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宰相

平阳侯曹参简介-西汉开国功臣、宰相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起家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汉惠帝即位,继任萧何为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平阳侯曹参,沛人。早年为秦朝沛县狱掾,即管理监狱的小吏(可能为典狱长),但已相当出名,萧何为曹参上司(主吏),刘邦属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长),为其下属。   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萧何、樊哙皆为沛县人,但萧、曹二人已当上官吏,县中多有好名声,刘、樊二人之地位相当于地痞,在乡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不过萧何、曹参、夏侯婴等皆与刘邦交情深厚。 起兵反秦 刘邦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以中涓的身份跟随高祖。曹参率军进击胡陵、方与,攻打秦朝郡监的军队,大破敌兵。曹参向东拿下薛县,在薛县外城的西面进击泗水郡郡守的军队。然后又攻打胡陵,夺取了它。曹参率军转移去守卫方与。方与已经反叛,投降了魏王,曹参就进击方与。丰邑也反叛投降魏王,曹参又去攻打丰邑。沛公赐给曹参七大夫的爵位。曹参在砀县东面进击秦朝司马橺(xiàn)的军队,打败了它,夺取了砀县、狐父和祁县的善置驿。曹参又攻打下邑以西的地方,一直到虞县,进击章邯的军队。攻打爰戚和亢父时,曹参最先登上城楼。曹参官职升为五大夫曹参向北救援东阿(ē),进击章邯的军队,攻陷陈县,追击到濮阳。攻打定陶,夺取临济。往南救援雍丘,进击李由的军队,打败了它,杀掉李由,俘虏秦朝军候一人。   这时秦将章邯打败项梁的军队,杀死项梁,沛公与项羽率军东归。楚怀王任命沛公为砀郡长,统领砀郡的军队。沛公封曹参为执帛,号称建成君。后曹参升为戚公,隶属砀郡。   从那儿以后,曹参跟随沛公攻打东郡郡尉的军队,在成武南面打败了敌军。在成阳南面进击王离的军队,在杠里又跟王离军队交锋,把它打得大败。追击败逃的敌军,向西到了开封,进击赵贲的军队,打败了它,把赵贲围在开封城中。向西在曲遇进击秦朝将领杨熊的军队,打败了它,俘虏了秦朝的司马及御史各一人,曹参升为执珪。后跟随沛公攻打阳武,拿下轘辕、缑氏,封锁黄河渡口,回军进击赵贲的军队,在尸乡的北面打败了它。跟随沛公向南攻打犨(chōu)邑,在阳城外城以东与南阳郡郡守吕齮交战,攻破了吕齮军队的阵列。跟随沛公向西攻打武关、峣关,夺取了这两个关口。先在蓝田的南面攻打秦朝的军队,又在夜间攻打蓝田的北面,大败秦军,随即到达咸阳,灭亡了秦朝   。 楚汉相争 项羽到了关中,封刘邦为汉王。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曹参跟随汉王到了关中,升为将军。又跟随汉王回军平定三秦,起初攻打下辩、故道、雍县、斄(tái,台)县。在好畤的南面进击章平的军队,打败了它,包围好畤,夺取了壤乡。在壤乡东面和高栎一带进击三秦的军队,打败了它。又包围了章平,章平从好畤突围逃跑。于是进击赵贲和内史保的军队,打败了它。向东夺取了咸阳,把咸阳改名叫新城。   曹参率兵守卫景陵二十天,三秦派章平等人进攻曹参,曹参出兵迎击,大败敌军。汉王把宁秦赐给曹参作食邑。   曹参以将军的身份领兵在废丘包围了章邯,以中尉的身份跟随汉王出临晋关。到了河内,拿下修武,从围津渡过黄河,向东在定陶进击龙且(jū,居)、项他的军队,打败了它。向东攻取了砀县、萧县、彭城。进击项籍的军队,汉军大败逃跑。曹参以中尉的身份包围夺取了雍丘。汉将王武在外黄反叛,程处在燕县反叛,曹参率军前往进击,都打败了他们。柱天侯在衍氏反叛,曹参又击败叛军,夺回了衍氏。在昆阳攻打羽婴,追击到叶邑。回军攻打武强,随即又打到荥阳。曹参从汉中做将军、中尉,跟随汉王扫荡诸侯,到项羽战败,回到荥阳,前后总共两年时间。   佐助韩信 公元前205(汉高祖二年),任命曹参代理左丞相,领兵进驻关中。过了一个多月,魏王豹反叛,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率军向东在东张攻打魏将军孙遫的军队,大败孙遫的军队。乘势进攻安邑,捕获魏将王襄。在曲阳进击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夺取了平阳,捕得魏王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刘邦把平阳赐给曹参作食邑。   曹参后来又跟随韩信在邬县东面进击赵国相国夏说的军队,大败夏说的军队,斩杀了夏说。韩信与原常山王张耳率兵至井陉,攻打成安君陈馀,同时命令曹参回军把赵国的别将戚将军围困在邬县城中。戚将军突围逃跑,曹参追击并斩杀了他。于是曹参率兵到敖仓汉王的营地。这时韩信已经打垮了赵国,做了相国。   韩信向东攻打齐国,曹参以左丞相的身份隶属韩信,击溃了齐国历下的军队,于是夺取了临菑。回军平定济北郡,攻打著县、漯阴、平原、鬲县、卢县。不久跟随韩信在上假密进击龙且的军队,大败敌军,斩了龙且,俘虏了他的部将周兰。平定了齐国,总共得到七十余县。捕获了原齐王田广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许章和原齐国的胶东将军田既。   韩信做了齐王,领兵到了陈县,与汉王会合,共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留下来平定齐国尚未降服的地方。   封侯平阳 项羽已死,天下平定,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时,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与诸侯剖符为凭,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把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曹参作为食邑,封号叫平阳侯,收回以前所封的食邑。   曹参的功绩: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曹参始为沛吏时,与萧何相交甚厚。及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两人一为将,一为相,之间产生隔阂。及分封时定功臣名次,将相始生嫌隙。即使如此,两人仍相知甚深。 出任齐相 刘邦做了皇帝,韩信被调封为楚王,齐国划为郡。曹参归还了汉丞相印。不久高帝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因其年轻,故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佐助齐王刘肥。 曹参以齐国相国的身份领兵攻打陈豨的部将张春的军队,打败了敌军。黥(qióng)布反叛,曹参以齐国相国的身份跟从齐悼惠王刘肥率领十二万人马,与高祖合攻黥布的军队,大败敌军。向南打到蕲县,又回军平定了竹邑、相县、萧县、留县。   公元前194年(孝惠帝元年),废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gě)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里面。   