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成吉思汗

从生死兄弟到势不两立,成吉思汗与札木合是如何决裂的

  1190年,蒙古乞颜部首领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与蒙古札达兰部首领札木合领导的十三部联军展开决战,史称“十三翼之战”。无论是对铁木真还是对札木合来说,这场战争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彼此都欲将对方置之死地。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在战场上势不两立的对手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曾是立下誓言的生死兄弟(蒙古语称“安达”)。那么,铁木真与札木合是如何走向决裂的呢?  铁木真是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的儿子。在童年时期,他曾和蒙古札达兰部首领合剌合答安的儿子札木合结为安达,即生死兄弟。   后来铁木真的父亲被仇家毒杀,原先听命于其父的亲属和支持者纷纷离去,并带走了部落中的绝大部分财产。铁木真和他的母亲及几个兄弟被抛弃在鄂嫩河上游地区自谋生路。在这期间,铁木真一家的生活极度困苦,靠捕鱼、挖野菜、抓田鼠为生。   铁木真成年后,按早年其父为他订下的婚约,成功迎娶了弘吉剌部首领特薛禅家的女儿孛儿帖为妻。这场婚姻对铁木真人生的影响极大,由于得到了弘吉剌部的支持,一些早年离散的原乞颜部部众纷纷选择了回归,铁木真身边的追随者人数大大增加。   为了获得更多支持,铁木真前往实力强大的克烈部,并用孛儿帖的嫁妆——黑貂皮战袍作为见面礼,送给了克烈部首领脱斡里勒汗(也称“王汗”)。王汗是铁木真父亲也速该的安达,铁木真请求能获得他的庇护,王汗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由于王汗在当时蒙古诸部中地位极高,所以他对铁木真承诺的保护立即产生了显著效果,前来投奔铁木真部落的蒙古人日益增多。   然而,当铁木真忙着拉拢外部势力的时候,他的营地却遭仇家蔑儿乞部偷袭,他的妻子孛儿帖被蔑儿乞部的人掳走了。为了营救妻子,铁木真一边向他的保护人王汗求助,一边又向他童年时的安达、现在的蒙古札达兰部首领札木合求助。   王汗和札木合都爽快地答应了铁木真的请求。1184年,在孛儿帖被掳走大约九个月后,铁木真、王汗、札木合组成的联军向蔑儿乞部发动突袭。战争的结果没什么悬念,蔑儿乞部大败,大批成为俘虏的部众以及部落中的财产被铁木真、王汗、札木合三家瓜分。   此后一段时间里,铁木真和札木合还是保持着军事合作关系,共同攻伐和兼并蒙古草原上的其他小部落。然而随着双方势力不断扩张,对属民和权力的争夺让这两位昔日的小伙伴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两人开始分道扬镳,各自独立行动。

成吉思汗的政治成就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花剌

对于成吉思汗,想来大家都不陌生,这位蒙古部落首领,是名副其实的战神,带领他的彪悍军队,横扫欧亚,吊打诸国。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文学小说,对于这位战神,大家都极尽所能的渲染他的战争才能,尽可能重现这位霸主的辉煌形象。但是这也让人们造成一个错觉,认为成吉思汗就是一位武力强悍的武夫,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成吉思汗的确在军事方面具有极高的才能,是千年罕见的战神,但是他不仅仅在军事方面具有极高的成就,在其他方面也同样可圈可点。 成吉思汗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国信仰的是萨满教,当时凡是重大事件,都要借萨满之口,传达上天的旨意。成吉思汗在称汗之时,萨满豁儿赤称:“天地商量着国土主人教铁木真做”,萨满阔阔出(帖卜腾格里)亦言:“神命你(成吉思汗)为普世之君主。”而实际上,随着成吉思汗所征服的领土不断扩大,人们的信仰各自不同,诸如有景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虽然成吉思汗政府一个地方,多是采取屠杀和掠夺政策,但在宗教信仰方面,却并不强求别人该信其他教派。他的领土下,接受一切教派的存在,所有的宗教都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公平的对待,多桑称:“成吉思汗命其后裔切勿偏重何种宗教,应对各教之人待遇平等。”不仅仅如此,他允许蒙古人自由参加各种教派,对教徒基本上免除赋税和徭役。成吉思汗制定的这项政策,被他的东西方后裔牢牢的遵守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征服之地的反抗。 成吉思汗用他的战争,加速了经济的交流,他一路打到哪里,就将贸易的通道开辟到哪里。《元代交通史》:“国际陆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孙三代三次西征的产物。”由此“开辟了中国通往波斯的国际交通——波斯道。”《蒙古帝国史》:“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加拿大史学家斯塔夫里阿塔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 成吉思汗的政治制度也有许多值得人们称赞的地方。成吉思汗当初登上汗位,最开始遵循的便是原始的政治民主制度。全蒙古各部落长、族长、诸王、群臣,在斡难河畔举行了隆重的忽里勒台大会,在这次大会选举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大帝国后,为巩固政权,他确立了千户制、扩建怯薛军,设置“治政刑”的“断事官”,颁布了蒙古第一部成文法——《大札撒》。 花剌子模帝国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军队勇猛无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们的重骑兵。那么成吉思汗面对同样是骑兵强国的花剌子模的时候,他是怎么战胜的呢?这个答案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内因和外因。 内因,我们就要从蒙古帝国本身来看。蒙古人的体质在成吉思汗时期达到了鼎盛,这是成吉思汗拥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的基础。另外成吉思汗本身的军事才能无法忽视,也取到了很大的成就。 外因,花剌子模虽然很强大,各种军事病重完善而强悍,但是蒙古人打过去的时候,花剌子模刚刚结束自己的一系列征服战争。在花剌子模刚刚将自己的帝国轮廓拼凑起来,还没有巩固和完善帝国的基础的时候,蒙古人就已经趁机打来。以强悍的军队对疲惫的军队,以充足的军需对已经消耗极大的国家,胜负早已注定。 所以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之所以能战胜花剌子模,虽然有自己的强悍所在,但一定程度上也有乘人之危的嫌疑。

