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秦始皇

秦始皇能大败匈奴人 秦始皇为什么还要修长城

众所周知,长城是我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它还是中原和草原的分界线,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了,一提起长城,我们大多数人肯定就会想到秦始皇,他当年劳民伤财,发动了近百万劳工去修筑万里长城。甚至一直以来,我们都会简单地认为,长城是由秦始皇时期才开始修建的! 但其实不然,长城的修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年周王朝为了能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起了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为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割据政权为了能够在乱世中争霸,也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了长城。而最早建筑的便是“楚方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随后,齐、韩等国又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吞并六国,完成了天下的统一。为了维护和巩固秦这个大一统帝国的安全,秦始皇便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策略,其中修筑长城就是其国防建设之一! 然而我们也知道,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抵御北方以匈奴为主的少数民族,可是秦国强大,并且多次大胜匈奴,比如就拿秦始皇三十二年那次来说吧,秦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大胜而归。 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乘胜追击,直到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让他们无力再与中原帝国对抗为止。 但秦始皇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转攻为守,修筑长城!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从战争的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的话,秦始皇停止北征匈奴,修筑长城,其实是最经济的选择。 先从作战成本上来看,一般远距离作战,后勤保障都非常的重要。但在古代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之下,想要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最起码要消耗几十石,为何呢? 因为运送的人也要吃饭,牲畜也要吃饭,回来的时候还要吃饭,所以真正运送到前线的粮食其实非常有限的。由此可见其作战成本之高!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作战效益!凭借秦国的实力,想要打赢匈奴是不困难的,但就算打赢了,又能怎样呢?中原和草原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不论是生活、文化、亦或者是政治,都不是一个逻辑。秦国的农民不会放牧,要这偌大的草原又有什么用呢? 但如果建起了长城,那么一切都不一样了。有了长城之后,流动的战场变成了固定的战场。而这个时候,战争的成本和收益也就全变了! 我们知道,匈奴大多是骑兵部队,所以秦国想要攻打匈奴就必须得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才行,但现在有了长城,秦国就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这样一来就节省出了大量的军费。 而在当时,士兵不打仗的时候,就是农民,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就种田种地,后勤的负担也就小了很多。 然而对于匈奴来说,他们的骑兵部队虽然很强大,但他们并不擅长阵地作战,攻城拔寨更不用说,而且又没有啥后勤保障,因此战争成本就太多了。 所以你看,秦始皇修筑长城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成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从长远来看,其实这是最为经济的选择。秦朝虽然历经二世就灭亡了,但长城对于后续的中原王朝来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也能发现,自西周之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在修筑长城,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修筑长城对于帝国的稳定是那么的重要!因此很多学者都评价秦始皇说:“不愧是千古一帝啊!”