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继任汉相 公元前193年(孝惠帝二年),到萧何临终前,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听到萧何去世消息后,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   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要把齐国的狱市作为某些人行为的寄托,要慎重对待这些行为,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这些行为,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入朝成为相国,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并且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曹参继相三年病逝,汉史上与萧何齐名,“萧规曹随”一辞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历史评价 众臣:“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百姓歌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司马迁:“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太史公自序》:“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续何相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宁,嘉参不伐功矜能。”   班固:“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荀勖:“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致画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陆机:“平阳乐道,在变则通。爰渊爰嘿,有此武功。长驱河朔,电击壤东。协策淮阴,亚迹萧公。”   葛洪:“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於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於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 司马贞:“曹参初起,为沛豪吏。始从中涓,先围善置。执珪执帛,攻城略地。衍氏既诛,昆阳失位。北禽夏说,东讨田溉。剖符定封,功无与二。市狱勿扰,清净不事。尚主平阳,代享其利。”   王安石:“束发山河百战功,白头富贵亦成空。华堂不着新歌舞,却要区区一老翁。”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陈元靓:“翊戴沛公,经纶汉室。运筹时出,才为世则。战伐俱多。功名第一。贵清净斈,本黄老术。斥去刻深,好尚淳质。相斉九年,狱市惟恤。代何三岁,规画勿失。贤哉平阳,保全终吉。”   归有光:“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骖、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则如曹参、周勃、丙吉、狄仁杰、郭子仪、裴度、吕端、王旦、韩琦之徒是也。”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曹参的故事(轶事典故) 萧规曹随 曹参的儿子曹窋(zhú)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饮酒无度 另根据据前汉书记载,曹参担任相国时之所以饮酒无度,是为了使前来关说之人灰头土脸、无法开口而归,所以当关说之人一会见曹参,曹参辄不停敬酒,至灌醉对方为止,使对方根本无从开口。但此风为下属模仿,下属均好宴乐,有人深深以此为患,希望曹相国纠正之,但曹相国目睹时,却呼叫下属一同饮酒作乐   。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子孙后代 其子平阳侯曹窋,高后时任御史大夫。孝文帝即位,免职为侯。曹窋为侯二十九年后去世,谥号为静侯。曹窋的儿子曹奇接替侯位,为侯七年去世,谥号为简侯。   曹奇的儿子曹时接替侯位。曹时娶了平阳公主,生儿子曹襄。曹时得了疫病,回到封国。曹时为侯二十三年去世,谥号为夷侯。曹时的儿子曹襄接替侯位。曹襄娶了卫长公主,生儿子曹宗。曹襄为侯十六年去世,谥号为共侯。   曹襄的儿子曹宗接替侯位。征和二年(前91)时,曹宗因受武帝太子发动兵变一事的牵连,获罪被处死,封国被废除。   汉宣帝元康四年,曹参玄孙之孙杜陵公乘喜诏复家,令奉曹参祀。孝哀帝元寿二年五月,曹参玄孙之玄孙曹始续封平阳侯,封千户。元始元年,加一千户,共两千户。王莽时,侯本始薨,子曹宏嗣。 光武帝建武二年,曹宏举兵佐光武帝定河北,故袭爵如故。曹宏薨,子曹旷嗣。至班昭作《汉书》《功臣表》时,已有八侯。但曹参平阳侯世系仍还是断绝。 汉章帝建初二年,下昭复封曹参后曹湛为容城侯,续曹参祀   。不久,再度断绝。汉和帝永初三年,和帝诏令大鸿胪寻访曹湛近亲以绍封   。这次之后,曹参后裔所封之容城侯在汉朝再未断绝。 据《三国志》记载,曹魏创建者曹操亦是曹参之后 。故而入魏以后,曹参嫡系所封之容城侯仍然得以延续。直至曹魏灭亡后,容城侯世系断绝。 后世纪念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汉相国平阳侯曹参”。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曹参。  曹冢汉墓 曹冢墓传说是西汉相国曹参墓,曹参早年与刘邦在沛起事,后任相国,与萧何同脉主张休养生息思想,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该墓位于德平镇曹冢村西150米,墓高约8米,周长100米,为隋汉时期土丘墓。  史记记载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是关于曹参的传记。文中主要记述了曹参攻城野战之功和他的“清净无为”的治国思想及举动。司马迁对曹参的英勇善战和治国方略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曹参施行的政策,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也使他受到了天下人的称颂。   影视形象 时间 影视作品 饰演者 1994年 《西楚霸王》 徐广林 1998年 《汉刘邦》 李大刚 2004年 《楚汉骄雄》 邵传勇 2005年 《楚汉风云》 周逵 2011年 《楚汉争雄》 含笑 2012年 《楚汉传奇》 徐晓健 侯爵世系 曹家为西汉贵族中的一家,史记列入五位异性功臣世家第二位,故也称曹相国世家。 第一代:曹参,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平阳侯,汉惠帝五年(前190年)去世,谥号“懿”。 第二代:曹窋,曹参子,汉惠帝六年(前189年)袭爵,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去世,谥号“靖”。 第三代:曹竒,曹窋子,汉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袭爵,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去世,谥号“简”。 第四代:曹时,曹竒子,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袭爵,元光四年(前131年)去世,谥号“夷”。 第五代:曹襄,曹时子,元光五年(前130年)袭爵,元鼎二年(前115年)去世,谥号“共”。 第六代:曹宗,曹襄子,元鼎三年(前114年)袭爵,征和二年(前91年)去世。 第七代:曹本始,曹参云孙,元寿二年(前1年)袭爵,始建国元年(9年)除爵,新朝建立,西汉灭亡。 曹参正确读音 曹参读音: cáo cān