成吉思汗:是嗜血暴君还是一代天骄?

少年果断狠辣射杀兄弟 在蒙古高原的众多部落中,“蒙古”部落是一个弱小、落后的部落。成吉思汗就出生在这个部落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本名叫铁木真。虽然出身算得上是贵族,可身世却十分凄凉。 铁木真十岁的时候,父亲也速该就被敌对的塔塔儿部落下毒害死了。也速该有两个老婆和六子一女。铁木真的妈妈膝下有四子一女,铁木真是长子。也速该的另一个老婆有两个儿子,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 也速该一死,他留下的女人和孩子马上就被部落中的贵族抛弃了,原来属于他们的部众,大部分也被夺走了。他们只得在草原上流落勉强度日。 按照常理,同病相怜的一家人更应该相互扶持,没想到,铁木真同父异母的兄弟别克帖儿因为抢了铁木真的一条鱼和一只云雀,竟被铁木真拔箭射死了。让后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了这么点猎物,铁木真有必要把别克帖儿置之死地吗? 最合逻辑的说法是,按照蒙古的习俗,在家长死了而儿女们都还年幼的情况下,是由这一家的长妻,也就是最早娶进来的妻子来代理主持这个家庭。别克帖儿的母亲可能是也速该先娶进门的老婆,而铁木真的母亲可能先生了孩子,但却是后娶进门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被亲属驱逐的流亡小部落,应该由别克帖儿的母亲当家。为了强化自己的势力,铁木真解决掉别克帖儿,就消解了本属于别克帖儿母亲的家族控制权。 无论杀别克帖儿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小小年纪的铁木真已经显示出了超越他年龄的果断和狠辣。虽然他的羽翼还未丰满,他和他的部众们还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但他对命运的不甘和征服的野心已经蓬勃欲出。 青年初成大业赐死挚友 铁木真明白要图谋大业,就必须积聚起自己的力量,他想到了自己童年时结交的挚友扎木合。他们两人从小就玩在一块儿,练习剑法、武艺,两人曾经起誓,结为安答。按照蒙古的习俗,安答是部落贵族首领之间一种互相承诺的义兄弟关系,两个人的感情很不错。 在铁木真被部落抛弃的时候,扎木合已经成长为一个强大部落的首领了。但扎木合为人很不错,他没有因为铁木真家遭遇的变故而背弃誓言。有一次,铁木真的妻子被蔑儿乞部落抢去了,铁木真向安答扎木合求助,扎木合爽快地挺身而出,他们一同出兵攻打蔑儿乞部落,夺回了铁木真的妻子。经此一役,两人算是结为联盟了。

