊尹作为陪嫁的“媵臣”随去,成为汤的厨师。伊尹便故意把饭食做得有时可口,有时又过咸过淡,以期引起汤的注意。果然,汤把他叫去责问,他马上利用这个机会展露自己的才能,侃侃而谈,向汤陈说天下大势和治国之道。汤大喜,遂破格提拔他,后来伊尹便成为汤的右相。汤的左相仲虺原是夏王朝的高干子弟,他的祖先当过夏禹的工业部长,家庭显赫,本来可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是他不满夏桀的暴虐,投奔商汤。而像仲虺一样不满夏桀的暴虐而投奔商汤的“革命青年”为数不少。这些人才在商汤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伊尹和仲虺更成为商汤的左膀右臂,使商汤如虎添翼,更加锐不可当。 有了伊尹、仲虺的辅佐,商国人民安居乐业,生产经济大为发展,国力大增。商汤更是以“仁”“德”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传说有一次汤出巡,看见一个人在捕鸟,张开了四面网,然后跪在地上念念有词:“愿天下四面八方的鸟都飞进我的网中。”汤觉得这样做把所有的鸟都捉光了,太残忍了。于是便命令那人撤去三面网,只剩下一面网,并说:“所有的鸟听着,你们愿向左的就向左飞,愿和右的就向右飞,只有不听我的话的鸟,才飞进我的网中。”这就是成语“网开三面”的由来。现场有许多舆论工作者马上把这消息传了出去。于是许多诸侯听说了,交口称赞汤:“汤的仁德真是让人叫绝啊,连禽兽他都顾及了,真是没得说了。”商汤的仁慈宽厚很快赢得天下人心,许多诸侯、方国、部落纷纷归顺了商。商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 商的势力增大,引起夏桀的恐慌,因为这毕竟是对夏王室统治的严重挑战。于是桀便召商入朝,趁机将汤囚禁于夏台,妄图以此达到打击商的目的。这一招确实非常毒辣,一下就打中商的软肋,类似于“擒贼先擒王”的手段。为此,伊尹、仲虺两人利用夏桀贪财好色的弱点,投其所好,搜集大量珍宝美女进贡,并大量贿赂桀的亲信,散布商汤忠于夏桀的讯息。夏桀果然中计,放汤归商。这件事,夏桀更加丧失人心,而商汤则进一步赢取人心。很多诸侯国都叛夏归商,商汤可谓因祸得福。 经过充分准备,眼看时机成熟,商汤果断出击,出兵征讨韦、顾,使忠于夏朝的诸侯国昆吾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汤本想乘胜追击,攻打昆吾。但伊尹为他分析说,夏朝虽然国力渐弱,但还有精锐的“九夷之师”,而昆吾是夏王朝较大的诸侯国,且是桀的亲信,若是攻打,夏桀必定调集“九夷之师”前来支援,以硬碰硬,决然没有好果子吃。他建议商汤给夏桀灌一下迷魂汤,遣使携带厚礼向夏桀朝贡请罪,好言服软,使夏桀失去戒心,之后再伺机出击。商汤依计而行,结果夏桀果然中计,认为商虽然强大,但依然请罪称臣,说明还是服从他的统治的,不会对他造成威胁。于是夏桀便放下心来,继续他那荒淫无度的生活。而昆吾则将商停止进攻看成是服软,自忖自己兵强马壮,于是竟然主动进攻商。商起兵迎战,一举歼灭敌人,杀死夏伯,消灭昆吾。 由于夏桀的无道,夏王朝国力日渐衰弱,伊尹向汤献计:今年不再进贡,以试夏桀的反应和夏王朝的实力。结果夏桀得知商消灭了昆吾,又不进贡,大怒,便命令“九夷之师”讨伐商。伊尹说夏王朝还有九夷之师的支持,说明还有一定实力,时机还未到,便让汤派人向夏桀进贡请罪。夏桀便停止进攻。一年后,商汤又故意不进贡,桀又命今九夷之师要进行征讨,但由于他的荒淫无道,九夷之族已经先后叛离,再也不听他的指挥。伊尹认识到夏王朝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再也无力抵抗商的进攻了,这正是伐夏的大好时机。于是商汤召集五千精锐之师,大败夏军。桀弃城而逃,于南巢被俘,夏亡。 就这样,经过近二十年十一仗,商汤终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商朝,成为商朝的开国帝王。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赋,发展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增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商朝时期的人们过节吗?过的都有哪些节日?

