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欢迎访问历史故事相关的文章列表

有恃无恐的故事

出处《左传·俗公二十六年》 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 命。” 释义 “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国有所依靠而无所顾 忌,无所畏惧。 故事 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 位。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 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 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 酒食去稿劳齐军。 这时,齐孝公的军队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 鲁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 军。”“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齐孝公傲慢他说。 展喜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 “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 们却一点也不害怕。” ’ 齐孝公听了,轻蔑他说: “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 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 力地辅助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 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 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 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 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的念头,班 师回国了。

孙中山读书的故事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相关文章推荐: 鲁迅喝茶吃辣椒读书 余秋雨读书的故事 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高尔基艰苦读书岁月 沈从文认真读书的故事 李四光艰苦读书的故事 郭沫若对对联的故事 爱迪生读书的妙诀 徐特立学习法文的故事 董必武学习俄文的故事 上一篇:徐特立学习法文的故事 下一篇:爱迪生读书的妙诀 以上名人故事,由板报网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孛儿只斤·木阿秃干的生平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了给最喜欢的孙子报仇,下令屠城,30万人全部惨死! 孛儿只斤·木阿秃干就是成吉思汗最喜欢的孙子,木阿秃干是孛儿只斤·察合台的嫡长子,也是鼎鼎大名的忽必烈的堂兄。 在木阿秃干还年幼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英勇。木阿秃干自幼就聪颖好学,当成吉思汗其他的孙子都只会玩耍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了拿起大弓来捕猎猎物了。 有一次,木阿秃干和兄弟们被一群野狼袭击,其他人都被吓破了胆,只有木阿秃干拉开大弓就把一群野狼全部射杀,替大家解了围。 木阿秃干少年时期就英勇非凡,成吉思汗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并对他寄予厚望。 木阿秃干成年以后,更加骁勇善战,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军功赫赫。他武艺超群,运筹帷幄,堪称智勇双全,也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更加喜欢他了,甚至一度将木阿秃干视作他的接班人。 1221年,蒙古第一次西征,在蒙古远征军南下哥疾宁途中的攻坚战中,花剌子模新王札兰丁在哥疾宁拥兵8万,企图给蒙古军一个大反攻。 成吉思汗派失吉忽秃忽率领3万骑兵前往喀布尔山区,以威胁札兰丁侧背,掩护主力南下。 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则率领主力军南下哥疾宁。当主力军途经客儿端塞时,他们围攻了一个月才攻克此地,胜利以后就屠城毁城,之后继续前进。 后来,主力军在范延堡遭到激烈的反抗,范延堡的城墙高厚坚固,堡内居民拒不投降。 于是,蒙古军就强攻范延堡,而范延堡居民则使用弓箭弩炮坚守城池。 就在攻打范延堡的这场战役中,木阿秃干冲锋在前,很是勇猛,只可惜在一片混乱的激战中,他中箭身亡了。 成吉思汗忽闻爱孙阵亡的消息,悲愤至极,为了给孙子报仇,他督军昼夜轮番强攻范延堡,誓要拿范延堡来为孙子陪葬! 一场又一场的激战下来,范延堡的城上城下都成了尸山!蒙古军移尸作梯,奋勇杀人,最终还是攻下了这座城池。 攻陷此城后,成吉思汗下令,将人畜禽兽全部杀绝,不赦一人,不留一物,并将城夷为平地。 因为心爱的孙子意外死在了这里,成吉思汗还给这座城取名为卯危八里,意思就是歹城。 战场上本就危机重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木阿秃干战死沙场固然可怜可惜,但成吉思汗拉上三十万人陪葬,连城中的家畜活物一个都不放过,他是为爱孙报了仇,只不过手段却过于极端了。

雄霸世界:说说世祖之治那些事儿

卷一 · 天骄贵胄多磨难 潜龙在渊终有日 卷二 · 雄韬伟略建大元 挥鞭南下统九州 卷三 · 平定叛乱行汉制 计除奸佞治朝纲 卷四 · 乾元治国志革新 发展经济实国库 卷五 · 御驾亲征扩疆土 远征日本威海外 卷六 · 对外联系革弊政 千秋伟业永流芳