立储疑云:成吉思汗最爱的儿子拖雷之死

我们知道,成吉思汗有四个嫡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就是拖雷。成吉思汗最喜欢的是四子拖雷,最不喜欢的是长子术赤,而术赤在成吉思汗驾崩前就已经病逝了。成吉思汗驾崩后,先由拖雷监国两年,但拖雷并不是合法的继承人,后来由窝阔台正式继承了汗位,史称元太宗。公元1232年,也就是窝阔台继承汗位的第四年,拖雷突然在军中暴死。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有的说拖雷是被他的三哥窝阔台害死的,有的说是受了巫师的蒙骗而死的,也有的说的确是得了暴病而死的。究竟哪种说法正确,现在仍是一桩疑案。那么,就让我们回归历史,在历史的层层迷雾中去寻找答案吧。 一、立储之争 立储,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就是选择皇帝的接班人。这件事关江山社稷的大事,历来是封建王朝中最敏感的问题。历朝历代,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曾经上演过多少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争斗,曾经有多少人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在那无数次的争斗中,人世间最可贵的亲情被可怕的欲望掩盖了,被血淋淋的屠刀斩杀得无影无踪,人的灵魂也被彻底扭曲了。可以说,封建时代的许多皇帝,是踏着亲人的尸骨而爬上那个宝座的。 作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按照封建宗法制原则,通常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嫡长子术赤应该是成吉思汗的合法继承人。但是,成吉思汗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定了三儿子窝阔台为自己的接班人。成吉思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成吉思汗打心眼里不喜欢长子术赤,因为怀疑术赤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说到这个问题,还得从当年的一件事说起。 成吉思汗的母亲叫诃额仑,本来是蔑儿乞惕部首领脱里脱阿的弟弟赤列都的未婚妻,在成亲的路上被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抢去,成为也速该的妻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母亲。因为这件事,脱里脱阿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结下了冤仇。后来,虽然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害死了,但脱里脱阿并没有忘记这个仇恨,一心要报这抢亲之仇。 成吉思汗的第一位妻子叫孛儿帖,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都为孛儿帖所生。当年,成吉思汗和孛儿帖成亲不久,就遭到了蔑儿乞惕人的突然袭击。脱里脱阿以牙还牙,掳走了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后来,成吉思汗在其他两个部落的帮助下,打败了蔑儿乞惕部人,救回了孛儿帖,不久就生下了术赤。但是,成吉思汗却对术赤是否为自己的骨血产生了怀疑,以致成为他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块阴影,这也成为他不喜欢术赤的重要原因。 那么,术赤究竟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呢?据世界通史著作《史集》中的记载,孛儿帖在被蔑儿乞惕人掳去之前就怀有身孕了,在成吉思汗把她救回来的路上就生下了术赤。很显然,术赤肯定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那个科学知识非常欠缺的时代,成吉思汗对自己的儿子产生怀疑,在今天看来还是可以理解的。 《史集》是波斯人主持编纂的一部世界通史著作,是用波斯文写的。该书是目前古文献中研究蒙古史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史料价值极高, 因此书中对于术赤出生问题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第二,察合台极力反对术赤为合法的汗位继承人。察合台在成吉思汗的嫡子中排行老二,性格比较刚毅,办事雷厉风行,与他哥哥术赤的性格截然不同。术赤是个非常敦厚善良的人,性格又比较内向,不喜张扬。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兄弟二人长大以后就一直不和,再加上大家对术赤的出生有怀疑,所以察合台从来就看不起他的大哥术赤,并坚决反对术赤为汗位继承人。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出征前,成吉思汗的另一位皇后也遂提醒成吉思汗,让他考虑立储问题。按说,成吉思汗早就该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从年龄上讲,他这时已经快60岁了(1162年出生),而长子术赤是1179年出生的,这时已经40岁了。成吉思汗迟迟不确定自己的接班人,一方面是因为连年征战,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恐怕还是对术赤不大满意,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经过也遂皇后的提醒,成吉思汗觉得是该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于是,他把四个儿子都召集到自己大帐中,商议立储之事。 成吉思汗首先征求术赤的意见,术赤是老大,让老大先说。可术赤此时心里是非常郁闷的。按常规来说,老大自然就是合法的继承人,何须多问?所以他没有马上表态。当他刚要开口说话的时候,察合台却抢先说话了。察合台毫不客气地对成吉思汗说:“如果您要选那个蔑儿乞惕种人的儿子做您的继承人的话,我们是决不会甘心居于他的下面的……”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可察合台说话从不留情面,一开口就带着侮辱性的言语,矛头直接对准了术赤的痛处。术赤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与察合台当面吵闹起来,最后还都抽出了宝剑要进行格斗。 成吉思汗喝住了两个儿子,把察合台骂了一顿,并声称术赤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察合台不得放肆。察合台的嚣张气焰虽然被压下去了,但他还是坚决不同意让术赤做汗位的合法继承人,而是推荐了三弟窝阔台。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察合台的真实用意。察合台之所以极力反对术赤继承汗位,不排除他有觊觎汗位的野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四个嫡子中排行老二,如果把老大扳倒,接下来不就轮到老二了吗?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这种场合,察合台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所以就虚伪地推荐了自己的三弟窝阔台。 其实,成吉思汗对四个儿子早就做过分析。长子术赤虽然敦厚善良,但缺乏雷厉风行的刚毅性格,难以成就大事。次子察合台虽然刚毅勇猛,但缺乏虚怀若谷的气度,难以君临天下。三子窝阔台热情豪放,为人处世灵活多智,而且很有城府,似乎找不出什么缺点。四子拖雷虽然精明过人,可惜年纪太小,难以服众。看来,只有老三窝阔台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了。 成吉思汗见察合台极力推荐窝阔台,于是就征求术赤和拖雷的意见。术赤心里虽然不愿意,但他心里明白,父亲不喜欢自己,根本没有让自己接班的打算,所以只得勉强点了点头。老四拖雷知道,自己上面有三个哥哥,怎么轮也轮不到自己,所以也同意了。 立储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当然,此时的察合台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不能说了。 二、窝阔台即位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下,享年66岁。临终前,他把察合台、窝阔台、拖雷都召到身边来,安排后事。为什么没有长子术赤呢?开头已经说过,术赤在成吉思汗病逝前半年就去世了,他是病死在自己封地的。 成吉思汗把剩下的三个嫡子叫到自己的卧榻旁,嘱咐他们说,将来的大汗之位由窝阔台继承,让察合台和拖雷一定要帮助窝阔台治国平天下,谁都不许有二心。成吉思汗还特别抓住拖雷的手,叮嘱说:“拖雷,你要全力佐助你三哥平定天下!你没能即汗位,是长生天的意思,谁也别怪。”成吉思汗还交代,遵照蒙古族的传统,窝阔台在继承汗位之前,必须召开由诸王以及各部酋长等参加的“库里尔泰会”,通过这个大会议定之后,才可以继承汗位。成吉思汗还向窝阔台推荐了一个智囊人物,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耶律楚材。