揭秘秦始皇不立后之谜 或因其母通奸影响

千古帝王秦始皇有许多秘密,让后世不断进行探索!其中秦始皇不立后之谜,更是众说纷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真是因其母跟人通奸而产生了心理影响吗?其实,秦人在秦孝公之后对立后及立太子之事已经制度化了,而秦始皇在13岁即位,22岁亲政,中间这9年的时间也是古代男子娶妻的时间。 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 从39岁到50岁,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始皇在长达37年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立。 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愿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关 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很不检点,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后来她又与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 母亲的失检行为令秦始皇恼羞愤怒,无地自容,使他心理压抑,性格变得极为复杂:内向、多疑、妄想、专制、暴虐、冷酷无情,把他变成了一个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后彻底爆发,杀了两个私生子弟弟;将五马分尸,暴尸示众;将其母赶出咸阳。 因母亲带来的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对母亲的怨恨,发展和泛化成对一切女人的仇视,他对统一六国后收入后宫的众多佳丽非常鄙视,痛恨她们抛弃亡国之辱而媚悦新主的行径。 所以说,由母亲的行为而形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视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立皇后的标准过高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韩、十九年(前228)灭赵、二十二年(前225)灭魏、二十四年(前223)灭楚、二十五年(前222)灭燕、二十六年(前221)灭齐。 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天下初定,39岁的秦始皇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 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认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采用“泰皇”头衔。 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 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秦始皇当时也很自命不凡,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左看右看,后宫佳丽中竟没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标准。 其三,秦始皇志在天下 由于身世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他从小刻薄、多疑的性格。秦始皇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一方面心气极高,他连年征战,横扫六国,抚定四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他可能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妨碍他实现远大的理想。 其四,秦始皇是个工作狂,公务繁忙,整日埋头工作,没兴趣考虑后宫的事情,以至于迟迟没立皇后。 他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 当时的一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0斤。每天批阅这么一大堆竹简,工作量着实不小。 其五,沉湎于长生不老的迷梦之中,无暇顾及后宫之事。 众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对方术、炼丹术等情有独钟,为求长生延迟了立皇后之事。 秦始皇曾四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老之药,还派徐福率领三千名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 徐入海数年,哪里找得到仙药,又耗费巨大,他怕秦始皇发怒,于是谎称可得仙药,但是海上常有巨鲛出没,无法靠近,请派神箭手用连弩射杀巨鲛。秦始皇便令人捕杀巨鱼,甚至想自己入海尝试求仙。 这种对长生不老梦想的浓厚兴趣和孜孜追求,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对其他事情的兴趣,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立皇后这一大事被置之脑后,终其一生也没立皇后,成为了历史上唯一没有立皇后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秦始皇真的焚书?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 对于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意见。主流的意见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生,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那么,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秦始皇建政,视天下为刍狗,荒淫暴虐,民不聊生。特别是焚书事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有两个儒生,一个姓侯,一个姓卢,《史记》称之为侯生、卢生。这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灭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于是便自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 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方士三百人,都是因为畏惧而献谀,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他竟以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大臣们呈上的疏奏(竹简)每天不足一百二十斤,谁也不能休息。像这样贪揽权势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 于是,二人相约而逃。 秦始皇听说侯生和卢生逃跑了,勃然大怒,说:我对待卢生这些人不薄,赏赐甚厚,而他们居然在背后诽谤我,说我缺德。我曾派人去问这些在咸阳的儒生,有人告诉我,他们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命有关部门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这些人在严刑拷打之下,互相检举揭发,共咬出了四百六十多个诽谤过秦始皇的儒生。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发生于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侯生与卢生本是受秦始皇之命寻仙求药的方术之士,还不能算是纯粹的儒生。他们的逃跑,可能是怕自己找不到仙药被追究,而他们评论秦始皇的话,却无不中的。嬴政由他二人的逃跑,而迁怒于咸阳的读书人,竟一口气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 关于坑儒之事还有一说:由于秦始皇把文字统一为大篆和隶字,国人多诽谤怨恨,秦始皇怕天下不从,于是广召儒士书生到咸阳,共召到七百余人,全拜之为郎官。然后,秦始皇密令亲信在骊山硎谷的温暖向阳之处种瓜,等瓜成熟后,正值冬天,乃使人上奏:骊山竟然冬天长出瓜来了!秦始皇令诸生前去察看,诸生到谷中之后,正在辩论不已,忽然上面土石俱下,遂皆被压死。 骊山硎谷后来又叫坑儒谷,在汉代,这里叫愍儒乡。有人考证,坑儒谷在今陕西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是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实地很符合这个记载。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骊山坑儒一事,其实就是咸阳坑儒的误记。因为骊山坑儒说仅见于东汉初年卫宏作的《诏定古文尚书序》,而且也没有注明出处。其余古籍,均无此记载。 但是,卫宏是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学者,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训诂学家。他在这篇序言中披露此事,以他的治学态度,应该不是信口开河。况且,《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咸阳坑儒与卫宏所记骊山坑儒在地点、人数、坑埋方式上都不同。如此说来,秦始皇之坑儒,至少有两次。 至于坑儒一词,则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舌战群儒,道:诸生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逾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 在桑弘羊的眼里,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因此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所以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 之后,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明确说明秦始皇坑杀儒士。 出现于魏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有篇孔安国序,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 正因为坑儒一说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所以许多人便替秦始皇翻案。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的确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而且还透露诽谤秦始皇的侯生与卢生并非儒士,而是两个专门替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说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 但是,那些给秦始皇翻案的人忽略了《史记·儒林列传》的一个细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其长子扶苏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他的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这些儒生都是学习孔子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 此时的秦始皇根本听不进逆耳之言,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出咸阳,让他到北方蒙恬的军中做监军。此举,导致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司马迁在详细记载秦始皇咸阳坑儒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是诸生,并未明确说明坑的都是儒生。扶苏在进谏时,把诸生的意思给解释明白了:诸生皆诵法孔子。也就是说,诸生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孙,是孔门弟子,指的就是儒生。

秦始皇暴政背后的推手都有谁?