其实过节这个概念早在4000多年的商朝就有了,商朝的纪念日也有很多,例如元旦啊,冬至啊,春节什么的。 冬至是最古老的节日。在商朝是代替春节的节日。其他的都是在后代演化而来。中国新年元旦的来历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商朝的养狗习俗,在考古材料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以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文化遗址,均发现有大量的家犬骨骼。在商代的墓葬(尤其是晚期墓葬)中,用狗作殉兽的习俗十分流行,殷墟历年来发掘的殷代墓葬,不管是贵族或平民墓,多半见有在棺底(腰坑)或棺面(二层台)上下殉葬家狗的现象,江苏铜山丘湾发掘的社祭遗存中也发现用较多的狗来祭祀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商代养狗习俗的风行,是与日常生活之需(如食用和利用家狗作防卫)和殉葬、祭祀之风密切相关的。甲骨文中也有不少用狗作祭牲的记录。如“其宁风,三羊,三犬,三豕”;“贞,于东五犬五羊五豕”;“丁巳卜,又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这表明家狗在商朝人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利用价值。 「鬼神」是祖先所化,那么,「神」呢?在孔子的思想中,并没有特意的突显出「神」的地位,在论语之中,单独提到「神」的地方只有一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第三〉这里的神,与祭祀画上了等号,而祭祀,其实源自于商朝的习俗,商朝祭祀天神、地只、人鬼,特重人鬼,如果「祭如在」指的是祖先,那么,「祭神如神在」指的必然是不同于祖先的存在:百神。 商朝和周朝之祖先追溯到黄帝。这是最先认祖归宗。其次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夏后氏少康封其庶子于越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这是最早的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到了商朝,各王入宗庙,逢年祭祀。周朝延续这一传统。一直至今。商人尚白,白色才是最高贵最吉祥的颜色,所以商王穿的王袍也是白色的,一切喜事都是穿白色。商人尚武,是战士国家,而红色是血的颜色,象征着死亡,他们认为战死光荣,用血的颜色来举办葬礼丧事。 商朝也有强抢婚的风俗。《易经》中有记录。歌谣《爻辞》(4首)见载 《周易》的卦辞、爻辞中,保存了一些古代歌谣。《易经?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这是写抢婚的诗。抢亲者打扮得很淡美,全身素白,乘坐的白马也是纯洁无杂;自称不是强寇,而是聘求婚配的佳偶。《易经?屯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首写接近女家的情景:生怕惊动了对方,一路上行进非常谨慎。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但不是强寇,是为婚事而来。《易经?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首写归来的情景:骑着马盘旋慢行,因女子不愿跟着走,故泣血伤心泪涟涟。 商朝是不允许乱伦的,商朝在统治前期已有道德观念,如兄妹乱伦都被禁止。商朝早期也流行过转房婚。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媳。像姐妹、姑侄同嫁一人更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孟子・;万章》载:二嫂使治朕栖。 商代婚制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然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又呈现出形态多变的复杂的时代内涵,所谓一夫一妻,只不过是一妻唯许一夫,而对男子而言,却每每娶多妻,尤以贵族阶层的男子为常见。不是坊间的无由猜测,郭沫若、吴晗、李亚农等著名史学家都认同这种观点。从甲骨文来看,商人有全民族经商的传统,早在商朝立国之前,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驯养牛马用于远距离经商。《易・;系辞》对此记载道:“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后世商王非常尊崇王亥,在他祭祀时隆重到一次用掉三百头牛。 安阳迄今出土令人咋舌的一系列国宝中,有来自南海的龟板、来自新疆的和阗玉、来自马来西亚的贝壳、来自长江中上游的铜矿等,这些出土的文物距离原产地相当遥远,是商人善于经商的有力证据。著名的殷墟妇好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堆贝壳,总数近7000枚。据考证,贝壳就是商代先民的货币。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发掘中出土的贝壳数以万计。《诗经・;商颂・;玄鸟》说,商武丁时“邦畿千里”,殷商时代先民的活动范围东至山东海阳,西达陕西中部,南抑湖南宁乡、常宁、江西清江,北迄冀晋以至内蒙。 那时候,商族人赶着马车牛车,带着工具、生活用品、农产品,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去换取各地的特产,互通有无。商朝宫廷占卜用的龟板、贝壳等物,就是从遥远的南方运过来的。早期的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发展到后来贝壳成为货币,商人的经商活动更加频繁。3300年前的商国首都,成为当时世界东方唯一拥有30万人口的大都市。商亡之后,商族遗民分散到了全国各地,同时他们也把经商的传统带到了全国各地。商人在“失国流离”乃至于“绝地逢生”困境中存活于民间,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经商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朝疆域的历史背景介绍,商朝疆域有多大?

