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结局

革命义士林觉民结局 他与林徽因的关系?如何评价林觉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让人永远无法忘怀,当需后世之人铭心刻骨永记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篇章中,我泱泱华夏之国,经历了几千年来最大的痛苦与悲哀。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近代是最痛苦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最惨痛的时代。内有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外有诸方列强肆意蹂躏,社会动荡,百姓困苦,生命如草芥在那个时代得到了最形象的体现。 好在黑暗之中总有一丝光,绝望中总有一份希望。在大部分中国人都还沉迷不醒,碌碌而为,浑浊的度过一生之时,已经有一部分人先醒了过来。这些人是历史的功臣,是中华民族丰碑上镌刻的存在。他们清醒的知道中国的病痛所在,也知道自己将这些脓包挤开之后的结果,但是他们丝毫不惧,选择了用滚烫热辣的鲜血唤醒国民。林觉民便是这些为国捐躯,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国民的人之一。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籍贯福建闽侯,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十四岁的时候考中全闽大学堂,从这个时候起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二十岁的时候自费留学日本,后入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哲学,同时兼习德语、英语,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开始从事中国革命活动。 1911年春听闻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于是从日本返回中国参加到起义活动中来。1911年4月27日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俘虏。在经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之后,最终张鸣岐以不可将此种英雄人物留给革命党而判处死刑。 林觉民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辉煌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这样结束,实在令人痛惜。当时与林觉民一起英勇就义的还有不少人,后世将这批人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和林徽因都为林氏家族中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林觉民的堂兄,所以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徽因的父亲林长名,先后在北洋军阀政府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后为司法总长。 林觉民是一位非常有才的人,气度不凡。二十岁的时候自费日本留学,成功考入庆应大学。后来起义失败被抓获俘虏,面对堂上的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他也丝毫不惧,坦然面对。 林觉民在堂上侃侃而谈,将国际国内时局剖析出来,言明若是想要救中国,唯有起义革命一途而已。林觉民当时因为不会讲广州会,以英语一一道来,满堂震惊,就来连审问他的两位清朝官员也惊讶不已。 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两个人都认同林觉民的才华,李准惜才想要绕他一命,而张鸣岐正是因为他的才华要杀掉他。就算如此,也赞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林觉民是一位堂堂正正的革命党人,是一位大无畏的牺牲者,为了能够唤醒国民拯救国家,林觉民不惜以生命和鲜血作引。林觉民不知道就凭他们一点儿人,起义注定会失败吗?当然知道,但是就算知道结局也要去。正如他写给妻子的遗书中所写的那样:“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早在给自己的妻子留下遗书的时候,林觉民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 就算知道此次参与起义只有就死的结局,林觉民仍然选择了前往,这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令人动容,敢为后世典范,其名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酌中志》作者刘若愚简介 刘若愚人物结局

《酌中志》是记述晚明时期,明朝宫闱之事的著作,共二十四卷,详细记载了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作者以其在宫闱之中的所见所闻,包括皇帝,后妃及内侍的日常生活,宫中规则、内臣职掌从及饮食,服饰等等记述其中,详尽而仔细,是可以翔实可信的。相比于只是大略记载大事件的正史,《酌中志》更为仔细详尽,涉及方方面面,是后世人研究晚明时期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酌中志》这本书不谈艺术,却也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这样一本凡是研究明朝历史之人都应该涉及的书籍,却是出于一位太监之手。这位写出这本著作的太监,就是本文的男主角——刘若愚。最让人惊奇的是,刘若愚之所以动笔写这本书,最初的目的实际上是为自己伸冤。就像他在书中序言写的那样“先帝在天,能无恫乎?言之可谓痛哭,知之安忍不言?愧黔技至此,未敢侈为完书,而知我罪我,后世自有公论。总之臣子大义在,若愚不忍终默者也。”是非公论,后世自有定断。 刘若愚原本不叫“若愚”,原名叫刘时敏,出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的南直宁远,家中也算是官宦世家。家族世代承袭延庆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更是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 有人觉得奇怪了,算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刘若愚便是官家子。既没有因为生存困难,只能自卖己身入宫成为太监,也没有犯下大罪,处以宫刑,刘若愚是如何成为一名太监的呢?这个问题,说起来还真就有些奇异。 刘若愚是自己给自己实施的宫刑,不是因为得罪了皇族,犯下大错,也不是野心极大,想要成为一名奸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做了一个梦。就是这个奇怪的梦,让刘若愚选择了自宫。 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刘若愚被选入皇宫,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擅政,大肆打压异己,培养自己的亲信。魏忠贤的心腹太监李永贞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刘若愚因为写的一手好字,而且博学多才,所以受到李永贞提携,在内直房经管文书。 尽管有这一层因素在,但是刘若愚却并不是魏忠贤一党之人。不仅受到魏忠贤的猜忌,而且他自己也看不惯魏忠贤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位卑势低,对此也无法做些什么,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刘若愚的“若愚”,就是在这个时候该的名,借此二字时刻警醒自己。 天启帝去世之后,崇祯皇帝继承皇位。面对魏忠贤等一干阉党的祸害,崇祯帝早就十分痛恨。所以在站稳脚跟之后,立即动手处置魏忠贤一党。崇祯二年,魏忠贤一党事败。尽管刘若愚未曾与他们狼狈为奸,但也仍然受到群臣弹劾,谪充孝陵净军。 后查实高攀龙等七人被诬致死一案,罪魁祸首是李永贞,李永贞被处以死刑,刘若愚因为受到他的提携,被处斩监候。 前文就已经说过,刘若愚受到李永贞等人的猜忌,并没有参与这些事情。如今被逮捕下狱,是真真冤枉之极。而最让刘若愚无法忍受的是,真正的魏党司礼太监王体乾、涂文辅等则黄金买命而逍遥法外。 在这样的悲愤不平之中,刘若愚于是效仿司马迁,发愤著书,最终写成明代杂史——《酌中志》。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他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并且对自己的冤情进行说理伸冤。令人赞叹的是,此书著成之后,刘若愚还真就被平冤昭反,从监狱中放出,重见天日。