贾谊 汉代时,有个超级聪明的大学问家,叫贾谊。他写了篇文章《过秦论》,标题的意思是说:讨论一下大秦帝国所犯的严重错误――之所以研究已经灭亡的王朝治政得失,是以史为鉴,警示来者,避免重蹈覆辙而已。 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秦帝国一统天下之前,所面对的对手极其强大,大到了不得了的程度,当时秦帝国的对手,像什么苏秦、乐毅、吴起、孙膑、田忌、廉颇,无一不是英雄之辈。但这么多的英雄,在秦帝国的滚滚车轮之前,俱化尘泥。而后,当秦帝国一统天下,却突然冒出来两个布衣百姓――陈胜和吴广,这俩人说不过苏秦,吵不过乐毅,打不过吴起,算不过孙膑,拼不过田忌,斗不过廉颇,可是此二人轻抬腿,一脚就把个秦帝国给踹哗啦了,何以如此呢? 贾谊解释说:无他,功业相反也。啥叫功业相反也呢?古史理论学者告诉我们,就是秦帝国的政策没有依据时代变化而调整。以前,征伐天下时,难免要役使民众,劳力天下。但等到六合尽扫,四海归一时,就应该相应地调整政策,由战时管制向民生经济转变。秦帝国至少有两次大的时机,可以调整政策,稳定民心:一次是六国灭、四海一的始皇帝时代;另一次是始皇死、二世继的时候。但遗憾的是,秦帝国却放弃了这两次机会。 何以如此呢?答案说出来会吓你跳起来――就是因为,秦帝国太讲究“以德治国”了! 在老早以前的史学研究中,对秦帝国的治政风格,评论起来就一个字――暴! 所谓暴秦是也。但这是史学家的观点,不是秦始皇的。秦始皇认为,他德行深厚,恩泽天下。证据就是――秦始皇平灭六国之后,就成了一名勤快的好驴友,他行经天下,巡游四方。每到一处,就征召石匠,为他刻碑。碑文上,往往开头就称:诵功德、诵皇帝功德、称成功圣德,又或是立石刻颂秦德……总之,在秦始皇所下令刻的碑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儿,就是个德字。如秦始皇琅琊刻石,德字就出现了四次。 也就是说,秦始皇对自己的评价,与史学家完全相反。史学家称其“暴”,而秦始皇则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才是圣帝大德。双方观点完全相反,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再研析秦国的暴政思想史,就会惊讶地发现:实际上秦国人比东方六国更关注于对“德”的研究。秦国历史上,进行过绝不会少于三次大规模的“德学”理论基础创建。 商鞅 第一个下工夫研究并塑造秦国德政观念的,是商鞅。 商鞅,卫国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先去魏国找机会,没有找到,就去了秦国。见秦孝公,说以帝道,但秦孝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下次商鞅再见秦孝公,就说以王道,可是秦孝公又睡着了。最后一次,商鞅改说霸道,这一次,秦孝公听得来精神了。 商鞅摇头,明白了:秦国人只能接受三流的霸道。可霸道也是道,蜗牛也是“牛”!那咱就撸起袖子来干吧。 于是商鞅制定残暴的法令,限制秦国百姓随意迁陡,实行连坐政策,十户人家合用一把菜刀,一人犯法,全家株连,一家犯法,十户株连。一时之间秦国风声鹤唳,血光弥天。 很多人就看不下去了,站出来抗议。商鞅就写文章与大家探讨,这些文字,有相当部分收入到《商君书》中。 在《商君书》第四篇《去强》中,商鞅掷地有声地说: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 在这里,商鞅谆谆告诫统治者,一个国家,如果用善良的人治理邪恶的人,这国家就完了,没救了,非得灭亡不可。相反,如果这个国家用邪恶的人整治善良的人,OK,这个国家就充满了希望,人民群众就会心花怒放、“喜大普奔”。用善良人治国,战争时会打败仗,和平时经济衰退;用邪恶的人治国,敌人来了会主动撤退,你打出去就会赢,会获得大批战利品。坏人当道的国家,国家就会富得淌油。 ――商鞅这个说法,不仅在逻辑上不成立,人类历史证明的也是反例。但商鞅既然说出来这话,邪恶者却一下子找到了“理论依据”。更可怕的是,商鞅不只是这么说,他也要这样做。史载:商鞅曾在渭水河边亲自动手,一日杀人七百,河水被染得血红,尸体堵塞了河道。绝望的百姓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做个屠杀善良百姓的坏人,滋味有多爽?很快商鞅就品尝到更爽的,秦孝公死,商鞅立即遭到清算。这时候的商鞅疾奔如飞,踏上了逃亡的路程。他逃到一家客栈,敲门投宿。可是店老板说:不好意思,这位客官,你没有通行证,不能收留你。否则,如果被商鞅那个煞星知道了,他可是杀人不眨眼呀。 不是,别……商鞅还想解释,店家已经飞快把门关上了。 商鞅落入到他亲手打造的、由坏人用来整治好人的天罗地网,被五马分尸,从此留下个成语――作法自毙。 商鞅,是秦国对德政文化塑造的开始,认为国家必须要由坏人来管理,德政要不得! 但下一个德政文化塑造者吕不韦,对商鞅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吕不韦 吕不韦,和商鞅一样也是卫国人。他在赵国邯郸,遇到了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以其奇货可居,就果断投资,赞助秦公子异人回国执政。并送给秦公子异人一个绝色美女赵姬。不久赵姬生了个娃娃,这就是未来的秦始皇。吕不韦先在秦国打点好,再帮助秦公子异人逃回秦国,等到异人成为新任秦王后,吕不韦就开始幸福地获得巨额投资回报了。 吕不韦和商鞅的观点一致,都认为削弱民权,是强大君权的不二法门。但商鞅话说得太恶心了,他居然声称国家必须要由坏人来治理,好人必须要被奴役被践踏。做人可以这样不要脸吗?吕不韦认为不可以。 坏事要干,脸还想要,如何才能两全其美呢?吕不韦也走了商鞅的路子,聚天下会写字的“坏人”,扎堆凑在一起,弄出本《吕氏春秋》。在书中《仲秋纪第八》中,吕不韦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该观点认为: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 在这里,吕不韦创造出一个新词――凶德。 吕不韦的意思是说:德这个东西,不是绝对的,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国情来决定。东方六国之所谓的德,是虚伪的,欺骗劳动人民的。唯有秦国的凶德,才是真的德。真的德就是杀人放火,杀人放火就是最大的德政。要把德彻底扭曲成杀人放火,是很花费时间的。等吕不韦完成这个理论颠覆工作,秦始皇也长大了。看完这本书,秦始皇大喜:不韦相国,你费这么大劲儿颠倒黑白是非,真的太辛苦了,我替天下坏人谢谢你。现在请你接受组织调查,我想想怎么弄死你最解气。按你的逻辑,这是帝王对你最大的凶德。 ……吕不韦傻眼了:我跟商鞅一样,只顾一门心思害人了,没想到把自己装进去了。 吕不韦替自己调制了杯毒酒,饮之,卒。 吕不韦死掉,韩非子来了。 韩非子 韩非子是李斯的学弟,也是当时最了不起的整人专家。只有他,才有可能把吕不韦的凶德落地,把一个理念实体化、制度化。 而韩非果然不负秦始皇所望,他提交了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思想力作――《韩非子》。这部书,也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思想史学家一致认为,此书的精华就在于《五蠹・第四十九》。在这个章节里,韩非子严肃地指出: 天下有五种人,要先杀掉――甭管有罪没罪,先杀了再说。这五种人是: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侠客和识字的知识分子,杀掉;第三种是议论家,也就是纵横家,杀掉;第四种是拒绝替君王去死的人,杀掉;第五种是工商业者,什么银行家大老板小摊贩,统统杀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为秦始皇殉葬的美女是用什么手段处死的?