关于这个人的一些情况,后面还要提到,这里暂且不说。 “库里尔泰会”相当于今天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汗位继承人只有通过这个大会议定,才是合法的。但是,成吉思汗死后,要马上召开这个大会,却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难。一方面,西夏国虽然刚被灭掉,但金国和南宋仍然存在,要完成成吉思汗统一中国的遗愿,任务还非常艰巨。另一方面,术赤病逝后,他的儿子拔都嗣位。拔都对于他父亲术赤没有能够成为汗位的继承人而耿耿于怀,所以找了种种理由,不去参加“库里尔泰会”。再说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他当年为了反对术赤,极力推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没想到弄巧成拙,自己弄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有捞到。他不甘心汗位被三弟窝阔台占去,所以也不愿意召开这个大会。“库里尔泰会”开不成,窝阔台就不能继承汗位,所以在成吉思汗死后,只能由幼子拖雷临时监国。所谓监国,就是代理国政,代理大汗行使权力,发号施令,统领国家一切事宜。 拖雷这个人以勇于攻战,崇尚武功著称。因为他在嫡子中年龄最小,成吉思汗非常喜欢他,所以他一直在成吉思汗身边,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立下了很多战功。成吉思汗死后,按照蒙古人的惯例,拖雷获得了其父的所有领地以及大部分军队,其实力是最大的。 1229年,拖雷监国已经快两年了。依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大汗位应该传给窝阔台,但此时的拖雷并没有一点移权的迹象。汗位一直虚悬,对国家非常不利,这可急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耶律楚材。 这个耶律楚材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本来是辽国皇族的后代,也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东丹王突欲的八世孙。不过,他出生的时候,辽国已经被金国灭亡了。他三岁丧父,靠母亲的教育,成了一个名闻遐迩的博学才子,后来到金国的中都燕京任职。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后,耶律楚材一心一意钻研起佛教来,形成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思想原则,并立志以自己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 1218年,成吉思汗听说耶律楚材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招到自己身边,成为成吉思汗最重要的智囊人物。耶律楚材足智多谋,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随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征讨西夏,屡出奇谋,多次被成吉思汗称为“神人”。 窝阔台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他就看中了耶律楚材是个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并暗中决定一旦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对这个人加以重用。成吉思汗病逝后,窝阔台就将耶律楚材带在自己身边,遇到大事小情,总要征求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见窝阔台非常尊重自己,心里很受感动,所以决定尽最大努力,促使窝阔台早日继承大汗之位。 1229年秋天,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库里尔泰会”终于在克鲁伦河畔召开了。在这次会上,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三个人,各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窝阔台和拖雷表面上你推我让,实际上,窝阔台早就想继承汗位了,而拖雷却迟迟不肯交权。这种风平浪静式的争斗,比那些血淋淋的骨肉相杀要文明得多。虽然窝阔台对拖雷的做法很不满意,甚至心生怨恨,但兄弟之间总算还没有撕破脸皮。但是,这样推来让去,大会开了将近40天仍没有结果。耶律楚材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他首先去找拖雷,把事情挑明,让他顺利移权。 耶律楚材办事是很讲策略的。他见了拖雷之后,首先给拖雷一个下马威。他对拖雷说:“在下昨夜夜观天象,又以太乙数推之,明日为立新汗的最后吉期。错过明天,大蒙古国将会由大乱而一蹶不振,再不可能有新汗产生了。” 拖雷对耶律楚材的意思非常清楚,他生气地对耶律楚材说:“我从来不曾亏待过你,你为什么要跟我分心呢?” 耶律楚材说:“窝阔台是大汗生前指定的即位人,大汗生前有大恩于在下,在下必须肝脑涂地以报万一,所以我不能因为您监国就见风使舵,做出违背大汗的事来。” 耶律楚材的这些话,句句千斤,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拥立窝阔台继承汗位,看你拖雷怎么办吧。 拖雷并不是任人摆布的人,他恶狠狠地问道:“你可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吗?”拖雷的意思是,你耶律楚材不支持我继承汗位,难道就不怕我把你杀掉吗? 耶律楚材表现得非常从容,他捋着自己的长胡子,坦然地说:“一死而已,也好早日拜见大汗。” 耶律楚材的这句话更厉害,一下子就把拖雷镇住了。你不就是想杀我吗,我不怕死,死了好去拜见大汗。拖雷一时间无话可说了。 耶律楚材抓住机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继续说:“大汗生前最喜爱的人就是你了,你难道愿意违背大汗的遗命吗?这大蒙古国是大汗率领他的兄弟和你们弟兄多年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你能忍心看着它毁于一旦?大汗的在天之灵期待着你们拥立窝阔台为汗,期待着你们在窝阔台率领下卷起漫天西风,横扫落叶一般,夺取金、宋两国,一统天下,你可要三思啊!” 拖雷被耶律楚材的话打动了,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他眼里不禁滚出泪珠来。 耶律楚材还帮拖雷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耶律楚材说:“大汗驾崩之后,你迟迟不召开大会,世人都在猜测,你是不是有夺取汗位的打算?我想,你是最忠于大汗的,绝不会有此非分之想。要知道,虽然你大哥已经不在了,但还有你二哥察合台呢,如果闹起来,你能稳操胜券吗?” 耶律楚材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诲,终于把拖雷的思想做通了。拖雷下了决心,要立即移权,拥立窝阔台继承汗位。 接着,耶律楚材又去做察合台的工作。他对察合台说:“大汗驾崩已经两年了,大汗之位迟迟未定,不知王爷有何打算?” 察合台对于耶律楚材的问话,一时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说自己想继承汗位吧,肯定不行;说自己愿意拥立窝阔台做大汗吧,自己还不甘心,所以他只能保持沉默。 耶律楚材接着说:“听说,当年立嗣的时候,是大汗听了你的主张,才决定让窝阔台继承汗位的。如今,你大哥虽死,但他的儿子们仍在西方,是否也有谋取汗位的企图呢?这很难说。如果现在不早做定夺,恐怕夜长梦多。有人在下面说,王爷自己想做大汗,我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第一,王爷是最讲信誉的人,想当年自己提名窝阔台,今日又与他争抢,岂不是言而无信!第二,论实力,你的弟弟拖雷和你的侄子拔都都要胜过你,真的抢夺起来,恐怕你也难以如愿。” 相比起来,察合台的工作要比拖雷好做得多,察合台听了耶律楚材的话,觉得非常有理,最终也同意拥立窝阔台继承汗位。 第二天,拖雷继续主持召开“库里尔泰会”。但是,这次大会与前几天的大会有实质性的不同。前几天的大会,三方都在扯皮,形不成统一意见。但今天一开会,拖雷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明确表示,要遵照父汗的遗命,拥立窝阔台继承汗位。接着,察合台首先响应,当即拉起窝阔台的右手,拖雷拉着窝阔台的左手,把他拉到了汗位的宝座上。 除了耶律楚材,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窝阔台在内,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窝阔台还在发愣的时候,察合台、拖雷已经带头跪在了地上,向窝阔台行礼。在场的人见状,也都呼啦啦跪倒在地,向新大汗行礼。这样,窝阔台在拖雷监国两年之后,终于登上了大汗的宝座。这是1229年秋天八月的事。 窝阔台之所以能继承汗位,耶律楚材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第一功臣。元朝的第二位皇帝产生了,这就是元太宗窝阔台。