解忧公主是谁?她嫁给过谁?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去年有部大热的古装历史剧叫《解忧公主》,里面的女主刘解忧是被汉朝送去乌孙和亲的公主,解忧公主是个睿智美艳的女子,帮助乌孙王处理草原上的事务,深受乌孙人民的爱戴,是个传奇女子。 小编对这样的女子总是心生敬佩,但是也存在疑问,历史上的真的存在解忧公主这个人么?她也是同电视剧中的解忧公主一样招人喜欢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解忧公主原名刘解忧,先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本该是名门之后,但是因为祖父刘戊放着好好的楚王不当,非要犯上作乱,结果兵败自杀,连累到自己的后代,刘解忧就变成了罪臣之后。 都说是罪臣之后了,那刘解忧为什么能被封为公主呢?这一切都是因为她要被送去乌孙和亲了。 太初二年(前101年),乌孙的使者千里迢迢来到长安,上书说要为乌孙求娶汉朝的公主,为的是延续两国的友谊,永结同晋之好。 汉武帝本就没几个女儿,当然舍不得把女儿嫁去这么远,大臣们也不舍得自己的女儿,选来选去,这和亲的人选就定在了刘解忧身上,好歹也是皇室之后,对得起乌孙的诚意了。 既然求的是公主,刘彻大手一挥就把刘解忧封为解忧公主,命其嫁去乌孙。刘解忧接过诏书,含泪拜别了自己的家人,这一远去,这辈子都没法再见到家人了。解忧公主擦干眼泪,转身上了马车,踏上了和亲的路途。 小编其实不是很懂所谓的联姻之举,这难道要比签订合约更为保险有效吗?还是他们相信血脉相融,两国从此成为一家人?像是解忧公主这样颇具才智的,还能接触到乌孙的国事,能发光发热,但是更多的和亲女子是应该都是不怎么受待见,最终郁郁而终,免不了客死异乡的结局吧,为她们默哀三秒钟。 解忧公主到乌孙之后嫁给的是乌孙昆莫之孙岑陬(zōu),现在他叫军须靡,解忧为其右夫人。军须靡还有一个左夫人,是匈奴的公主。乌孙以“左”为尊,所以解忧公主的地位是在匈奴公主之下的。 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之后多年没有怀孕,受到冷落,同时匈奴公主却为军须靡生下了一个儿子泥靡。解忧公主最大的目的是两国和平,而不是生下孩子继承乌孙国,所以她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她常常去各个部落视察民情,看看乌孙人民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旦哪处发生了自然灾害,解忧公主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亲自参与救灾的任务。因为游牧民族都是散居,商业不繁华,购买东西并不方便,解忧公主了解这些之后,在大臣的支持下,说服了乌孙王,开通了乌孙通往西域其他小国的通商口岸。 乌孙人民都记着这位汉朝夫人的好,所以在匈奴和汉朝之前,大多偏向了汉朝这边,解忧公主和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军须靡病逝之后,把乌孙王位交到了堂弟翁归靡手上。解忧公主遵从乌孙的婚嫁习俗,又嫁给了翁归靡。没想到,这误打误撞,解忧公主才算是找到了自己的良人。她同翁归靡的感情很好,生下了三子二女,成为了乌孙名副其实的国母。 再加上解忧公主一直以来为乌孙做出的贡献,使得乌孙同汉朝的关系更为亲近,与匈奴的关系日渐疏远,西域各国都纷纷同汉朝交好,汉朝西北边境一直风平浪静,没有争端。 匈奴像是渐渐被孤立,隐隐有被乌孙追赶的势头,匈奴大怒之下向乌孙发兵,威胁乌孙要与汉朝断交。翁归靡和解忧丝毫不畏惧,解忧公主还向汉宣帝求援,在乌孙和汉朝的双面夹击下,匈奴连连败退,损失了大概30%的人口,自此一蹶不振。 在匈奴的没落中,解忧公主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得不让人赞叹一句“奇女子也”。