朱温如何成就霸业

朱温是幸运的,在大唐朝廷剿灭黄巢的过程中,身为降将的他只是把战略要地同州拱手献给了朝廷,便被授予了宣武节度使之位,宣武(汴州)正处中原,西靠东都洛阳,东靠山东、徐州,南靠“富贵之乡”扬州,实为四通八达、财源滚滚之地。同时,朱温还获得了被皇帝亲自赐名为朱全忠的无上殊荣。 一个投降的敌军将领能获得如此的骄人成绩,历史上都没有几个人。但是朱温也是不幸的,当他到宣武任职节度使的时候,手中没有多少强兵悍将,几乎是白手起家。刚任职没几个月,黄巢便从长安撤出,挥兵东向,直逼汴州,幸亏李克用及时来援,击退黄巢的进攻,朱温因祸得福,招降了不少黄巢的将领和士兵,实力因此壮大了不少。 黄巢被平定了,中原本应迎来太平时代,但战乱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原的局势反而更加混乱和危险,朱温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比黄巢更大的威胁。 秦宗权的强势而起 自古中原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黄巢起义的过程中,黄巢几度杀入中原,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就在黄巢的胜利中,中原的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一个个有野心的节度使禁不住盯上了中原这块唾手可得的肥肉。 秦宗权本就是一个桀骜不驯之人,趁着周岌武 力夺取许州之时,他也武力夺取了蔡州,然后派遣军队跟随杨复光收复邓州,秦宗权因此被加封为奉国军节度使。当黄巢挥兵东向时,秦宗权屈服了黄巢,又跟随黄 巢攻城略地,自己的实力不降反升。黄巢被平定后,中原一片萧条,他的野心于是迅速膨胀,开始了一个巨大的计划。 光启元年(885年)二月,秦宗权正式自称大齐皇帝,随后派出各支军队像章鱼的八只手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在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面对着秦宗权的强大军队,在屡战不胜的情况下,不得不弃城而逃。还是这位刘巨容,当年在荆门以少胜多,击溃了黄巢的数十万大军,逼得黄巢一路东逃,只剩下了几千兵力。 而今面对更加强悍的秦宗权,刘巨容再也无法击退了。在东都,镇守洛阳的李罕之与秦宗权的军队对战了几个月,最终不敌,也不得不弃城而逃。在许州,忠武节度使鹿晏弘不敌秦宗权的军队,战败而死。在孟州,河阳节度使诸葛仲方不敌秦宗权的军队,弃城而逃…… 秦宗权的战绩是如此辉煌,令人不寒而栗,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秦宗权的军队简直就是恶魔在世,他们从来不愁军粮,因为在他们眼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就是现成的军粮,屠杀老百姓,割下他们的肉,用盐腌制成干粮,走到哪吃到哪。军粮既然都不愁了,秦宗权的军队自然就能转战千里,这仗想打多长时间就能坚持多长时间,普通的士兵岂是这帮恶魔的对手? 秦宗权的皇帝梦转瞬之间似乎就要实现了,但不服硬的人总是到处存在,就在他战无不胜的情况下,第一个钉子户出现了,这个钉子户就是陈州刺史赵犨。赵犨算是 老牌钉子户了,当年在陈州凭着几千兵力,硬是抗住了黄巢的数十万大军,还坚持了三百天,并且当年黄巢的军队同样也是拿人肉做干粮的。 战斗经验如此丰富的赵 犨面对着秦宗权的军队时,依旧毫无惧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顽强抵抗住了秦宗权的历次进攻。秦宗权遇到的第二个钉子户就是宣武节度使朱温,秦宗权的军队每当到了宣武,总会吃在陈州一样的亏。两个钉子户的存在,让秦宗权很不舒服。

南北朝名将王琳简介 王琳的生平故事

王琳是南北朝有名的忠武名将,他一生戎马倥偬,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深得人心。下面小编将和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位南北朝的名将。 南北朝名将王琳简介 爱屋及乌,王琳得以显现自己的才华。 王琳初次显示出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是在侯景之乱中。公元551年,郢州刺史萧方诸被擒,而王琳之兄王因家人受制于侯景,迫不得已归降。当时王琳跟随王僧辩攻打侯景,侯景以其兄相威胁,然,王琳从容处之,依然张弓搭箭,讨伐侯景。后来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歼灭敌军,王琳也因此立功。 梁元帝生性多疑,又因王琳的军队最负盛名,所以对其猜忌最多,王琳也因此被外放岭南。后来陈霸先谋反,梁元帝急诏王琳救援,奈何远水解不了近渴,等到王琳赶到之时,梁元帝早已被处死。于是,王琳决心为旧主复仇,共拥梁室。 其后多年,风雨飘零,但他一直不忘初心,誓要为梁帝报仇。公元573年,终于战败,被吴明彻处决,时年48岁。 王琳的生平故事