揭秘:关于元太祖成吉思汗死因的几种不同说法

成吉思汗给后世留下的诸多谜团,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其中,最具魅力的历史悬念都是与死有关:一是怎么死的?二是死了葬哪?这里,先说怎么死的。依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当年(公元1368年)年底即下诏篡修的《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之死很明了,病重不治:“(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元史》总编辑、一代大文臣宋濂,仅仅用了20个字,就交代清了一代天骄“崩”的过程。但,文字看似言简意赅,实则语焉不详,因此后世一直弄个明白,成吉思汗到底怎么死的;蒙古民间传说,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掉生殖器而死是怎么一回事。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五种,多与西夏有关。 “坠马说”其中最正统的,也为更多人的知道的,就是《元史》中采信的“坠马说”。蒙古人撰编的《元朝z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的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1227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为什么一次坠马伤重成这样?据说是流血太多。 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也该他魂断西夏,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有本事你就来过招。成吉思汗听说后,表示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今阳历8月25号)病死了,时虚岁67。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根子就不会落下了。 “雷击说”这种说法比较离奇。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所文章透露,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实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出使报告。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记叙并非空穴来风。 “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有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却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下了毒,当时这位西夏王妃乘陪之机行事的。 “被刺说”这种说法与上面说的被俘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是下毒说法的另一种版本。在蒙古民间传,成吉思汗的军队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兵士俘虏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进献给成吉思汗。就在陪首夜,这位西夏王妃刺了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源于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100年后,即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作为礼物,将此书手抄本进献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被咬掉生殖器说”这种说法,即未见于正史,野史也没有记述,但在外蒙古人中间流传。这一风流事件也是因为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凶手”当然就是这位美丽女人了。据说,这位主妃被献给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但不甘受辱,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当天夜里,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阴茎给咬掉了,顿时血流如注。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67岁老人,哪遇到过这种事情,又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羞恨交加,遂致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帝王身上的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就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本来就不想活的西夏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会过放过她,跳黄河自尽。 此说荒诞不经,但细分析一下还是有道理。如果成吉思汗真是死于西夏王妃之手,那么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体条件的,陪时乃裸体,何处藏带凶器和毒药?即使带有凶器和毒药,作为一个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为自然是“咬”了――咬男人的要害处。这个传说够得上是中国古代帝王风流故事中的极品了!真是这样,这也是一种报应――风流人物风流死。