汉成帝男宠张放结局如何?张放是怎么死的?

张放是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他是汉成帝刘骜的男宠,在历史上十分有名。 刘骜是个好美色的皇帝,张放与他自幼相识,又是个长相俊美的少年郎,因此受到刘骜的宠爱,史称“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当然了,这一切都发生在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还没进宫之前。 张放的母亲敬武公主是汉宣帝之女,而刘骜的父亲则是汉宣帝的儿子,所以两人其实是亲戚关系。史书没有过多记载张放的其他事迹,只说他与刘骜之间有一段十分深刻的感情。深刻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继续往下说。 情侣之间需要约会,刘骜住在皇宫里,张放却住在宫外,试问这样两个人怎么约会呢?古装剧里不是经常演吗,皇帝在皇宫里待烦了,可以微服私访。刘骜想出宫了,就会把自己打扮成平民的样子,出宫以后,刘骜就会和张放一起结伴出游。 张放知道,自己是凭借美色得到刘骜的宠爱的,他也明白刘骜的后宫还有无数的美人,比如许皇后和班婕妤,她们无一不是数一数二的美人。因此,为了维持刘骜对他的宠爱,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刘骜的喜爱。刘骜爱美人,他就会到处搜罗美人献给刘骜。刘骜艰难张放如此“懂事”,对他更加宠爱。 刘骜一边暗搓搓的和张放发展禁忌之恋,另一边又在后宫专宠班婕妤,为了讨班婕妤的欢心,他还专门命人制作一辆双人乘坐的车子,时刻不愿与班婕妤分离。 张放知道刘骜不会只有自己一人,刘骜也体谅张放顾忌世人和家族的看法,但他舍不得斩断与张放的这段感情,最后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替张放娶个媳妇,镇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选来选去,刘骜选中了许皇后的侄女嫁给张放,还顺便提高了张放的身份地位,因为许氏毕竟乃皇亲国戚,背景十分强大。张放成亲那天,刘骜一本正经的赏赐了很丰厚的大礼,因着是张放与许氏的身份都不普通,满朝文武几乎都来参加婚礼了。张放的婚礼十分盛大,热闹程度堪比天子和公主成亲了。 张放娶妻之后,没有与刘骜断了联系,他们依然时常约会。据说,刘骜出宫以后,每当别人问起他的身份,他就会说自己是张放府中的人呢! 然而,刘骜千瞒万瞒还是没能瞒住自己的亲生母亲王太后,王太后不喜张放,恰逢当时西汉连年发生异象,王太后便趁机将一切责任归咎到张放身上,刘骜迫于压力,只好让张放贬出京城。 据说张放离京那天,刘骜专程赶来送他,两人一见面就抱着哭个不停。张放走后,刘骜无比思念他,还专门写信倾诉自己的相思之苦。两人就这样千里传信,日子一天天过去,刘骜身边又添了两位新人,她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姐妹,即赵飞燕和赵合德。赵合德最受刘骜的宠爱,刘骜为了她,甚至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更别说什么张放了,简直是分分钟就放弃了张放。 远方的张放再次得知刘骜的消息时,已是刘骜突然暴亡以后了,张放见心爱之人已死,悲痛万分,不久之后就伤心而死。

康熙荣妃的生平简介 荣妃结局如何?