商朝疆域的版图有多大,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殷商王朝是一个由邑土国家逐步向领土国家过渡的发展中的早期国家,并非是一个完全拥有四土之境的疆域辽阔的领土国家,更不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大帝国。继续看下文了解商朝疆域的历史背景。 商朝疆域的历史背景: 继夏朝兴起的是商朝,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族相传是东方的古老部落,始祖是契。传十四世至汤,才灭了夏朝。 现除殷已经考古证实为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外,其余4处均未定论。不过从商代遗址发现的地域分布来看,上述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即为其统治的中心区。盘庚(第二十商王)迁殷后,国势强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扩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脉,东至海。武丁以后疆域更为扩大,东北可能到达了辽宁,南抵江淮(湖北黄陂盘龙城即为归附商朝的一个方国),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成为古代东方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商朝疆域的版图范围: 商朝的周围还有许多部族和方国(即已归属的部落国家)。在今东北的有肃慎,滦河下游有孤竹,内蒙古东南部和山西境内有鬼方、方、土方,陕西北部有羌方、犬戎、熏育(荤粥),西部有周、氏,西南为巴、蜀,长江中游为濮、楚人,淮河流域为淮夷等等。 具体疆域北至蒙古,东北至辽宁朝鲜半岛,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于甘肃新疆,东至海滨东海。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广西、广东、珠江三角州等地区) 商前期在这些据点之间的空隙地带,存在着听命于商朝的诸侯、方国、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大商王朝是一个由邑土国家逐步向领土国家过渡的发展中的早期国家,是一个完全拥有四土之境的疆域辽阔的领土国家,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分封帝国或奴隶制大帝国。 (加上商朝在海外建立国家的地区疆域商朝应该拥有很大领土的朝鲜半岛的箕子王朝和美洲玛雅文明以及墨西哥一带的奥尔梅伯文明等。。。随着考古资料证明商王朝比夏周秦等版图要大制度也不太一样。)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恢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朝别名“殷”与“殷商”的由来,与盘庚迁殷有关

商朝,为什么又称殷或殷商呢?这要从盘庚迁殷的事件说起。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是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到了商朗第十一个王中丁以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表面化,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控制也逐渐削弱。原来臣服于商的方国,纷纷脱离了它。商王朝衰弱下来。前后不过一百五十年,相继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今山东曲阜),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商朝第十九个王阳甲死后,他弟弟盘庚继位。盎庚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决定把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去。这个决定遭到了一部分大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农业奴隶、大面积土地、很多房屋,迁都必然受到巨大的损失。盘庚冲破了大奴隶主贵族的种种阻拦,最后终于迁都成功。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盘庚迁殷。从这以后到商朝灭亡的二百七十多年,商朝的都城一直设在殷。所以,历来商朝又称殷或殷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何说商纣王是商朝的亡国之君