成吉思汗皇后察合公主:西夏国主李安全之女

察合公主(生卒年不详),成吉思汗众妻妾之一,嵬名氏,察合是她的本名。她是西夏国主李安全之女,因此又被称为「夏公主」。 1209年,蒙古军入河西,李安全派其世子李承祯抗敌,战败;之後又派嵬名令公迎战,令公战败被俘。李安全派使者向金国求援,结果金国国主卫绍王认为应该让这两个敌国相攻,就没有出兵。蒙古军包围了西夏首都中兴府,但是遇上河堤溃决,于是想要退兵,便派太傅讹答进中兴府进行招谕的工作,而李安全便将女儿察合献给成吉思汗,希望与蒙古和亲,依附做蒙古的臣下。成吉思汗便把察合纳入後宫,班师回朝。 察合後来成为成吉思汗众皇后之一,住在第三斡儿朵,排行为第三斡儿朵第六皇后,地位并不算高。道士丘处机前往西域而经过和林时,察合公主曾经与另一位皇后岐国公主各派遣使者送日用品与食物给他。 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与察合相关的纪录,但是西夏自从与蒙古和亲後,国力日下,终於逐渐走向灭亡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着母驼杀死了驼羔,成吉思汗诡秘而又残酷的密葬方式

据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之后也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就在成吉思汗的坟上面对着一头母驼,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待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毫无二致,无法分辨出墓地所在,守墓的士兵这时才撤去。成吉思汗的后代想念他的时候,就让被杀驼羔的母驼引路,如果母驼久在一个地方徘徊,哀叫,就说明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那么,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实行如此诡秘残酷的密葬方式呢? 这与成吉思汗残酷的征战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有关。首先,成吉思汗清楚地知道,无数生前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其身后的坟墓往往遭到肆无忌惮的破坏,盗墓者或者是因为攫取墓中的财宝,或者是一种政治上的仇视,那么,作为杀戳无数的残酷征服者,成吉思汗有着无数的仇敌,为了免遭如此的厄运,选择秘葬理所当然。其次,蒙古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认为,生命是生、死、再生的过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死后回归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人间万物都有灵和灵魂,人的灵魂藏在人的血和骨中,所以特别重视对血和骨的保存,人死后秘密埋葬,避免后人对其尸骨的干扰,是对死者生前灵魂的尊重。再者,依据蒙古族的风俗,他们认为祭奠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人将死时,他们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会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拓毛上,因此,他们一方面秘葬人的肉体,以免被侵扰。另一方面,大张旗鼓地祭祀帝王依附在驼毛上的灵魂,由此人死后埋葬遗体的所在,并不是后代祭祀的中心,也就没必要留下标记。当然,这也与蒙古人长期从事牧业,没有固定的所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不仅成吉思汗,包括以后的蒙古贵族、元朝皇帝,从来不建高大宏伟的陵墓,均实行秘葬,并且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这种其坟无冢,有墓无坟的丧葬方式,正是秘葬的具体体现。后世有关墓址的许多记录,多时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附会,与事实的真相可能相距甚远,加之年代久远,寻找成吉思汗墓显得异常艰难,这也正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成为千古之谜的主要原因。说到这里,难免有人会产生疑问,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明明坐落着著名的成吉思汗陵,蒙古人对其视为圣地,每年都要举办隆重的大祭祀仪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为什么不是成吉思汗的葬地呢?它与成吉思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据介绍,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史称八白室,按一般的说法,这里并非成吉思汗的墓葬地,而只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六位夫人,还有儿子拖雷及夫人的衣冠冢。由于蒙古贵族有死后秘葬,不留坟冢的习俗,埋葬地点不为人知,无从祭祀,蒙古族为了纪念自己最伟大的领袖,在漠北高原最早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八座可以移动的白色蒙古包),收集成吉思汗遗物供奉。八白室建成后,很长时间内并无固定的地点,大致是在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随着蒙古族的迁徙而移动。后来,到了清朝初年,左翼中旗的札萨克额磷臣被封为多罗郡王以后,才把八白室迁到了他的封地郡王旗之内,八白室所在的地方遂命名为伊金霍洛,意思就是帝王陵墓(主人的陵园)。自从额U臣担任盟长,把八白室迁到这里以后,虽然后来又多次更换盟长,但成吉思汗陵的位置从未更动过,现在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了。1954年,人民政府特别新建了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陵殿,那么,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是否就是衣冠冢那么简单呢? 据中国最后一代的蒙古王爷奇忠义介绍(他也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成吉思汗陵不只是衣冠冢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更具有不寻常的涵义,奇忠义老人曾担任过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副盟长,几年前才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务上退休。他介绍说,外人不知道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很重要,并不仅仅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灵棺中有很多秘密。记得1954年大祭灵时,曾开过棺,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眼看过,里面确实有部分人骨。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从奇忠义老人的叙述可以看到。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可能保存有成吉思汗的尸骨和负载着成吉思汗灵魂的驼毛(以萨满教的观点)。 从蒙古族的信仰来看,这里无疑是成吉思汗的灵魂之所,在蒙古人民心目中也自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就如同基督徒之于圣城耶路撒冷、伊斯兰教信徒之于圣城麦加一般。由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不是成吉思汗的墓葬所在。