盛宠十年生了六个孩子的令妃,无疑是清朝后宫最为幸运的女人之一了,虽然生前止步于皇贵妃,可实际上她早已掌握中宫之权,儿子也被乾隆立为继承人。令妃死后,乾隆追封她为皇后。 可是,同样是十年盛宠生六胎,令妃走上了人生巅峰,这个妃子却受尽了冷遇。 她就是康熙皇帝的荣妃马佳氏,说她是康熙早年最宠爱的女人也不为过。 康熙幼年即位,虚岁十四的时候,康熙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儿子承瑞,承瑞德生母就是马佳氏。 马佳氏是员外郎盖山之女,于康熙四年进宫,康熙六年,进宫两年的马佳氏就生下了皇长子承瑞。 马佳氏不仅是最早为康熙生育子女的妃嫔,也是生育最多儿女的妃嫔。在康熙六年到康熙十六年这十年时间里,马佳氏一共生了五子一女,可见这一时期的她是相当受宠的。 如果她有后来的令妃那样幸运的话,她也能成为后宫妃嫔羡慕不已的女人,可惜就可惜在,她远没有令妃幸运。 康熙十六年,由侍郎马喇持节,册封马佳氏为荣嫔。马佳氏在首次大封后宫中被封为七嫔之一,成为康熙朝皇后、贵妃以下最早受封的后宫主位,在七嫔的排位中位列第四,高于惠嫔纳喇氏、宜嫔郭络罗氏和僖嫔赫舍里氏。 早些年马佳氏的身份只是宫中的庶妃。康熙二十年,马佳氏晋升为荣妃,册以妃位居四妃之一,但自此之后几十年,她再也没有晋升。 在封妃的时候,荣妃的地位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了,她在当时的四妃中排名最末。 显然,荣妃已然渐渐失宠了,可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她不是生了六个孩子吗? 康熙的后宫虽没有三千佳丽,但也是美女如云的。早年的荣妃的确宠冠后宫,但随着后宫的新人越来越多,康熙移情别恋也是无法阻止的。 另外,荣妃生了六个孩子,分别是皇子承瑞(康熙6年),皇子赛音察浑(康熙10年),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12年),皇子长华(康熙13年),皇子长生(康熙14年),皇三子诚隐郡王胤祉(康熙16年)。 可是,在这六个孩子中,长到成年的只有固伦荣宪公主和胤祉,其余的四子全部夭折了。 年老色衰又加上痛失四子的连番打击,使得荣妃看透宫禁事变,心境变得平淡,从此只想过安逸平安的生活也未可知。 倘若荣妃的四个儿子没有夭折,荣妃的一生或许会有重大改变,毕竟康熙前十个儿子当中,荣妃一人所出就占了五个。 皇子年纪越长,争夺储君的优势就更大,荣妃有五个儿子,拼上一拼也不是没有可能。 封妃以后,一直到死,荣妃都没有再度晋升,受尽了冷遇。雍正年间,荣妃奉养于诚亲王府内,于雍正五年去世,葬于景陵妃园寝。

明中期将领杨洪简介 杨洪人物结局

杨洪是明朝名将,生于公元1381年,去世于公元11451年,为庐州合肥苗族人,字宗道,父亲杨璟是南军锦衣卫百户。杨洪初时就是承袭自己父亲锦衣卫百户之职而起势,后来渐渐升到边关大将的地步。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杨洪在应天府六合出生,祖辈上世代为锦衣卫百户。祖父杨政明初之时,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为南军中百户。杨璟在建文四年之时,在“靖难之役”中战死。燕王朱棣登基,改国号永乐,杨洪在永乐元年承袭父亲百户之职。 杨洪刚承袭百户之职不久,就被朝廷派往内蒙古处戍边,也就是当时的开平,从富贵温柔的江南水乡,到苦寒的边疆之地,许多人都说杨洪肯定吃不了这个苦。杨洪却是大笑道,大丈夫何惧也!回到苏州将老母亲迎来供养,此后便一直在边疆驻守。 杨洪刚到开平不久,就因为作战勇猛,履历战功而受到当时守备开平的成安侯郭亮的器重,置之幕下资论军事。 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开始北征,杨洪率部追随,在饮马洞遭遇敌军,后一直将敌军将领本雅失里追到斡难河一带,大败之。因为在此次战斗中表现格外优秀,杨洪甚至在朱棣的心中都留下了印象,大赞他为“将才”,还让左右记下杨洪的名字,等到何时的时机提升重用。 宣德二年,因为在大松岭之战中首冲敌阵,被提为正千户。宣德五年,杨洪镇守独石一带,将来犯敌寇击败。次年敌军再次来犯,杨洪奉命迎敌,以奇招破敌方大阵。敌军无处可逃,最终选择解甲投降。 宣德七年,朝廷计划在西猫峪一带屯兵驻守,以应对变化的敌情。当时杨洪名已经在边塞驻守有二十多年,常年活跃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履历战功,对当地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又十分熟悉。朝廷认为杨洪是最合适的人选,百年让杨洪在西猫峪筑城屯兵,镇守此地。 接受调命之后,杨洪率士兵万人在此荒山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最终建起一座简陋的城池,号为“马营”。此后杨洪便以马营为基地,长时间在外剿寇,护卫祖国边疆安全。 正统元年,英宗继承皇位,兵部尚书王骥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的都指挥使安敬,使边境肃然。杨洪常年戍守边关,为人有原则性,正直负责人,因此向英宗推荐杨洪,英宗于是下诏加封杨洪为游击将军。 杨洪当时部下只有五百人,远远够不上部将最低标准,于是英宗下诏挑选开平、独石的骑兵增补,杨洪再进升为都指挥佥事。 他是游击将军,并不属主将一列,最多属偏将,并且还是后起之秀。他之所以能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能,多次取得战役的胜利,立下战功,还亏得朝中诸位大臣都知道杨洪是个有真才实干之人。尽管有人对杨洪多有诽谤,但是在一些大臣的护持下,杨洪总是能平安无恙。 正统三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后进都指挥使。 正统四年,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七年充左参将,八年进都督同知。正统九年,杨洪与韩政抵御再犯延绥的兀良哈,大败敌军,生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 正统十三年,杨洪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取代郭玹镇守宣府。边疆百姓听闻,无不欢欣鼓舞,因为杨洪多年戍边功绩,百姓们甚至自发称呼他为“杨王”。 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爆发,英宗被瓦剌俘虏。瓦剌太师也先为了破宣府城,携英宗扣关,杨洪识破敌军诡计,不曾开门。英宗返回后,杨洪与石亨都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给予世袭凭证。 景泰二年,杨洪佩带镇朔大将军印,仍镇守宣府。八月,杨洪因病应诏返京,不久因病去世朝廷追赠其为颍国公,谥号武襄。