据文献记载推测,中国历史上殉葬美女最的帝王,是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在为其老子处理后事时,是如何处决秦始皇生前众多嫔妃的?这在史书上没有交代,成了一个历史谜团,但推测就是坑杀。《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灵柩下葬以后,有人对秦二世说,机关工匠们制造,他们随葬宝物都非常了解,如此贵重的宝物,早晚会被他们泄密。安葬大事完结,秦二世多了一个心眼,在珍贵宝物埋藏后,便立即封闭了墓道中门,随即又将墓道的外门放下来,把工匠和负责填放宝物的人全部封闭在墓道里边,没有人再能出来。 这也是反盗墓手法中最为惨烈,也没有人性的一招――“活口坑杀”。胡亥究竟坑杀了多少活口,具体无数据。但可以想见,被灭口的不会是几十人,成千上万也极有可能。在早期帝王级葬事中,一般都会将工匠和知情人“坑杀”,美其名曰“殉葬”。传说当年慈禧下葬时,负责工程的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等善后事宜。告诉工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当时心就凉了,这是要灭口啊,据说有一个石便耍招侥幸活了下来。不论此事是真是假,从中透露的信息是有用的,清代皇家下葬时也注意反盗。这些工匠被坑杀殉葬,实在是太悲惨,太冤枉了。秦始皇殉葬的嫔妃,会不会以“坑杀”手段来处决? 秦始皇的后宫是古代帝王中人数最为壮观的,他在灭了六国后,将六国后宫里的美女,也一并“接收”了。秦始皇后宫内可谓是真正的“美女如云”,因为美女太多,住的地方都没有,秦始皇还专门为这些美女建造了一两百里相连的华丽宫室,给她们居住,供自己戏乐。秦始皇一死,这些女人惨了。秦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意思是,秦始皇后宫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不宜放他们出去”。这些女人最后没有人能再活着,统统被处决殉葬。可以想见,当时决算的场面是十分十分恐怖的,恐怕哭得是地动山摇,闻者浑身发拌。到底有多少漂亮的女人殉葬了秦始皇?《史记》上也没有确数,司马迁用春秋笔法,以“死者甚”一带而过。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死的人很多,数量巨大。 这些女人最后是怎么被处死的?如果带到“行刑室”,显然是很费事的,生前地位显赫的宫妃可能是这样的死法,死后以棺材收殓,随葬地宫。但绝大多数可能都享受不到这样的“死法”,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坑杀,这种处决手段也是最省事、最能保留全尸体的方法!这种“坑杀”不会是挖个大坑,让这些女人站到坑里,或是将这些女人推进坑里,应该是以与秦始皇最后道别的理由,将这些嫔妃诱引进秦陵的地宫中的不同厢室,然后突然关室门,将这些可怜的女人永久封死在厢室内,秦二世说不宜放出去,也许就有这意思。有朝一日,秦陵被考古发掘了,可能就会真相大白。但我这种推测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因为在先秦及三代时期,这样处决殉葬者的事例很多,也是常用手段。 西汉时,出了一个“盗墓大王”――广川王刘去,刘去盗了等级很高的古墓。其中有一座是周代最后一位帝王周幽王的墓。周幽王的墓修得十分高大,墓门打开后,刘去发现,往下全是白垩土。这土实际是一种石炭岩石,有一丈多厚。刘去的手下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将挖去白垩土。再往下又看到了大量的云母石。再往下挖了一尺多深,意外看到的100多具尸体,纵横交错,相互枕靠,叠压在一起。其中只有一个男的,其余全是女的。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得一样。周幽王地宫中出现这么多女人是一回事情?就应该是殉葬的女人。这些殉葬的女人形态、姿势各不相同,就是坑杀造成的。如果是之前处死的,应该是有规律地摆放,人不是乱七八糟。