商纣王(商纣)殷帝辛名受德,帝辛,商朝的亡国之君。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臂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人物生平 帝辛,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后世称商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部份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之败有两说,其一,说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对俘获的大批俘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该段早已无法考究,由周武编写。(对于荒淫一说,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纣王只有两个儿子,而周文王百子,另,宦官制度起于周文王。) 另一个说法是,帝辛重用奴隶,触犯贵族利益。周武一方给帝辛设立的六大罪状里,排前的便是“任用贱民为官”以及“以贱民辱贵族”。说白了就是纣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图终结奴隶制社会,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试想,商鞅一千年后开启封建制都落个身死的下场,何况一千年前?所以当时以周姬昌等为首的大奴隶主便一起联手抹杀了帝辛。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称号。一个人有两种称号,在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例。这两个称号之间差别是巨大的,对不同的人群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 毛泽东对帝辛的评价耐人寻味,因为所处地位,毛泽东的着眼点和洞察力显然更令人信服:“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P1157,转引自高水然:《对纣王的评语》,淇园文萃)

人物:商德王帝乙简介 帝乙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

  帝乙,商朝第30代国王,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后继位,夏商周断代工程把他的在位时期定为前1101年—前1076年。死后葬于殷。   中文名:子羡   别名:帝乙   职业:商朝君王   父亲:商王文丁   在位时间:26年   所属年代:商代   简介   帝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后继位,即公元前1101年继位,公元前1076病卒,葬于殷。在位26年,死后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又被后人称为帝乙大帝。   生平事绩   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因长子微子启的母亲在当时地位卑贱,所以不能立为嗣,而少子帝辛的母亲为正室,所以转立帝辛为嗣,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纣王。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   商朝晚期,国势日衰,东方夷人各部趋于强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后汉书·东夷传》),不断侵袭商统治地区,尤以活动于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尸方(夷方)及江、淮之间的淮夷为甚,严重威胁商朝后方。 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商王帝乙、帝辛(纣王)相继对东方夷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帝乙九年二月,商王得知夷方欲大举攻商,乃率军出征夷方,因中途遭盂方(今河南睢县附近)军截击而回师。帝乙十年二月,商王率大军击败盂方,于九月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与攸合兵进攻,大败夷方军。至次年五月返回商都附近,前后费时达260天。帝乙十五年,商王再次率诸侯远征夷方,到达雇(即顾,今山东鄄城东北)、齐(今淄博东北)等地,至次年三月胜利班师。帝辛继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胁商朝西面,欲移兵攻周,在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大规模聚集、检阅军队。东夷又乘机大规模攻商,迫使帝辛全力经营东南,连年对东夷用兵。相传商军曾组织象队参战,经多次激烈战斗,终将东夷平定,俘虏众多夷人,以补充奴隶和兵员。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使商朝国力大损,加速了商的灭亡,故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之说。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先进文化随着战争传播于东方,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着积极作用。   商帝乙攻人方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帝乙率领商军,进攻人方(黄、泗、淮流域,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作战。   人方,又称尸方、夷方,生活在东部地区,是夷人的一个方国。它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境攻掠,与商为敌。武乙(约前12世纪)曾攻打过人方。帝乙时,双方矛盾更为尖锐。帝乙十年,商王征调大量步兵亲自率领,并命东部属国攸国(今安徽宿州附近)国君攸侯喜,率本国军队协同进攻人方。商军从东部重镇大邑商(今河南商丘)东进,到达攸国东部边境城邑永(攸东数十里),以此为前进基地与人方军队交战。帝乙指挥商军列阵缓慢向前推进,进攻人方军队。同时,令两翼实施夹击,一举打败人方。两次攻人方都擒获敌酋,取得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商德王,商朝皇帝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人物:商桓王祖辛简介 在位16年的商朝第十四任国王

商桓王(祖辛)子旦前1369年—前1356年在位16年,   祖辛,姓子名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谥号“商桓王”。 帝王档案   祖辛(前1363年——前1346年在位)在位十六年。甲骨文作“且辛”。在位时发生九世之乱,使商朝进一步衰落。   姓名:子旦   别名:祖辛、且辛   国籍:商朝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1346年   职业:君主   相关事件:九世之乱   在位:约前1363年——前1346年在位   谥号:商桓王   祖辛,商朝第十四任国王。姓子名旦。生卒年不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谥号“商桓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商桓王,商朝皇帝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