刘文静个人简介—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刘文静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授为仪同三司。他姿仪俊伟,才干突出,生性倜傥而有权谋。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 筹谋反隋 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他对李渊次子李世民非常赞赏,常对裴寂道:“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帝、魏太祖一流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但裴寂对此并不认同。 后来,刘文静后因与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便去狱中探望,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刘文静认为天下大乱,只有商汤、周武、汉高、光武之才方能平定。他道:“如今李密围攻洛阳,皇帝远在淮南,各地义军数以万计,跨州连郡、阻碍山泽。如能顺天应人,高举义旗,则天下不难平定。而今避乱的百姓都来到太原城中,一旦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所领之兵也有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到时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此后,李世民部署宾客,暗中筹划起义,准备待机而起,但却担心李渊不同意。刘文静知道李渊与裴寂交好,便将裴寂介绍给李世民,三人一同谋划。这时,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击败,李渊也因此获罪。李世民便让刘文静与裴寂去劝说李渊:“如今天下大乱,您身处嫌疑之地,又立不赏之功,恐怕难以保全。如今部将兵败,您因罪被拘,事情确实急迫,应当拿出办法来。晋阳之地,兵强马壮,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此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之地,代王年纪幼小,权贵豪强并起,不知所从。希望您发兵西向,以图大事。 当时,李世民暗中结纳死士,并与刘文静等人约定起兵日期,恰遇李渊获释,此事遂中止。李世民又让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命,称要征发太原、西河等郡百姓去远征辽东。太原等地民心恐慌,都欲作乱。刘文静趁机对裴寂道:“您难道没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应劝说唐公即刻起义,怎能如此迟延。况且,你身为晋阳宫监,却让宫人侍奉唐公,你死也就罢了,为何要连累唐公呢?”裴寂大为恐惧,便常常督促李渊早日发兵。” 太原起兵 此时,马邑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并勾结突厥,准备进犯太原。李世民命刘文静与长孙顺德等人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各自召募士兵,又让刘文静与裴寂伪造敕命文书,调出宫监库物以为发兵之用。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对此产生疑忌之心,准备在晋祠大会时谋害李渊。李世民得到晋阳乡长刘世龙的告密,打算先发制人,便让刘文静与刘政会到留守府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 当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一同在府中议事,刘文静上前报告道:“有密状告发谋反之人。”李渊让王威取状观看。刘政会不肯,道:“告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观看。”李渊装出惊讶的样子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他看罢密状,对王威、高君雅道:“此人告发你们谋反,应该怎么办?”高君雅大骂道:“这是谋反的人要杀我!”刘文静命人绑缚王威、高君雅,囚于别室。李渊遂起兵反隋。 李渊起兵后,自称大将军,以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建议李渊改换旗帜,又请求连结突厥为援。李渊遂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刘文静游说始毕可汗道:“如今天下大乱,唐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皇室毁灭,故此起兵。唐公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到时百姓、土地归于唐公,财帛和金宝归于突厥。”始毕可汗当即命大将康鞘利率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南下,又献马一千匹。李渊盛赞刘文静,又让他率军前往潼关,抵御隋朝大将屈突通。 佐命开唐 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进位大丞相。刘文静改任大丞相府司马,加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十二月,刘文静在潼关与武牙郎将桑显和苦战,死伤数千人。他趁隋军稍怠之时,暗中派遣奇兵掩袭其后,终于大败桑显和。当时,屈突通尚有数万兵马,企图逃回东都(今河南洛阳),结果被刘文静派兵追上。最终,屈突通被俘,新安以西地区全部平定。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接受杨侑禅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他作为太原元谋功臣,还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当时朝廷初建,各种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唐高祖命刘文静与朝中学识渊博之人修正《开皇律》,以此作为通法。六月,西秦霸王薛举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唐高祖任命李世民为元帅,让他率军征讨薛举。李世民以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 同年七月,李世民因身患疟疾,将军中事务委托给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并告诫道:“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足,难以持久,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交战。等我病好了,再出兵不迟。”但刘文静却听从了殷开山的建议,出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刘文静逃回长安,被削职除名,不久再次随李世民征讨西秦。十一月,西秦平定。刘文静因功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蒙冤被杀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时年五十二岁。 平反昭雪 贞观三年(629年),已经继位为帝的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其官爵。 天宝六载(747年),刘文静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灵位被放入高祖庙庭。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刘文静也位列其中。 人物评价 刘昫:文静奋纵横之略,立缔构之功,罔思宠辱之机,过为轻躁之行,未及封而祸也,惜哉! 宋祁: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观二子非有踔越之姿,当高祖受命,赫然利见于世,故能或翼或从,尸天之功云。文静数履军陷阵,以才自进,而寂专用串昵显。外者易乘,迩者难疏,故文静先被躁望诛,寂后坐妖言斥,诚异夫萧何、曹参云! 洪迈:荀彧佐魏武帝,刘穆之佐宋高祖,高德政佐齐文宣,高颎佐隋文帝,刘文静佐唐高祖,终之篡汉、晋、魏、周及取隋,其功不细矣。 胡三省:刘文静浅水原之败,贬落不偶以至於诛;裴寂度索原之败,位任如故:唐高祖以赏罚驭臣,上下其手矣。 王夫之:① 唐之不能与突厥争,始于刘文静之失策,召之人而为之屈,权一失而弗能速挽矣。 ②故用夷者,未有免于祸者,用之有重轻,而祸有深浅耳。推其本原,刘文静实为厉阶,仅免于危亡,且为愚夫取灭之嚆矢,不亦悲乎! 家族成员 祖父:刘懿用,隋朝石州刺史。 父亲:刘韶,隋朝上仪同三司。 兄弟:刘文起,曾任通直散骑常侍,与刘文静一同被杀。 儿子:刘树艺,后因谋反被杀。 儿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后因谋反被杀。 轶事典故 刘文静早年常与裴寂同宿。面对城头烽火,裴寂叹息道:“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我们当如何保全自己呢?”刘文静却笑道:“世途如此,时事可知。形势是可以预知的,你我二人相处投合,又何必忧虑贫贱?”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新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艺术形象 小说形象 在《说唐》中,刘文静是李靖的同门,原为定阳王刘武周的兵部尚书,后杀死刘武周,归降唐朝,仍旧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因惧怕刘武周冤魂索命,在家中供奉刘武周的塑像,结果被妻弟诬告谋反,满门被杀。 而在评书《兴唐传》中,刘文静原是定阳府衙的缮写先生,与刘武周是金兰挚友。他得知刘武周的女儿被李建成、李元吉害死,便给刘武周出谋划策,里应外合攻破定阳府,并随军南下攻唐,出任总监军。刘武周自杀后降唐,封为纳言、齐国公,佐理朝政。 影视形象 1987年电视剧《大运河》,骆应钧饰演刘文静。 1992年电视歌仔戏《秦王李世民》,震龙饰演刘文静。 1993年电视剧《新隋唐演义》,曲国强饰演刘文静。 2003年电视剧《隋唐英雄传》,高枫饰演刘文静。 2005年电视剧《秦王李世民》,吕行饰演刘文静。 2005年电视剧《开创盛世》,苏再强饰演刘文静。 2012年电视剧《隋唐英雄》,符毅明饰演刘文静。