秦始皇的残酷:活人殉葬均为女性

99座小型墓葬统一指向封土堆 经过40年的勘探和发掘,目前秦始皇帝陵共发现陪葬坑188座,绝大部分并未进行发掘,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是发掘较深入的几个,但也还有大量工作没有完成。墓坑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就是陵寝内城的小型墓园,被称为“秦始皇陵的辅葬遗存”。 所有小墓葬的墓道都直直地指向封土堆,99座小墓,考古人员发掘了10座,种种细节不仅显示出死者殉葬的惨状,也印证了史料上关于后宫为始皇陪葬的记载和秦始皇一人独尊等级森严的观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张卫星介绍,在墓道填土里发现了不同数量的乱葬人骨,应该和年轻女性有关系,且残缺不全,说明陪葬者是在别的地方被处死,然后简单的被埋在墓葬的填土里,而不是墓室里,从葬行为残酷、血腥。 帝陵9座城门精确定位地宫位置 考古发现地下皇城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有内外两道城墙,很多重要的遗迹分布在两条轴线上,总共9座城门都在南北轴线上。虽然城门并不是在城墙的正中间,但是其连接线交汇的地方直指帝陵封土堆的核心。 陵寝建筑面积相当于20个足球场 庞大的陵寝建筑占地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相当于20多个足球场的面积。道路作为遗址的骨架也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得到了精确定位,由石头铺就的环形和十字形道路系统。体现了秦始皇的权利和等级观念。 秦始皇陵的营建,每一个步骤都是一项重大的学术科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随着考古勘探与不断研究,结合最新科技进行探测,相信对于秦陵之谜一定会得到更科学更确切的结论。