成吉思汗的功绩: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有哪些

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和军事家。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各部落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蒙古族人民倾向于统一,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汗国。同时,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创制并使用文字,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即位以后,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横跨亚欧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打通了亚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特别是把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在西征的同时,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吉思汗又挥师南下,不断巩固和开拓祖国的疆土,为元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太祖成吉思汗,名铁木真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年,后因父亲被杀,所部就分散了。经不断努力,联合札木合以及父亲的安答脱斡领勒,重组奇源贬称乞颜部,最后慢慢发展以至统一蒙古。当时,今中国北方区域处在女真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 1146年,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钉死在木驴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第二年,也速该生擒塔塔尔部首领铁木真兀格,恰好这时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刚出生的长子取名“铁木真”。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孙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其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 一生所经历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十三翼战 铁木真18岁时,昔日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结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这是铁木真一生所经历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回军灭西夏(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着名的遗嘱。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他虽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亡西夏,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方略。

成吉思汗立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待夏主投降统统杀掉

提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他气贯长虹的戎马生涯中,谁也想不到他会与小小的西夏王国产生难解难分、生死相关的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摧毁了西夏王国,他自己却在6次征讨西夏、即将大获全胜之时,于归程中在西夏境内的萨里川命归黄泉。那么,西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封建王朝?成吉思汗为何要六征西夏? 党项建西夏 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因其疆域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部,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西夏”。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为主体,包括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如果从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在今陕西北部建立夏州政权算起,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灭亡为止,西夏王国曾有347年的悠久历史;如果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算起,也有189年的历史。 党项族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据史料记载,党项族原来居住在今四川、西藏、青海等省的交界地区,占据的区域“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三千余里”。他们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不知嫁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唐朝初年,逐渐向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迁徒。唐朝末年,定居在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一带的党项族平夏部,参加了唐朝对黄巢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其酋长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爵号夏国公。从此以后,逐渐形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宋朝初,党项贵族李继迁(拓跋恩恭后裔)附辽抗宋,辽国封其为西平王。1002年,李继迁攻占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灵州为西平府,并因其“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且百姓习华风,尚礼好学”等诸多优势,就此定都于西平,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为西夏建国奠定初步基础。之后,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都城由灵州迁到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改名兴州。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即位,自号“嵬名”,自称“吾祖”(即可汗之意),并升兴州为府,定名兴庆府,后改称中兴府。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在嵬名仁孝统治的54年中,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蒙古汗目的崛起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真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 刚刚建立起来的蒙古汗国,规模不大,国力也不强,远不如临近的金国和花刺子模国,甚至不如西夏和西辽。尤其是强大的金国的存在,对蒙古汗国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威胁。金国长期以来对蒙古部实行“减丁”政策,曾经杀害过成吉思汗的曾祖——蒙古部的首领俺巴孩汗。因而,成吉思汗与金国有着刻骨的世仇之恨,灭金之志早已有之,但这时蒙古汗国的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壮大自己,否则,随时都有被金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自己的汗国势力,为灭金创造有利条件,成吉思汗首先向临近的还未能降服的国家、部落派遣使者招谕、劝降,以便发动一次扩张疆域的战争。 西夏与金国相比较,只有城塞防守而无长城之防护,这对蒙古骑兵来讲毫无绕道避险之处,更无遭受迟滞之虞。由于西夏国地处金源边堡长城西端,先征服西夏之后,可以从长城西端和西夏东境之间隙进攻金国,这样既避开长城之防,又保障了侧翼安全,一举两得。先灭西夏,可以从西边对金实施战略包围,砍断金国的右臂;可以获取大量财物以增强实力;可以求实践而练兵,提高军队战斗力。故此,从1205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先后6次对西夏进行了长期的征战。 六征西夏 成吉思汗征灭西夏前后经历23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南攻北伐,东征西讨,灭国四十。在此转战南北的长期而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可以说,成吉思汗无暇顾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只有从西域还军后才能腾出手来进攻西夏。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3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吉思汗墓究竟在哪 为何蒙古再未重现成吉思汗时代的