秦始皇坐拥天下,一生为何都没有立皇后?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体制中,皇帝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大事,那就是立皇后和立太子。与之相对应的两种制度是立后制与储君制。古代帝王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子,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帝的正妻为皇后,肩负“母仪天下”的神圣使命。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秦孝公(前四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便已制度化),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此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这中间有九年的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三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九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始皇在长达37年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实际上是他不愿意立皇后。 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愿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关。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很不检点,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后来她又与缪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缪甚至于酒后大骂众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乎?”母亲的失检行为令秦始皇恼羞成怒,无地自容,使他心理压抑,性格变得极为复杂:内向、多疑、妄想、专制、暴虐、冷酷无情,把他变成了一个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后彻底暴发,杀了两个私生子弟弟;将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将其母赶出咸阳,并迁怒于吕不韦,罢免其相国之职,后又下诏命吕不韦“速徙蜀中,不得逗留!”并且给吕不韦写信说道:“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而死。 因母亲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对母亲的怨愤,发展和泛化成对一切女人的仇视,造成他后来在婚姻上的偏执。尽管他的后宫里充斥着六国佳丽,但他只是把她们当作发泄和仇视的对象,或者满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秦始皇对统一六国后收入后宫的众多佳丽非常鄙视,痛恨她们抛弃亡国之辱而媚悦新主的行径,但对守贞重节的女子却倍加赞赏。据说有一个年轻寡妇名清,她数年如一日遵守妇节,秦始皇曾赐令她“旁座”,与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时就连当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着,少有赐座之事。秦始皇还为这名寡妇修筑了一座“怀清台”,以彰扬其事迹。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贞女山,便是该寡妇曾经寡居的地方。 所以说,由母亲的行为而形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视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立皇后的标准过高。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这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天下初定,39岁的秦始皇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通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始皇“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自己这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始皇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由于是第一个将中国基本统一的帝王,秦始皇当时也很自命不凡,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左看右看,后宫佳丽中竟没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标准。