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

在很多民间传说以及影视剧中,都把秦始皇赢政的生父描写成赵国大商人吕不韦。那么,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为何民间又会有这种传说流传? 关于秦始皇的史料,流传到今天的并不多。我们所依仗的最主要史料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在《史记・吕不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这段话的意思说,吕不韦从赵国都城邯郸城中挑选了一位非常漂亮,并且擅长跳舞的女子和自己同居。此女就是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后来,赵姬怀孕了,吕不韦也知道了赵姬怀孕这件事情。后来,秦国的王子子楚来到吕不韦家中做客。吕不韦就让赵姬出来跳舞,子楚一见倾心,当场就请求吕不韦割爱。吕不韦很生气,觉得子楚太过分。可是,后来想到自己为了扶持支持,已经把全部家产散尽。此时再得罪子楚,实在不划算。于是,吕不韦只得把赵姬献给了子楚。因为还是刚刚怀孕,赵姬也刻意隐瞒,子楚并没有怀疑。等到“大期”之时,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秦始皇赢政。因为赵姬生子有功,子楚大喜,就立赵姬为正妻。 在吕不韦的传记中,司马迁明确指出,赵姬是在怀着吕不韦孩子的情况下跟随子楚的。自然,她生下的孩子赢政,就是吕不韦的儿子。 这一种说法被后世不少史家采纳,甚至直接在史料中称呼秦始皇为“吕政”。 但是,同在《史记》中,秦始皇本人的传记中对其身世的表述却有很大不同。 《史记・始皇本纪》云: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此处的描述和吕不韦传记中大体相似,都提到子楚,即秦国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时期,和吕不韦交厚。子楚在吕不韦家中遇见赵姬,一见倾心,然后就索取赵姬,生下了秦始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始皇本纪中,没有提到赵姬怀孕这件事情。 我们结合两段史料,仔细分辨下,到底哪一则史料在隐瞒真相呢? 我们要明确,子楚,即秦昭襄王不是傻子。 此人虽然在位只有三年,却颇有建树。对内,他立养母华阳夫人为太后,立吕不韦为宰相,以巩固权位;对外,他攻破东周,灭掉姬家王朝,多次发兵,对韩赵魏蚕食鲸吞,为秦始皇一统天下蓄势。 在子楚登基这件事情上,吕不韦立下大功。可以说,在许多事情上,子楚都对吕不韦感恩戴德,礼让三分。但是,别的事情可以谦让,可以容忍,但若是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子楚绝对不可能接受。 何况,子楚并非只有一个儿子。在史料中,秦始皇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做成蛟,其母乃是韩国公主,身份高贵。若非赢政乃子楚亲生儿子,子楚何必舍弃成蛟而选择赢政呢? 并且,古代人虽然医疗知识贫乏,但是十月怀胎的观念,人尽皆知。 若赵姬怀孕在前,跟随子楚在后,如何才能做到跟随子楚十个月以上,才生育孩子呢? 《史记》中,有一句话让后世史家争论不休,即“至大期时,生子政”。 什么是大期呢? 一派观点认为,所谓大期,就是十二个月。赵姬怀孕十二个月才生下赢政,因此,才瞒过了子楚,瞒过了天下人。三国史家谯周、东晋史家徐广,都支持这个观点。 另一派观点认为,所谓期,就是期限,大期,就是满了期限。生孩子是十个月。此处就是说,在满了十个月后,赵姬生下了孩子。 两派观点哪一种可信呢? 自然是第二种! 所谓瓜熟蒂落,自然之理!在怀孕十个月之后,孩子就会生产。即便是医学发达的现代,也无法在不伤害婴儿的情况下,让孕妇延长产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孕妇都会在预产期前后两周内生产。若是超过预产期一个月,孩子还没出生,则必死无疑,更不要说足足延长两个月。 因此,让很多影视剧编剧失望了,赢政必然是子楚,即秦庄襄王的儿子。 那么,有关吕不韦是秦始皇生父,这种荒诞的流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是吕不韦和赵姬,关系确实暧昧。 在遇上子楚之前,赵姬就是吕不韦的侍妾,两人有关系很正常。等到子楚驾崩后,赵姬已经成为秦国太后,竟然还和吕不韦发生不正当关系。 是赵姬欲望太强烈,还是赵姬脑子烧坏了?我觉得,都不是! 在历史上,赵姬是一个不守礼法的女子,却绝非一个傻傻的女子。她出身贫贱,却颇为聪颖,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子楚去世之后,秦国国内政局其实非常不稳定。秦国的王室宗亲以及元老派势力很强大,一批元老大臣以赵姬卑贱为由,觉得赢政不配当秦王。他们要扶持身份高贵的成蛟登基。在这种情况下,赵姬只能与丞相吕不韦结盟。联手吕不韦,对抗元老派。 作为女人,取信于男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与之发生关系。于是,在子楚去世后,丞相吕不韦多次留宿王宫,整个咸阳,都流言满天飞。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丞相与太后的结盟有力的保卫了赢政的王位。成蛟的政变集团被连根拔起。 处理掉成蛟之后,吕不韦及时抽身,不再入后宫。为了满足赵姬,吕不韦送上一位大阴人备赵姬。这赵姬色胆包天,竟然以寡居太后的身份,与鄙下两个儿子! 吕不韦和赵姬的绯闻流传,自然让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赢政也是他们二人的孩子。 其次,秦始皇一生树敌太多,敌人为了污蔑始皇帝,于是造谣诽谤。 在内,秦始皇毫不留情的剪除六国在秦国的党羽。包括后来秦始皇彻底铲除笔屏Γ拒绝与母亲赵姬相认,逼死丞相吕不韦,其实都是秦始皇在加强皇权。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威,秦始皇堪称绝情! 在外,他发兵攻打六国,攻城略地,屠戮万民。为了彻底打击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秦国出击时,经常对敌国使用屠戮政策。白起虽然在秦始皇之前,但始皇时期的名将,诸如王翦、蒙恬,也有不少屠戮战绩。 在攻破六国后,秦始皇更下令把六国贵族迁移,使得无数人流离失所。之后又修驰道,修长城,老百姓几乎无日无夜不在劳作。所谓“苛政猛于虎”,秦始皇是开创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伟大君王,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暴君。 可以说,仇恨秦始皇的人,遍布天下。大家杀不了秦始皇,给秦始皇泼点脏水还不行吗?于是,在秦国国内,在六国之间,有关秦始皇的各种负面新闻,总是得以很快流传。 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在汉武帝时期,对秦始皇生平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司马迁在仔细思考之后,选择了两种观点并立的方式,记载在《史记》之中。