裴度简介 以全德始终的宰相

裴度,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被时人比做郭子仪,他由一个书生凭辞章辩才、对答策问考中制科,贤良方正,他平定淮西,打击宦官,推荐贤臣事四朝,以全德始终。 他在宪宗朝为相时,秉公执政,不避权贵,因而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反对和打击宦官势力,维护宰相、朝臣的政治权力,发挥三省的作用。他执性不回,特别是对宦官于攻的指斥,使宪宗感到不悦。这不是明摆着的嘛,你骂皇帝身边喜好的宦官,不就是打皇帝的面子么,唐中后期有几个皇帝能直接从表面上表示出想灭宦官的意图?大部分皇帝甚至是宠信宦官的,因而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惨案。 裴度为人正直,出淤泥而不染,在整个昏暗的唐朝中后期,坚持自己的品行,腰杆儿挺得笔直,他举荐贤臣无数,直言敢谏,元和十三年,反对任用“掊克取媚”的皇甫铸为宰相。穆宗长庆年初,他无情揭露翰林学士稹镇与宦官魏弘简勾结“挠军败政”的罪行。裴度为将相20余年,举荐过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过李光颜、李朔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不举荐无才的亲友为官。在唐朝后期,朝官结为朋党,相互援济的情况下,他不拉帮结派,反对权奸,坚持唯才是荐,是他的“正直”之处。 关于裴度,有些人认为他是裴寂的儿子,其实不然,裴寂(570——632),是唐初人,蒲州桑泉人,裴寂的儿子叫裴律师,娶的是临海长公主。裴度(765年——839年),是唐朝中后期的宰相,是河东闻喜人——籍贯就不一样,而且两人在时间上相差了一百多年,所以不可能是父子关系。 裴寂正直坚持的品行在一个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裴度还带》。故事讲的是,裴度发迹以前,科举考试很不顺利,生活也很穷困,常常是衣衫破旧,面有菜色。一天,裴度非常无聊,就拿了一本书,跑到香山寺去游逛,看看宝殿佛像,又看看进香拜佛的游客。这时,有一位风尘仆仆的妇人背个包裹进了佛殿。裴度见那妇人面带愁容,神色悲苦,也就多看了两眼,见人家诚心求拜,也就不好打扰,一转身就走开了。 不久,裴度在殿前殿后转着念了几页书,不觉又走进殿中,那妇人不在了,包裹却还放在那里。裴度天生的热心肠,抓起包裹就追出去,那妇人却早已去远了。 裴度心想妇人迟早会回来找东西,如果没人帮她看着包裹,说不定会被别的香客捡去,所以就往殿门口一坐,抱着包裹,一边看书,一边等候。但耐不住好奇心旺盛,就打开瞅了瞅,一条是玉带,一条是犀带,挺值钱的,若换了些米油盐,足可以供自己全家人吃大半辈子。 他傻乎乎地等啊等啊,到天黑那妇人也没回来。只好回家吃了几口饭,看了半夜书,第二天一早,又跑到香山寺去等。等了好一会儿,那粗心大意的妇人才跌跌撞撞,哭嚎着找了回来。原来这妇人的父亲被人陷害,关在牢里,不久就要处斩。妇人是借了两条宝带打算去京城疏通关节,平反冤狱的。妇人感谢裴度的拾金不昧,又看了眼他满脸菜色,便想留给他一条带子,但是裴度坚决不收,将妇人送走了。 裴度的功绩,《旧唐书·裴度传》说他“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威望德业,侔于郭子仪”,并赞他“以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新唐书》本传也称他“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他的威名传扬到远方、流传于俗众,中原、异邦对他都畏惧钦服。他自己也曾称赞自己:“尔身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一片灵台,丹青莫状。” 历史上少有的能将德行贯穿始终的将相,还能够夸自己一片忠心赤诚,并且为之坚持的一代名相。

蟋蟀宰相贾似道简介 贾似道最后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贾似道 别名:贾师宪、悦生、秋壑 字:师宪 号:悦生、秋壑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南宋 出生地:天台 出生时间:公元1213年 去世时间:公元1275年 信仰:儒家思想 职业:宰相、太师 封爵:卫国公 重要事件:公田法、鲁港之战 主要成就:鄂州之战 代表作品:《促织经》 贾似道是宋理宗时期权臣,字师宪,号悦生、秋壑,为贾涉之子,母亲是贾涉的一个小妾。贾似道生于公元1213年,去世于公元1275年,在贾似道长到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公元1234年,贾似道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四年后,贾似道进士及第。贾似道考中进士的时候,他的姐姐已经封为贵妃,正是受宋理宗宠爱之时。贾似道因为姐姐受宠,因而受到宋理宗的重用,提拔为太常丞、军器监,后又升知澧州。 贾似道在宋理宗一朝圣宠极盛,从澧州知州开始,一路历经湖广统领、户部侍郎、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端明殿学士、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参知政事、枢密院事、两淮宣抚大使,一路做到宰相的职位。 贾似道盛宠之隆到什么地步呢?当时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只说他所在之位与宋理宗的关系,便不落他理宗一朝权臣之名。 北方蒙古崛起之时,征战金国。金国与宋朝敌对历史已久,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想法,宋朝接受了蒙古联盟灭金的提议。可惜的是送走财狼,迎来猛虎。 金国被蒙古国所灭之后,蒙古国瞬间撕毁协议,挥军南下,入侵宋朝。以南宋的军事实力,如何能与当时军事力量强大的蒙古帝国相媲美,自然而然的宋军大败。 宋军大败的消息传来,宋理宗当即命右丞相贾似道领兵出战,驰援鄂州。当时贾似道虽然在军中有领职,但说实话并不太懂行军打仗。所以等他率兵前去之后,便打着私下议和的主意。头几次与蒙古商量议和被拒绝,后来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死于城下,贾似道看准忽必烈肯定会回去争夺汗位的时机,再次提出议和请求。最终以南宋愿意称臣、岁奉二十万两银、绢二十万匹的条件,达成了和议。 没有多费力气,最终使得蒙古国退军,这表面上看的确功绩不小。所以贾似道从此之后,在朝中地位超然,不仅受到宋理宗重视,而且成为求和派之首,地位已经隐隐与宋理宗相当。 开了这个先例之后,遇到皇帝再次命他带兵抗击蒙古,而他躲不过去之后,便以议和纳贡解决。后来宋度宗去世,元军攻占鄂州,贾似道带着全国希望前去抗击蒙古。但是这一次,元军不再接受议和条件,坚决进攻。宋军大败,贾似道当先逃走,溃不成军。消息传出,举国哗然,愤恨的官员与民众,纷纷要求将贾似道处死。但是谢太后却一力保下贾似道,只将他贬至偏远地区。县尉郑虎臣家里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押解途中,郑虎臣多次暗似贾似道自尽,贾似道不从,最后被郑虎臣在厕所杀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军已攻入临安混乱时,宋室王爷愤贾似道误国,于逃亡途中,提尚方宝剑斩杀贾似道。

元朝著名宰相脱脱介绍,脱脱的结局如何?死后怎么样?