阿哥作为皇帝的儿子 阿哥平时都住在什么地方

还不知道:历史中,清朝的阿哥们,他们都在宫内的什么地方住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近几年来,不管是穿越剧还是古装剧都非常的火爆,尤其是清宫剧,更是掀起了很大的热潮。不管是前几年大热的《宫》、《步步惊心》,还是今年的《延禧攻略》、《如懿传》等。这些清宫剧播出后,让很多的女生都迷上了清朝的几位阿哥。例如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当然还有太子胤礽等等。这样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阿哥们平时都是住在哪里的呢? 1、四阿哥胤禛 在清宫穿越剧中,四阿哥胤禛无疑是最佳男主角了,博得了很多女孩子的青睐。在还是阿哥的时候,胤禛居住在雍王府,即雍和宫。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寺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四阿哥胤禛 2、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的住所是廉亲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关于八阿哥胤禩的府邸,《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得非常明确,共两处:第一处为“王府大街”条,转引《啸亭续录》记述:“裕亲王、廉亲王府,俱在王府大街。”第二处为“四王栅栏”条,同样引有《啸亭续录》的记述,又加了半句话:“今皆为昭忠祠。”而“今昭忠祠在台基厂东北。台基厂本王府街,明中叶后置厂于此,故名。续录所称,从其朔也。”可知胤禩的廉亲王府在台基厂东北,相当于现今的台基厂头条。它的西面是裕亲王府,它的东面是安亲王府。 八阿哥胤禩 3、十三阿哥胤祥 十三阿哥胤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世宗雍正帝即位时,受封怡亲王。怡亲王共九代,王府前后共有三处,并且有新旧两处之分。怡亲王府旧府位于王府井帅府园,只居住过始封王允祥(即胤祥)一代。雍正八年允祥死后,雍正帝命将此府改成贤良寺。据《宸垣识略》卷五记载:“贤良寺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建。本恰贤亲王故邸,舍地为寺,赐名贤良。乾隆二十年移建于冰盏胡同有世宗御制碑暨今上御书心经塔碑。”移建后的寺,面积虽然不大,但很有名气,李鸿章在刚进京的时候就曾经在该寺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该寺是校尉小学校,如今已经被拆除。 怡亲王府新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继袭怡亲王爵位的允祥第七子弘晓,自旧府中迁出,居于该处。后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袭恰亲王爵位的载垣被革爵处死,府第被收回,慈禧将此处府邸改赐孚郡王为邸。自新府被收回后,一直没有归还,这才有了第三座恰亲王府,该王府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原是宁郡王府。同治三年(1864年),虽然恢复了怡亲王的爵位,但胤祥的后代仍然居住在宁郡王府。因此宁郡王府成为了第三座怡亲王府。 十三阿哥胤祥 4、十四阿哥胤禵 胤禵的府邸为恂郡王府,位于西直门内大街后半壁街。道光年间,恂郡王府成为宣宗第九女寿庄公主府;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该府又成为成亲王后裔贝子毓橚之府,直到清王朝统治的结束,该府一直被叫作橚贝子府。如今的恂郡王府只在府邸的西南角存有一段府墙及几个松柏树,其他的建筑已经被毁。 5、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的居所比较多。他生于坤宁宫,小时候和父皇康熙皇帝一起住在乾清官,长大后住在毓庆宫,被废黜后又住在咸安宫。康熙皇帝驾崩后,胤礽被继位的雍正皇帝安排在了理亲王府,直到去世。《啸亭杂录》中记载:“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俗名平西府。”德胜门外郑家庄,也就是今天的昌平区郑家庄平西府村,也是清代唯一一座不在京城内的王府,距离城中心约有十余公里。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雍正元年下诏在郑家庄修建房屋,驻兵丁,移胤礽居住。雍正二年胤礽病逝,其府为袭王弘皙居住。王府没落后,称平西府。 太子胤礽 6、九阿哥胤禟 九阿哥胤禟的府邸是九贝子府,位于铁狮子胡同,也就是今天的张自忠路路北,东四十条路口。据《京城坊巷志稿》转引自《啸亭杂录》记述:“恭亲王府、贝子胤禟府,俱在铁狮子胡同。”九贝子府原来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府邸,而是恭亲王常宁府邸的其中一部分。当年,在胤禟分府的时候,对恭亲王府有个一分为二的过程,一部分划给胤禟作贝子府,另一部分则留给满都护为贝勒府。再到后来,胤禟的九贝子府就被分给雍正的第五子弘昼,成为和亲王府。 九阿哥胤禟 7、十阿哥胤 胤的府邸是敦郡王府,该府也被称为“十王府”,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南官房胡同西口路北。 8、十七阿哥胤礼 胤礼的府邸是果亲王府,位于平安里西大街东首路北。对该府,《乾隆京师全图》中有记载,表明该府的范围非常大,东起育幼胡同,西与慎郡王府隔一夹道,南墙至今天的平安里西大街,北墙则在今天的大觉胡同及前广平库胡同,也就是今天的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的东部。