鲜为人知真相!揭秘吓死秦始皇的三件怪事

秦始皇在39岁完成统一大业,待一切尘埃落定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打算尽享万世之尊,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和奇方怪法。然而,秦始皇却在49岁进行第五次大巡游时,暴毙身亡,蹊跷地死在了巡游途中。秦始皇身亡时前,发生过三大怪事;; 秦始皇身亡前发生过三大怪事 秦始皇在39岁完成统一大业,通过焚烧诗书、坑杀术士,秦始皇清除了思想文化上对专制集权统治的不利因素,创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的建构,一生追求集权的秦始皇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 尘埃落定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长生不老,尽享万世之尊。然而,一连串怪异事件的发生,让秦始皇坐卧不安、心神不宁。 为了避凶趋吉,秦始皇在四十九岁的时候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游。巡游的原本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没成想自己却由此走向了不归路,并引发了一起千古疑案秦始皇离奇地命丧沙丘,撒手人寰。 那么,秦始皇的这次巡游究竟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秦始皇为什么会蹊跷地死在巡游途中呢?秦始皇身亡时前,发生过三大怪事;;怪事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 第一件事是;荧惑守心;天象。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对天象都极为重视,因为他们都认为天象表达了天意。在众多天象中有两种备受关注:一是五星连珠,二是荧惑守心。 什么是五星连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史书记载刘邦登基那一年曾经出现五星连珠的天象。现代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推演,证明五星连珠发生在刘邦继位的第二年史学家也为刘邦制造吉利,真是匪夷所思。 根据计算机推演,中国历史上还有两次五星连珠没有得到记载,一次发生在吕后称制之时,一次发生在武则天称帝之时。因为史学家不想让五星连珠证明女主也是顺应天命的,所以,即使出现五星连珠也不加以记载。 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么?荧惑守心。什么叫;荧惑守心;呢?中国古代把;火星;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中的;天蝎座;,主要由三颗星组成。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的附近,并在那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中国古人常说的;荧惑守心;的天象。这种天象为皇权做出的解释是,天蝎座的三颗星中间最亮的一颗代表皇帝,旁边两颗,一颗代表太子,一颗代表庶子。 这种天象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叫做星占学。星占学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皇权服务,皇帝设立了占星官,设此官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荧惑守心;的出现在古人看来就意味着,轻者天子要失位,严重者就是皇帝死亡。

电视剧《秦时明月》中的子婴是谁?子婴是秦始皇什么人

秦时明月子婴是谁 国内动漫电视剧扛鼎之作的《秦时明月》,讲述的就是秦朝末年的一段故事,之后动漫版《秦时明月》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视剧《秦时明月》也集齐了一大批的青春偶像,画风非常的养眼。 《秦时明月》中吴磊饰演子婴 在电视剧中90后人气演员吴磊也在片中饰演了秦王子婴这个角色,在剧中的设定,秦王子婴是公子扶苏的儿子,也就是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 其实在历史上,子婴的身世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认同子婴是公子扶苏的儿子这个身份的。当时胡亥篡改始皇帝遗诏,之后又杀了公子扶苏自己做了皇帝。但是他被赵高蛊惑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造孽深重,最后被赵高给杀了。赵高本来想自己做皇帝,但是没有人支持他,所以他只好把子婴给接了回来,拥立子婴为王。 子婴成为秦王之后就设计把赵高给杀了,之后刘邦就带着部队杀到咸阳城里面来了。子婴见大势已去,就穿着白衣素服,拖家带口,拿着玉玺和虎符向刘邦投降。刘邦留下了子婴一命。但是一个月后,项羽也带着部队进入了咸阳城,子婴落到项羽手里之后就被项羽给杀死了。 这个就是秦王子婴一生大致的经历了,但是电视剧一般都会对历史故事做一些改编,希望凭借这次吴磊的表演,能够改变大家心目中子婴是秦国的掘墓人这个形象,也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秦王子婴这个人物。