元朝著名宰相脱脱介绍,脱脱的结局如何?死后怎么样?

脱脱是元朝末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他任职期间改革朝政,恢复经济发展,获得了很好的影响力和口碑。那么这位元朝著名宰相脱脱的结局如何,死后怎么样了呢? 元朝著名宰相脱脱介绍 脱脱出征 脱脱,也叫作脱脱帖木儿,出生在蒙古贵族家庭。他的老师是有名的吴直方,但他只对古代名人的故事感兴趣。脱脱长得健壮结实,擅长武艺,后来成为皇太子侍从。文宗见到脱脱后,对他大加赞赏,一连加官进爵,成为朝廷大员。脱脱平息叛乱、改革朝政,深得元宗宠信。 脱脱的伯父是位高权重的丞相,但他平时肆无忌惮,对其他人甚至是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脱脱非常担心,怕伯父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到家族的兴衰。但是脱脱和伯父的感情深厚,他的劝说毫无作用。脱脱请教了老师,老师列举古人大义灭亲的故事。伯父想违背祖宗的法度,公布不用汉人的制度,脱脱坚决反对,导致二人关系逐渐恶劣。脱脱的做法让皇帝无法忍受,于是决定将其逐出朝廷。脱脱宣读了罢黜伯父的诏书,伯父只能落寞地离去。 脱脱担任丞相后,大胆改革朝政,去除不合理的旧制度,减免赋税,被大家称颂为贤能的丞相。脱脱任职期间,主持修编了宋、金、辽三史和以正法度的经书。脱脱虽然不喜欢读书,但他非常遵守忠君孝义的道理,对皇上和皇子爱护有加。脱脱的父亲被人诬陷,因罪贬至西域,脱脱不忍让父亲受罪,于是请求与父同行。父亲死后,脱脱回京第二次担任丞相,又开始重整旗鼓,治理朝政。元代末年,因为私怨脱脱被谗言获罪被贬,后平冤恢复官职,最终还是因为与政敌恩怨和元宗的忌惮殒命南疆。 脱脱死后怎么样了 韩剧《奇皇后》脱脱剧照 元末农民起义频发,脱脱推举他的弟弟率军镇压起义军。因为弟弟不谙兵事,最终失利。脱脱难则其咎,为了将功补过,他亲自率军出征。战事告捷后,脱脱受到了朝廷的重赏。但是再次征讨起义军时,却收到朝廷的诏书,剥夺兵权,削官贬居。看似事出突然,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脱脱和其他朝中大臣一直都有私人恩怨,出征期间被人再三在皇上面前诬告,皇上同意罢黜脱脱,他的被贬之路便开始了。 据说诏书送到军中时,有人建议脱脱在外打仗时,先不要打开诏书,不然大事难成。但是脱脱反对说要遵循君臣之道,皇帝下令必须听从。于是脱脱被贬至淮安。朝廷官员感念脱脱的功劳,想竭力轻判,但皇上听信谗言,还是将脱脱兄弟流放荒地,脱脱的儿子们也受到株连,脱脱在流放路上被毒死。 脱脱死后,又有朝廷重臣替他平冤,皇帝恢复了他的官爵,返还他的财产,并授予脱脱的儿子们以官爵。虽然历史上的丞相有很多奸佞之人,但脱脱却不是。他一生为朝廷鞠躬尽瘁,治理朝政,礼贤下士,口碑非常好。脱脱的死,除了因为和朝敌的私人恩怨,还可能因为元帝不放心他手握重兵。