成吉思汗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先后统一蒙古各个部落,形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从被部落抛弃的弃儿,成长为一代草原霸主,他经历了多少坎坷?在统一草原的征途上,手足、玩伴、义父,他都除之而后快,亡者的鲜血引领着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嗜血成性的暴君还是伟大时代的开创者? 首先,成吉思汗墓或者说成吉思汗陵,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八白室。八白室相当于汉族皇室的太庙,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迁移,最终才定到了现在的位置。 其次,虽说是衣冠冢,但现在的成陵里面并非什么都没有,成陵56年曾经被打开过一次,里面有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和一羽驼毛。据亲历人讲,那副成吉思汗的画像,与广为流传的成吉思汗画像完全不同。至于那一羽驼毛,据说是附有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关于当年这段开陵历史的解释,史学界有很多种说法,并没有统一意见。 长期以来,世人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尸体究竟埋到了哪里。这个问题涉及到蒙古族的历史传承,特别是蒙古族的墓葬习俗等方面。先说蒙古族的历史传承,最有名的一部书当属蒙古秘史。蒙古秘史最初只在蒙元皇室之间流传,直到朱元璋率军攻破大都为止。当时蒙元皇帝仓皇出逃,把这部书留在了皇宫,被朱元璋得到。后来朱元璋找了一些当时通晓蒙古语的色目人,编写了一本书,叫做华夷译语,这是一本为了培养通晓蒙语的翻译的教科书。后世所有关于成陵的探索之所以遇到种种障碍,很大程度上都和当年朱元璋组织编写的这本书有关。 为了方便当时人学习,华夷译语采取了用汉字注音的方法来学习蒙语,比如一个蒙语词发音为“bateer“,那么汉语就写成”巴特尔“。蒙古秘史也是采取了这种方法进行了翻译。更要命的是,当时翻译的人应该比较懒惰,蒙古秘史并没有被完整翻译,而是采取了“汉字注音” “概括翻译”的方式,所谓“概括翻译”就是只翻译大概意思,相当于现在英文的“summary”。更加要命的是,最初的蒙古秘史(蒙文版本)后来还失传了。 关于成吉思汗陵位置的说法。成吉思汗死于蒙古大军围攻西夏的途中,目前对于成吉思汗陵的位置有几种说法,分别是宁夏六盘山、甘肃清水和宁夏灵武。这些位置都是依据当时蒙古大军围困西夏都城的大概位置分析出来的,详细情况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找相关的文章看一看。 这里想提一下另外一个思路,据后来的元史(明朝人编写的,依据仍然是那本翻译的稀里糊涂的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和后来几乎所有的元朝皇帝的尸体,都埋在一个地方,叫做起輦谷。那么起輦谷在哪里呢,问题来了,前文已经解释过,当初朱元璋找人编写教材,是用汉字注音的办法编写的,那么起輦谷这三个字,应该是对应的类似发音的蒙文发音的音译,那么起輦谷对应的蒙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 最后在说一下关于蒙古族的墓葬习俗。和汉族不同,当时的蒙族人崇尚秘葬,就是不封不树,说白了就是没有明显的标志。这也是造成成吉思汗陵很难寻找的原因。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关于成吉思汗最初下葬的时候,土被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再用军队把下葬的地方圈起来,直到荒草再长出来为止,可见当时的蒙元皇室对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也是采取了刻意隐瞒的态度。 再说说本人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作为结束。首先我认为成吉思汗陵是存在的,并非像某些专家所言,古代蒙古族不看重尸体,更注重灵魂拜祭等,一个依据是近代出土的蒙元贵族的陵墓,贵族尚且如此,何况一代天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元朝建立后,蒙古族逐渐的吸取并接受了很多汉族的文化,用草原时代的蒙古族的习俗观念去生搬硬套蒙元时期的蒙古族的习俗,是不合适的。 其二,我不赞同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在今天外蒙古的说法。前文说了,元史中有明确说法,成吉思汗和其后几乎所有元朝皇帝的尸体,都埋在了起輦谷。很多人对于元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这个问题认识有误,虽然元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其疆域遍布华夏大地,远远超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但是,元朝皇帝实际控制的区域并不是很大,除了元朝之外,还存在四大汗国,每个汗国都有自己的大汗,是实际统治者,虽然四大汗国名义上承认元朝,但也只是名义上的。关于四大汗国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找资料看看。 由于元朝实际控制区域有限,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元朝皇帝死了,如果你是后继者,你会把死了的皇帝的遗体发送到一个你控制不了的区域吗?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元朝帝陵,也就是起輦谷,一定在国内,而非外蒙,而且具体位置,应该距离大都不远,为什么,请参考秦始皇尸体回咸阳的旧事,那个时代对尸体的保藏技术很有限,时间长了,尸体是无法保存的。 蒙古人为何再未重现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 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恰恰是大航海时代之前大陆霸权的最后辉煌,也就是说,世界权力中心从两河,印度河上游,君士坦丁堡,埃及和中原向蒙古高原的贝加尔湖以南草原区过度的结果——在现代远程武器(枪炮)和载具(摩托,坦克)发明之前,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武器弓箭和载具马被蒙古人发挥到了极致。 进一步思考,这些边远地区的权力中心是怎么衰弱的呢?答案是,他们创造科技和财富的进程已经到达顶点,再也玩不出什么花儿来了,经济发展让位于整个欧亚大陆范围内的征服战争,蒙古人不需要发明任何东西和生产任何财富,但是他能够吸收当时一流的军事科技产物,并用这些东西去掠夺文明世界所生产的财富和人口。 在周围的世界陷入吵闹和形而上学的争辩和政治肌肉无力时,蒙古人的体质回到最原始和最有效的部落军事民主制中,并且创造了组织和动员力的奇迹。 这其实是一个大周期的末尾——财富生产和科技发展都已经达到了极限,接下来,和平与发展不再是世界的主题,生存和征服才是,蒙古人是为了彻底用暴力摧毁掉中古时代的所有脆弱,美丽和腐朽的文明国家而出现的。 但是,蛮族只能够充当毁灭者,他们自己不具备任何文明的创造性,于是很快,蒙古人皈依了伊斯兰,佛教,聂斯托利派等等,并逐渐消失在他们征服了的土地上。 在蒙古人的风暴席卷了世界以后,欧洲文明的光芒开始缓慢地一点点闪耀起来,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