子婴是秦朝最后一位君主 他和秦始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你真的了解秦始皇和子婴吗?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子婴,通常称为秦王子婴,也有人称他为秦三世。他是秦朝最后一位君主,在位仅仅四十多天就被迫向刘邦投降。投降后不久,项羽率领诸侯联军进入咸阳,随即处死子婴。虽然子婴曾经贵为一国之君,但是他在位时间短暂,而且又是亡国之君,因此关于他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关于他的身份也有众多猜测。 子婴在历史上的基本信息 子婴在史书中最早出现在秦二世登基不久。因为秦二世与赵高要处死蒙恬和蒙毅兄弟,子婴以皇族成员身份对秦二世提出谏言,劝阻他处死蒙氏兄弟,但是没有被秦二世采纳。 随后子婴长时间没有出现在史书中,直到刘邦等人攻破武关进入关中。权臣赵高为了自立杀死秦二世,随后因为朝臣的不支持,赵高无奈准备改立子婴为王。而此时子婴托病不出,诱使赵高亲自赶往子婴府中,结果被子婴父子埋伏的兵马杀死。随后子婴继位为秦王,立即整顿兵马以抵抗已经进入关中的刘邦大军。但是此时的秦国已经不是横扫六合,吞并六国的秦国,四十多天之后,面对刘邦大军的兵临城下,子婴自缚出降,秦国灭亡。 在子婴投降之后,曾有人建议刘邦处死子婴。但是刘邦没有接受而是将他关押起来。不久之后项羽大军入关,与秦国有着血海深仇的项羽立即处死子婴。 子婴在史书中的几种身份 因为子婴在史书中没有专门传记,他的事迹都是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出现。所以他的身份也就比较模糊,特别是同为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中竟然有子婴的不同身份。更加让子婴的身份显得扑朔迷离。 秦始皇之弟:这个说法出自《史记李斯列传》,赵高杀死秦二世之后,本欲自立为王,但是群臣并不支持,于是无奈转而拥立子婴继位。这里的记载中将子婴的身份表述为“始皇弟”。因此出现了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说法。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之孙,秦二世之侄:这个说法就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这里则将子婴的身份表述为“二世之兄子”,也即是秦二世的某个哥哥的儿子。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两派说法是过往历史学界最认可的两种说法,也是因为两千多年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同一本书中两种不同的记载,给我们留下的两种支持度都不低的观点。但是结合史实分析,两种观点都有其可疑之处。 秦始皇之弟说:如果是秦始皇的弟弟,按理说应该在史书上有所记载,毕竟他的身份非比寻常。而从史书中来看,秦始皇比较有名的弟弟只有成蛟,另外他母亲赵姬与嫪毐生的两个儿子,算秦始皇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则在婴儿时期就被秦始皇摔死了。所以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说法最大的疑问在于没有史书佐证。而且这种观点只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出现,其他史书的记载大都为“二世之兄子”。秦始皇之孙,秦二世之侄说:这一观点在史书中最多,但是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因为秦始皇去世时只有五十岁,按十五岁生子来算,他的儿子在他去世时最多三十五岁左右。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那么在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最多也就二十岁左右,但是我们从史书中看到,子婴密谋诛杀赵高的时候是和两个儿子一起筹划和实施的。因为秦朝灭亡是在秦始皇死后三年左右,那么二十五岁不到的子婴哪来两个可以谋划刺杀行动的儿子?因此这一种说法的最大问题是年龄上不符。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三种观点:秦二世的堂兄,秦始皇的侄子 这种说法是近年来流行起来,也是目前本人认为最可能的观点。那就是子婴是秦始皇的侄子,秦二世的堂兄。如果按照史书记载,秦始皇只有一个弟弟成蛟的话,那么子婴就是成蛟的儿子。这种观点可以解释以下几个疑问: 年龄问题:成蛟的叛变是在公元前239年,假如子婴就在那一年出生,到了秦二世被杀的公元前207年,子婴就大概32岁左右,以十五岁生子的话,他的儿子也有十五六岁,应该可以参与谋划诛杀赵高的行动了。其次,如果子婴是成蛟的儿子,那么他的年龄比秦二世大七八岁左右(秦二世死的时候大概24岁),那么在秦二世要处死蒙氏兄弟的时候,作为堂兄的子婴就有可能以这层身份进行劝谏。(秦王政)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幸免于死的原因:秦二世上台前后,听从赵高的建议,杀死或逼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保证了作为幼子的秦二世的皇位没有威胁存在。如果子婴是秦二世的侄子,那么秦二世和赵高就放心这个与他们有杀父之仇的人不会报仇?但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侄子,那么他和秦始皇之子相比,无疑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所以秦二世和赵高才会安心让他活着。当然还有人从子婴的名字入手,认为子婴是成蛟的遗腹子或者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因此秦始皇没有对自己这个侄子进行处置,而是将他命名为婴或子婴。同样的也有人认为《六国年表》中对子婴的身份表述为“秦二世之兄子婴”,而这个兄是堂兄或者古代用语从兄的意思,也即秦二世的从兄,名子婴。还有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表述“召秦始皇弟,授之玺”时,徐广的注解里认为有的书里的表述是“召秦始皇弟子婴,授之玺”,这样的表述则可以解读为是秦始皇弟弟的儿子,名叫婴。乃召始皇弟,授之玺。◇集解徐广曰:“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秦本纪云‘子婴者,二世之兄子也’。” 《史记李斯列传》 综合上述观点,个人认为子婴是秦始皇的侄子,秦二世的堂(从)兄,成蛟之子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