假如关羽华容道没有释放曹操,会有怎样的结局?曹操必

无论是关羽、曹操还是诸葛亮,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顶级的人物,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中都是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关羽重义气,曹操为一统天下而努力,其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一提的是,在后人的眼中,关羽已经成为了“关公”,后人的祭祀。从这一点来说,关羽的义气受到了人们的认同。 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让人们对三国时期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大部分人了解三国时期,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其次人们了解隋唐时期,也都是通过隋唐演义。这些小说的出现,让人们对历史上的乱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不可以当成正史去看。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虚构的描写。 说关羽释放曹操是虚构的,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无疑是非常精彩的描写。那么,不如假设一下,假如关羽没有不念昔旧情,执意要斩杀或者擒捉曹操。曹操能否逃过一劫呢?赤壁之战中,曹操命大,被张辽保护下来,之后曹操得以活命。刚逃跑的曹操就遇见了吕蒙、凌统。当时的吕蒙、凌统引出兵马。 除了关羽,还有关平与周仓。樊城之战,关平大战庞德三十合不分胜负,战徐晃三十合也是不分胜负。通过这一的战绩来看,关羽一方的武力值简直是爆表的,对于曹操来说,假如关羽不放走他,曹操肯定是没有办法打败关羽的。也就是说,关羽释放曹操,是义气所为。其实,假如关羽不放走曹操,那么曹操肯定是必死无疑。 说一些题外话,假如关羽不放走曹操。只能说明蜀汉太没有远见。当时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曹操死在华容道,也许,江陵就会失守,东吴的威胁就不存在了。说不定东吴会崛起的很快。这对蜀汉来说,肯定是巨大的威胁。其次,孙刘联盟会撕破脸。毕竟当时的刘备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曹操死后,孙权就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了。