面对贪官胡惟庸的挑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出身,童年过得极其痛苦,常常饱一顿饥一顿的,这种悲惨经历直接导致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坐上帝位之后,面对贪官,可以说是铁腕铁拳铁石心肠,曾经有一位贪官挑衅他,朱元璋只说了5个字,就震慑了所有人。 那么,朱元璋是如何治理官员腐败的呢?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思想有些局限。他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为了这个期望的效果,就必须依靠最严苛的法律规定。 只有重刑重典,才能扼杀不正之风,让别人不敢再犯。从这个思路出发,他制定了《大明律》和《大诰》,明确规定贪官的罪名,也就是贪墨罪,贪的越多刑罚越重。 在前者中,如果官员贪墨,他们将受到鞭笞的惩罚。如果情节严重,甚至会被勒死。而在后者中,惩罚更加严厉,整个法律几乎都是针对贪官制定的。里面很多刑罚都是极刑,砍头算是里面最仁慈的一种了。 总的来说,《大诰》的颁布,目的就是让那些贪官们,心存恐惧,时时刻刻感到生命里有一个活阎王在注视着自己。毕竟钱跟命比起来,还是命重要。要是人都没了,要钱给谁花? 在朱元璋的铁腕治理下,官员的腐败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虽然他们心里还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再冒险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用重典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达到了“不敢腐”的效果。 面对严酷的法律,官员们小心翼翼,远离腐败。但是,有一个人自恃功劳甚高,不把这些法典放在眼里,他就是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在朱元璋创业初期就在了,这个人能力过硬,也会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所以官衔上升了,又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升官也是很正常的,他一路坐到了左丞相的位置,地位仅次于老朱。 凭借着巨大的权力和朱元璋对自己的倚重,胡惟庸一方面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多次提拔心腹,排除异己,另一方面,他以权谋私,收受贿赂。 作为王朝的宰相,胡惟庸自然被无数人买账。他大肆横财,终于逼的老朱动了杀心,直接下令彻查,把他关进了监狱。 胡惟庸没有料到朱元璋会真的对自己动手,心情十分激动。一听说自己犯了贪墨之罪,便狂妄地挑衅道:“天下贪官那么多,能杀得完吗?”朱元璋听后淡淡回了一句:“焉知杀不完”?虽然只有五个字,但这句话似乎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场的人都被他的铁腕震惊了。朱元璋这样说,说明他已经做好了杀光所有贪官的心理准备,就连朝廷大臣和心腹也不例外。

人物:[世界奇闻]解读《秋声赋》:欧阳修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反省?

《秋声赋》是欧阳修的名篇,估计不少人读过,甚至可以背诵。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不少人解读为从伤感秋天到伤感人生。欧阳修从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萧条,想到人生的衰老,以及结合自己的挫折,从而发出感叹:“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人非坚硬的金石,怎么要去跟草木争繁荣茂盛呢?最后还发出一声叹息。整篇文章的情绪似乎很消极,逃不开悲秋的调子。 其实,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养生学因此大行其道,而其中养生的一个原则是:悠着点,慢生活,或者说放下,不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于个人财富和名利。事实上,在《秋声赋》里就有这样的信息,诸如“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来骚扰人本来平静的心灵,各种各样繁重的事务来劳累人的身躯。内心总是处于骚动、激烈等情绪中,总是处于不安的状态里,必定会损坏一个人的精气神。 这几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劳累自己的躯体和精神,说得时髦一点,就是不要透支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这样做的消极结果,会在人的外形显示出来,“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红润白皙的肌肤变得苍老枯槁,乌黑油亮的头发变得斑白。 欧阳修对这种情况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认为人之所以出现红颜变苍老,黑发变斑白,固然有自然界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自己不爱惜自己,欧阳老师将其归结为“自戕”,说得很形象很到位,过度折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就等于自我残害。欧阳修将人身心的磨损与金石进行对比,其实也是告诉人们:人是血肉之躯,跟金属顽石没法比,人经不起过度的磨损,这种磨损会让衰老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肌肤和外形上。 欧阳修一生经历了不少坎坷和挫折,也有过不少煎熬,所以当身体出现衰老的症状时,回想往事,说不定欧阳老师有所后悔,因此在所写文字里,除了悲秋之外,也充满了自己未能适当使用身体和精神,过度磨损自己的后悔之情。当然,这是本人一家之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人们在拼的道路上,会出现一些过劳现象,这时不妨读一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这篇文章不是从正面角度讲养生的,而是从反面告诫人们不要磨损自己的身心,这等于也是从反面论证养生的重要性,吸取其中的教训,矫正自己的作息行为,未尝不是件好事。这也算是从其中学到的养生正能量吧。 除了养生正能量,我们还要从《秋声赋》学到文学正能量。《秋声赋》本意在哀伤秋天的萧瑟、人生的衰老,同时也不忘塑造文学作品的形象。比如,他将秋天的来临比喻成一次军事上的袭击、一次入侵战争时有这样的比喻:“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又好像去攻打敌人的士兵,嘴巴里衔着东西快速行军,听不见行军的号令,只听得到人马悄悄行进的声音。将秋天悄然而来,但又暗潮涌起的过程描摹得十分形象、感性,将抽象化为具象,这是《秋声赋》之高明所在。 无论是养生,还是文学,《秋声赋》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世界奇闻]解读《秋声赋》:欧阳修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反省?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