脱脱是元朝末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他任职期间改革朝政,恢复经济发展,获得了很好的影响力和口碑。那么这位元朝著名宰相脱脱的结局如何,死后怎么样了呢? 元朝著名宰相脱脱介绍 脱脱出征 脱脱,也叫作脱脱帖木儿,出生在蒙古贵族家庭。他的老师是有名的吴直方,但他只对古代名人的故事感兴趣。脱脱长得健壮结实,擅长武艺,后来成为皇太子侍从。文宗见到脱脱后,对他大加赞赏,一连加官进爵,成为朝廷大员。脱脱平息叛乱、改革朝政,深得元宗宠信。 脱脱的伯父是位高权重的丞相,但他平时肆无忌惮,对其他人甚至是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脱脱非常担心,怕伯父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到家族的兴衰。但是脱脱和伯父的感情深厚,他的劝说毫无作用。脱脱请教了老师,老师列举古人大义灭亲的故事。伯父想违背祖宗的法度,公布不用汉人的制度,脱脱坚决反对,导致二人关系逐渐恶劣。脱脱的做法让皇帝无法忍受,于是决定将其逐出朝廷。脱脱宣读了罢黜伯父的诏书,伯父只能落寞地离去。 脱脱担任丞相后,大胆改革朝政,去除不合理的旧制度,减免赋税,被大家称颂为贤能的丞相。脱脱任职期间,主持修编了宋、金、辽三史和以正法度的经书。脱脱虽然不喜欢读书,但他非常遵守忠君孝义的道理,对皇上和皇子爱护有加。脱脱的父亲被人诬陷,因罪贬至西域,脱脱不忍让父亲受罪,于是请求与父同行。父亲死后,脱脱回京第二次担任丞相,又开始重整旗鼓,治理朝政。元代末年,因为私怨脱脱被谗言获罪被贬,后平冤恢复官职,最终还是因为与政敌恩怨和元宗的忌惮殒命南疆。 脱脱死后怎么样了 韩剧《奇皇后》脱脱剧照 元末农民起义频发,脱脱推举他的弟弟率军镇压起义军。因为弟弟不谙兵事,最终失利。脱脱难则其咎,为了将功补过,他亲自率军出征。战事告捷后,脱脱受到了朝廷的重赏。但是再次征讨起义军时,却收到朝廷的诏书,剥夺兵权,削官贬居。看似事出突然,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脱脱和其他朝中大臣一直都有私人恩怨,出征期间被人再三在皇上面前诬告,皇上同意罢黜脱脱,他的被贬之路便开始了。 据说诏书送到军中时,有人建议脱脱在外打仗时,先不要打开诏书,不然大事难成。但是脱脱反对说要遵循君臣之道,皇帝下令必须听从。于是脱脱被贬至淮安。朝廷官员感念脱脱的功劳,想竭力轻判,但皇上听信谗言,还是将脱脱兄弟流放荒地,脱脱的儿子们也受到株连,脱脱在流放路上被毒死。 脱脱死后,又有朝廷重臣替他平冤,皇帝恢复了他的官爵,返还他的财产,并授予脱脱的儿子们以官爵。虽然历史上的丞相有很多奸佞之人,但脱脱却不是。他一生为朝廷鞠躬尽瘁,治理朝政,礼贤下士,口碑非常好。脱脱的死,除了因为和朝敌的私人恩怨,还可能因为元帝不放心他手握重兵。

唐朝著名宰相张柬之简介,张柬之是怎么死的?

张柬之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宰相,张柬之大器晚成,70多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张柬之经众人举荐,最终升为宰相,最后趁武则天病重之期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让天下再次回到了李姓之手,恢复唐朝皇室政权。张柬之因此得罪了武三思等人,80多岁的老人遭贬遭流放最终郁闷而死。 唐朝宰相张柬之简介 张柬之是唐朝时期的人物,曾任宰相一职。张柬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张柬之青年时期广读诗书,所以学识渊博,被人认为是奇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从而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张柬之雕像 张柬之考中进士,当了一个清源县丞,689年,被封为监察御史,此后先后出任蜀州荆州等各地的刺史一职。张柬之受到狄仁杰的多次举荐,武则天让狄仁杰举荐奇士,狄仁杰第一次推荐张柬之,武则天听后就将张柬之封为洛州司马,没过多久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才,狄仁杰二次推荐张柬之,但是这次武则天还是没有委以重任,直到第三次姚崇推荐张柬之,众人举荐,最终升为宰相。 张柬之一生中做的事就是推翻了武则天,恢复了李姓天下,将唐朝的皇室政权还给了李显。张柬之以自己为首建立了一个强硬派,以这股势力逼迫武则天退位,让太子李显登基。 在张柬之的战略部署下,先后说服杨元琰,李多祚等人参与密谋行动,等部署好一切的战略行为,就等时机到来。武则天病重,张柬之抓住时机发动了一场神龙革命,李显在众人的用户下从玄武门进宫,复辟唐朝,称唐中宗,这就是著名的神龙政变。张柬之成为了功臣,最终被称为汉阳王。 张柬之是怎么死的 没多久张柬之受到了武三思的排挤和弹劾,武三思向李显中伤张柬之等五大功臣,李显听信谗言于是下诏将张柬之革职,革去宰相一职。 护国良相狄仁杰张柬之剧照 张柬之被革职后就回到了襄州养病,到襄州后不久遭贬,被流放到泷州,那时候张柬之已经82岁了,到了泷州后忧愁愤懑,最终在泷州去世。 关于唐朝宰相张柬之简介,张柬之是怎么死的?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张柬之为首发动的神龙政变,复辟唐朝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登基,但是也因此得罪了武三思韦皇后等人,最终被贬忧郁而死。