唐中宗李显最后是什么结局?真相是什么?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这是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人心的变幻无常,有时让人难以置信。一对患难中生死与共的夫妻,一旦时来运转,便反目为仇。 这里说的是唐朝时韦后谋害他的亲夫唐中宗李显,参与谋杀的还有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 当初,武则天执政时,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和韦后被放逐到房州(今湖北房县)监禁的十二年中,韦后曾是李显活下来的主心骨。 在酷吏大搞滥刑的恐怖下,李显一听说京城派敕使来,就惶惧想自杀。韦后倒沉得住气,劝说道:“祸福相倚,没有一定,谁也逃不过一死,何必这样害怕!” 两人一起备尝艰危,情真意切。对这时生在房州的小女儿也格外疼爱,接生时父亲亲自去衣裹好婴儿,以后就称她为裹儿。 他们相依为命,终于熬到出头之日,被召回洛阳,由太子而继位为帝,韦后顺理成章当上皇后,裹儿加封安乐公主。 不想遍尝失权之苦之后,她们母女俩得志便猖狂,韦后既无武则天之才识,却一心追随做女皇梦,安乐公主更别出心裁争做“皇太女”,索要储君位置。 一时还有上官婉儿及其母亲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陇西夫人赵氏等一批野心勃勃的女性,一齐跃上权力舞台。 她们树用亲党,广求贿赂,斜封授官,闹得滥官充溢,宰相多的在办公的政事堂里没有坐处。 韦后恃当年在房州时夫君有许诺:“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于是随心所欲,为 所欲为。 安乐公主则恃宠撒娇,有时自己写好制敕,遮掩住内文,让父皇签署。李显看也不看,就笑着照办,把国事当儿戏,国政被这伙女性搅得一塌糊涂。 她们在生活上也淫奢靡烂不堪,安乐公主留下最有名的故事,是她有一条织成的裙子。 这条裙子据说值一亿钱,裙上的花卉鸟兽,只有小米粒大,正视旁视,日中影中,从不同的时间角度去看,各是一个颜色。 这在中国丝绸服饰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绝品,谁也说不清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了。 韦后的衣箱里也满是簇金锦绣,吹嘘说有五色云从箱中出,李显让画工画了在朝中展 示,还为此大赦天下,给百官的母亲妻子加封邑号。 韦后、上官婉儿同武三思等多人私通,李显从不过问,武三思有时进入宫中,登上御床与韦后玩双陆,李显在一旁帮忙点筹算赌帐,这丑闻都传到了宫外。 前后有王同皎、韦月将等四五拨人告武三思等与韦后生活作风不检点,都被李显处死。 韦后还通过武三思联络起一批武周旧人,将搞“神龙之变”的五王全部整死。 其中张柬之、崔玄珪先死于贬所,桓彦范被缚住在竹槎上来回曳,到肉尽见骨再杖杀,敬晖被剐而后杀,袁恕己被灌野葛汁数升,毒性发作时痛苦地趴在地上,手指深深扣进土里,指甲都掉光了,受尽折磨后才被锤杀。 这些帮李显复位、曾赐铁券许以不死的功臣, 最后死状极凄惨。 接着韦后一党把黑手伸向太子重俊。 说起来李显的儿女们下场都很惨,他一共四个儿子,韦后生的长子重润早已被杀了。 后宫生的第二子重福因韦后告他参与了陷害重润一事被贬谪在外,第三子重俊被立为太子,韦后因为他不是自己所生,很不得意他,一心支持爱女安乐公主与他争位。 武三思要维持武家权势和同韦后不清不白的关系,也视他为眼中钉,让儿媳安乐公主出面辱骂太子为奴,彼此水火不容。 神龙三年(707年),太子联络当年帮助五王宫变的禁军大将军李多祚,矫诏发兵,袭杀武三思、武承训(安乐公主丈夫)父子,而后闯进宫中,点名索要上官婉儿。 这位皇帝的昭容、武三思的枕边人蛊惑说:“看太子的意思,杀了我以后就该轮到皇后和皇上了。” 李显被激怒,带着皇后和上宫昭容一起避入玄武门楼,亲自探身向禁军将士喊话,说:“你们都是我的卫士,为什么跟着李多祚造反?谁能将他斩首,就别愁不富贵。” 矫诏举兵的骗局被揭破,士兵们倒戈,一拥而上杀了李多祚。 太子逃向终南山中,当晚在树林中休息时,被身边亲信杀死,枭首朝堂。 东宫的官员个个害怕没有敢近太子尸身的,只有外地来的一个叫宁嘉勗的县丞,号哭着解衣裹太子首级。当时被远贬,死在外地。 唐睿宗李旦当上皇帝后,为这位官员下制,褒扬他的名节忠义,给了赠官。 安乐公主一伙又指使人诬告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与重俊通谋,要收他俩下狱治罪。 御史中丞萧至忠被召去办理此案, 他哭奏说:“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让人罗织陷害。当年相王为皇嗣,请求武则天把天下让给你,因此曾绝食数日,天下人都知道,怎么能听别人一言就起疑心呢?”说得李显受到感动,才不再追查此事。 于是,李显成为韦后、安乐公主圆成女皇梦的主要障碍。结局很简单,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显遇毒暴崩。 事情的前因后果,史书记载也很简单,只说郎岌、燕钦融接连上言,告皇后生活作风不检点,安乐公主图危宗社,但他们都被乱棍打死。 李显虽然没说什么,但是怏怏不乐,据说因此引起韦党忧惧。 于是,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指使与韦后私通的马秦客、杨均,利用侍奉汤药和饮食之便, 在饼里下药,毒死了李显。 也许这是李显过分纵容妻女,姑息养奸,自食恶果。 但细想起来,会不会是一个月后宫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的李隆基,硬将毒死唐中宗的谋主罪名按到她俩头上,好给自己称兵宫阙的行动一个合理的辩解呢? 究竟他们是夫妻、父女啊!而且唐中宗一向对她们是百般放纵的,最后也没有激化的矛盾。 唐中宗的遗诏有太平公主参与,同上官婉儿两方面的人一起起草,似乎能暗示,事有蹊跷,让人怀疑中宗之死是否韦后一党的阴谋。 以往人们依权力之争分析那是鸩毒凶案,多半也是出自逻辑的推理。 但若她俩真是那样毫无人性地向自己的丈夫和父亲伸出了罪恶之手,那么又印证了另一句老话:“世上最毒妇人心。” 这本是一个很荒唐的谬论,在这最专制的封建家庭里,找到了应验的事实。