毕士安:北宋初年宰相、诗人,曾在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决策

毕士安(938年-1005年),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代州云中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毕士安进士及第。宋太宗即位后,拜监察御史,出知乾州。入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宋真宗即位后,累迁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大力推荐寇准。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决策,力主宋真宗亲征。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又挑选良将守边,量时制法,依次施行。景德二年(1005年11月14日),去世,时年六十八,追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著有文集三十卷,如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人物生平 毕士安,字仁臾,代州大同人,宋朝著名宰相。其曾祖与祖父都在本州、本县做小官,父亲还任过观城县令。毕士安从小好学,曾专程到宋州(今河南省商丘)、郑州(河南省郑州市)等地求师。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毕士安中进士,十年后任大理寺丞、三门发运事。 淳化二年(991年),为翰林学士。 宋真宗即位(997年),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 咸平元年(998年),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毕士安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曾大力推举寇准,向宋真宗上书说:“寇准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于是宋真宗同意毕士安之奏请,同时任命毕、寇二人为平章事(宰相)。寇准任宰相后,小人申宗古诬告,毕深知寇之为人,极力为寇辩护,查清诬告案件,将申宗古斩首,寇准才得安心政务。以后寇准力主抗辽,政绩显著,均为毕士安荐贤之功。 景德元年(1004年),升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同年,辽国统军萧挞凛领兵南下侵宋,毕士安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的主张,最终使得宋辽在澶渊订立盟约,双方罢兵议和。 景德二年(1005年11月14日),毕士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赐白金三百斤,废朝五日,册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后来王旦为相,面奏真宗,称赞其清节,真宗于是加赐毕士安家白金五千两,授其二子、一孙为官。

人物: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与高阳公主是什么关系?

  导读: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是一位可歌可颂的英贤。那么房玄龄与唐太宗的第十七女高阳公主是什么关系呢?   于唐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十一年封梁国公。房玄龄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房遗义,而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所以房玄龄是高阳公主的公公。   房玄龄生前一直告诫儿子们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骄奢沉溺,并集汇古今圣贤家戒,亲书于屏风上,分给各房子嗣。长子房遗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礼部尚书的大官;次子房遗爱在太宗活着的时候,由于老婆高阳公主特受宠爱。   高宗继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袭房遗直的公爵爵位,就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高宗让舅舅长孙无忌鞠审此案,竟审出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一干人都被逮捕,公主赐自尽,房遗爱伏诛,诸子都作为刑徒流配岭南。 高阳公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唐朝公主,房玄龄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人物:探秘少年宰相:甘罗十二岁为什么官拜上卿?