明朝大臣胡宗宪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明代名臣。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免,其子严世蕃入诏狱不久,也被斩首了。严党一派的落幕间接导致了嘉靖朝的不少大人物的陨落,胡宗宪就是其中一位。在政治党派中,胡宗宪因讨好严嵩的义子赵文华而屡获升迁,朝中其他党派的大臣也就将胡宗宪归属于严党。严嵩一倒,胡宗宪自然一并遭殃,同年年底南京给事中陆凤仪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明世宗便罢免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念及旧情,准许回籍闲住。 可惜政治的党派斗争多有几分残忍,过了两年,政敌一党借罗龙文一案诬陷胡宗宪曾假拟圣旨。嘉靖四十四年(1565)十月,胡宗宪被押解进京,仅仅过了一个月,胡宗宪在狱中不堪受辱,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笔后,自尽而亡。朝廷党派的争斗此起彼伏,到了隆庆六年(1572),胡宗宪终于得以平反了。在万历朝时,还为其追谥襄懋。 胡宗宪是何许人也?为何是奸臣严嵩的一党,又能得到朝廷平反?其实我们回溯历史,就能得到答案。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胡宗宪出生在南直隶徽州府绩溪县,自幼家境殷实,在父亲胡尚仁和母亲方氏的悉心教育之下,胡宗宪茁壮成长。嘉靖十七年(1538)他考中了进士,开始在刑部观政,自此胡宗宪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胡宗宪受父亲胡尚仁影响,仗义忠信是他一生所牢记的。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宪被朝廷授予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在他上任之际当地遭逢多年难遇的旱蝗之灾,加上强盗猖獗,可谓民不聊生。胡宗宪没有丝毫慌乱,他及时调整政策积极应对,成功带领当地百姓挺过了艰难的自然灾害。对于强盗,他则是软硬兼施进行招降,并且将其中勇武之人收编义军,这也跟他后来应对倭寇的对策不谋而合。 嘉靖二十一年(1542),胡宗宪的母亲方氏和父亲胡尚仁相继离世,他回乡守丧五年。复出之后,嘉靖二十八年(1549),他出任了宣府大同巡按御史,上任后又成功地解决了因兵部尚书兼宣大总督翁万达处置不当引起的士兵哗变事件,胡宗宪在这两年里整顿军纪,巩固边防,为大明王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此时明朝的倭患问题正在日趋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由72人组成的倭寇在浙江登陆,自西向东扫荡了严州、衢州、饶州、徽州等地,共计80余日,据记载:“经行数千里,杀伤几四千人。”而明朝守城的军队几乎都望风奔溃,毫无招架之力。 胡宗宪被朝廷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朝廷希望他能在抗倭问题上做出功绩,胡桂奇的《胡公行实》记载:“某此行,不擒王直、徐海,靖东隅,誓不回京。”但是到了地方之后,胡宗宪也深感问题的艰巨性,当地的士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并且装备落后,当面对武器精良、斗志昂扬的倭寇的时候,疯狂撤退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了。胡宗宪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当地官兵的军容、军纪开始有了改观,士气逐渐有所恢复。 胡宗宪不像朝中其他的清流大臣,严于律己、两袖清风,他懂得变通,擅长权术,因此他把握得住官场的上升机会。嘉靖三十三年(1554),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以祭海神的名义前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内阁首辅严嵩的义子,胡宗宪明白只要和赵文华打好关系,自己的仕途就会一帆风顺。因此胡宗宪百般讨好,赵文华要财,他就给财,赵文华贪色,他就献上一屋子美女。果然等到赵文华回京复命的时候,对胡宗宪进行了大力的举荐,严嵩也将胡宗宪划归进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自然也就进行提拔。 与此同时,胡宗宪也懂得讨好帝国最高的权力掌握者明世宗,明世宗崇尚道教,喜欢青词与祥瑞,这是众所周知的。胡宗宪为此曾进献过白龟、白鹿、五色灵芝等各类象征祥瑞之物。并在自己的幕府中网罗了徐渭、唐顺之、田汝成这些大才子,以便为自己向明世宗进献青词。 胡宗宪几番操作下来,自然有所收获。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世宗亲自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胡宗宪并不只会讨好上司,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明末史学家何乔远曾赞扬胡宗宪:胡宗宪讨好严党,不是为了鱼肉百姓,而是为了建立功业,因为这一点,他的虚与委蛇和一腔苦衷就值得尊敬了。 前文曾说嘉靖朝的倭患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而在胡宗宪上任之后,倭寇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首先是胡宗宪大力感召各地的文韬武略的能人,并适时的重用他们,后人所熟知的两大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由胡宗宪推荐和重用的。同时倭匪的几方势力的重要头领几乎都在此时相继落网,徐海投水自杀,徐洪、陈东、叶明、辛五郎等人被活捉。 嘉靖三十九年(1560),胡宗宪擢升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一年后,又加少保之衔,并节制江西等七省总兵,权势可谓盛极一时。古语有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胡宗宪晋封少保仅仅一年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倒台,胡宗宪被列为严党,自然就难逃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