  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在武关听说秦国打了败仗跑了,就带着八万大军回到楚国。楚考烈王仍想当霸主,就打发使臣上成周去请求周赧(nǎn)王下令征伐秦国。周赧王管辖的土地还不如最小的诸侯国,而且还分成两半儿;河南巩城一带叫“东周”。河南王城一带叫“西周”。周赧王答应楚王用周天子的名义去约会列国诸侯。但只有西周、燕、楚派出了很少的兵马,合纵又告吹了。可是,秦国倒找到借口发兵来打成周。西周投降了秦国,周赧王做了俘虏,没多久他死了。打这儿起,西周完了。   秦昭襄王灭了西周,丞相范睢告退。公元前251年秋天,秦昭襄王病死后,秦孝文王即位。他即位才三天就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秦庄襄王,他用吕不韦为丞相。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拜吕不韦为大将,发兵十万灭了东周。   秦庄襄王灭了东周才两年,也病死了。吕不韦立十三岁的太子为国君,就是秦王政(后来称为秦始皇),秦国的大权都在吕不韦手里。吕不韦为了进攻赵国,假意跟燕国和好,先打发使者去破坏燕、赵联盟,燕王叫太子丹到秦国去做抵押,吕不韦又叫张唐上燕国去当相国。不料,张唐却推辞说:“我曾经率兵攻打过赵国,赵国人都恨死我了,说谁能抓住我,就赏他方圆一百里的地。这次去燕国肯定要经过中间的赵国,我这不是有去无回吗?还是请派其他人去吧!”   吕不韦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一言不发地在窗前站了很久,脸色阴沉得可怕。再说,吕不韦家有个小门客叫甘罗,是原来秦国丞相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后,他就投奔吕不韦来了。甘罗见吕不韦不高兴,就上前问道:“丞相您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吕不韦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去,去,去,小孩子家懂什么!”甘罗非常自信地说:“别看我年纪小,可我从小就在爷爷身边,知道的事很多,或许我能帮您出出主意呢!”吕不韦觉得这话说得有理,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甘罗。甘罗听了,拍着胸脯说:“丞相就把这事交给我去办吧,我保证说服张唐。”   吕不韦一开始不相信甘罗的话,但听他说得那么坚定自信,就改了主意,同意让他去试一下。张唐听说吕不韦的门客来访,连忙出来相见。不料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态度一下子就变了。甘罗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从前应侯(范睢)打算攻打赵国,却遭到了武安君白起的百般阻挠,结果武安君离开咸阳才七里就被应侯赐死了。现在丞相亲自请您去燕国当相国,您却找借口不肯去,您想想他会放过您吗?”一席话说得张唐浑身直冒冷汗,甘罗心中暗自好笑,又补上一句:“我真不知道您会发生什么意外呢?”张唐此刻非但不敢看轻这个十多岁的小孩,反而连连感谢他救了自己一命,并且让甘罗转告吕不韦,自己立刻动身前往燕国。   甘罗回去后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吕不韦作了汇报,吕不韦非常满意。甘罗担心张唐在经过赵国时会遇到麻烦,请求吕不韦允许他先到赵国去疏通一下。这一次,吕不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他还把这件事报告了秦王,在秦王面前大大夸奖了甘罗一番。   秦王下令召见甘罗,问他见了赵王后说些什么?甘罗答道:“现在我不知道赵王将会有什么反应,我只能见机行事了。”秦王很满意,给了他十辆车,百来名仆从,派他出使赵国。赵王听说秦国派来使者,不敢怠慢,亲自出城迎接。不料这位使者居然是个小孩,就不免小看他。   赵王问:“你今年几岁了?”甘罗回答道:“小臣今年十二岁。”赵王哈哈大笑起来:“秦国难道已经没人可派了吗?怎么连十二岁的小孩都派了出来?”甘罗镇定自若地说:“我们秦王用人完全根据他们才能的大小,才能高的人做大事,才能小的人做小事。秦王认为这是小事一桩,所以就派我来了。”赵王开始不敢轻视他,就问秦王派他来有什么事。甘罗并没有马上回答,却反问赵王:“大王您有没有听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了人质?”   赵王点点了点头说:“听说了。”甘罗又问:“大王您听说秦国打算派张唐做燕国的相国吗?”赵王又点了点头。甘罗这才转入正题:“既然您都听说了,您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啊?”赵王问:“我为什么要着急呢?”甘罗说:“秦燕两国这么做,说明它们关系十分密切,这样的话,你们赵国就危险了。”赵王问道:“那你看我们赵国该怎么办呢?”   甘罗说:“依我看,大王不如把五座城池割给秦国,那样的话秦王自然很高兴,您就趁此机会请求秦王把太子丹遣送回燕国,断绝与燕国的关系。这样的话,凭赵国的实力攻打弱小的燕国绝不成问题,到时您得到的恐怕不仅仅是五座城池了。”赵王觉得在理。他依照甘罗说的,把河间一带的五座城池割让给了秦国,秦国也把太子丹送回了燕国。赵国立刻出兵攻打燕国,得到了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的十一座送给了秦国。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十六座城池,秦王非常高兴,对甘罗大加赞赏,封他为上卿。甘罗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十二岁时就当上了上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看来,神童的世界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够想到的,我们在那个年纪估计还是懵懵懂懂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探秘少年宰相:甘罗十二岁为什么官拜上卿?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人物:宰相难当:中国历史上任职最久的宰相?

导读:宰相这个位置相当于皇帝的左膀右臂,享有很大的权力。但是这样好的官位自然有很多人想要得到,所以身居宰相之位的人不仅要做到皇帝满意,还要提防其它官员投下的陷阱。所以说坐稳宰相的位置很不容易,但历史上偏偏有这样的能人,竟然稳居高位不倒,这个人是谁呢?   西汉丞相陈平曾总结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公卿、令尹、丞相、宰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录尚书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黜置使、枢密院、宰辅、首辅、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乃至当今中外国家中央政府里的内阁首相、内阁首脑、政府首脑、内阁总理大臣、国务院总理、国务卿等。   曾经有个说法是唐朝的郭子仪(697-781年,今陕西华县人),说他为宰相达20余年,可我查了一下史料才发现,其实并不然。郭子仪虽然是从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6年)开始拜相的,脱颖而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平复动乱,叱咤风云,建立了丰功伟绩,到他去世那年总共有25年,但他当中多次被罢相,或者做的并不是宰相一职,所以说他为相肯定就没有20余年了。   唐朝还有历史上着名的一代奸相李林甫(734-752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大唐王朝建立者、缔造者、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此人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任时期,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开始,为宰相长达19年,大权独握,专政自恣,排除异己,杜绝言路,投机钻营,口蜜腹剑,不学无术,最后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他在相位的时间,应该不比郭子仪短。   比郭子仪和李林甫为相时间更久的,还有五代时期的冯道(882-954,今河北交河人)。此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4朝10君(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是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确实为宰相达20余年,超过郭子仪,人称官场“不倒翁”,一生荣耀。好学能文,毕生成就不小,但他这种“有奶便是娘”、见风使舵、认贼作父、毫无气节廉耻的行径,也得到后世史家的许多诟病、微词甚至唾斥、谩骂。   其实还有一个,比冯道为相的时间更久,那就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祭足(?-前682年),也叫祭仲,他在郑庄公在位时出任大夫,深受宠信。郑庄公逝世后,他先后扶立郑庄公的4个儿子为国君(即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独断专行,权倾天下,掌管郑国政权数十年。但史界有论者认为祭足需为郑国政变频繁负责。有些人说他在相位长达64年,这个可能有些夸张,但不管怎么说,是要远远超过冯道的2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在位时间最久的宰相。   为官之道其中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人们只是想要得到至高的权力,但是真正能够保住这份权利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我们只能看着宰相的位置上换了一波又一波新面孔,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在历史中流传下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宰相难当:中国历史上任职最久的宰相?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